李占国,焦金芝,李丕基
(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江苏泰州225300)
始于2012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是我国税制改革的一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泰州正处在建设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加快融入苏南的重要时期,如何放大、借力“营改增”政策效应,对于泰州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试点行业和税率。目前试点行业可以概括为“1+6”,即交通运输业和6个部分现代服务业(即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信息技术服务和有形动产租赁)。税率为17%、11%和6%三档,其中有形动产租赁和交通运输业分别适用17%、11%税率,试点其他行业适用6%税率。从2013年8月1日起,“广播影视服务”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税率为6%。
(2)进程安排。按照国家规划,“营改增”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自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营改增”试点,试点地区先后包括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天津市、浙江省等省市。第二步,自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第三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也即消灭营业税。按照规划,最快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营改增”。
课题组在2007年江苏省48个产业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对“营改增”全面推广后的减税效应进行测算[1]。基于三个假设条件:所有中间投入都可以抵扣;增值税推广到所有服务业;除“1+6”行业外的其他服务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均为6%。具体测算结果略。
(1)物质部门税负全面降低。营业税全面转型后物质部门减税效果明显。农业和工业部门增值税和营业税环节平均税负由改革前的5.26%下降为改革后的4.51%,税负下降0.75%,减税幅度达到14.26%。除废品废料回收和农业生产部门外,其他行业税负减少幅度均超过10%。其中中间投入交通运输业占比较高的重化工业如采矿业、冶炼业、石油加工等行业和中间投入服务业占比较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鞋帽、木材加工等行业税负下降幅度较大。
(2)服务部门税负有增有减。“营改增”对服务业税负影响较为复杂,主要取决于服务业企业纳税类型、中间投入比例及适用税率[2]。总体来看,大部分服务行业税负将下降,但部分交通运输业税负短期内将上升。“营改增”后服务业减税效果显著,服务业流转环节整体税负低于农业和工业部门。“营改增”前,服务业中间环节重复征税问题较为严重,“营改增”前营业税的实际税率达到11.31%,远高于物质部门5.26%的税率。但“营改增”后,则变为“环环抵扣、增值征税”,税负下降至2.74%,比物质部门低1.77%。
(3)泰州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下降。泰州自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6月“营改增”实施以来,试点行业税负有增有降,但总体下降。从纳税人类型看,小规模纳税人减税2670.40万元,税负总体下降34.24%,一般纳税人增税1309.95万元,税负总体上升14.21%,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下降,交通运输业综合税负显著上升,现代服务业综合税负下降。研发和技术服务业下降12.20%、信息技术服务业下降18.00%、文化创意下降16.87%、物流辅助下降16.57%、有形动产租赁下降30.56%、鉴证咨询业下降27.80%。随着抵扣凭证的逐渐完善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部分企业税负将进一步下降。
(1)减税效应行业差异引导资源在产业之间重新配置引导产业升级。“营改增”减税效应通过对不同行业利润产生的影响,引导资源在行业间重新配置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自发调整,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根本动力。服务业部门在低税负的引导下,吸引更多资源流向服务部门,进而改变物质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3]。“营改增”前,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平均税负(5.26%)显著低于服务业(11.31%),更有利于工业部门的发展,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占比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营改增”后,服务业部门增值税负低于工业部门,企业投资于服务业部门更加有力可图,刺激服务业部门快速发展,从而改变三产之间结构。
(2)产业分工专业化效应引导企业内部资源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营改增”打通了物质部门和服务部门抵扣链条,使企业从研发、采购、生产到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抵扣链条,有利于产业间融合,推动产业分工细化与专业化,形成“营改增”产业分工专业化效应[4]。“营改增”有利于推进主辅分离,做大做强研发和营销,使企业结构模式发生转变,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一些研发、设计内部服务环节从主业中分离出去,促进了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
(1)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由“十一五”初的工业化前期后半段进入到目前的工业化后期前半段。产值结构逐步均衡协调,由2005年的11.01:58.54:30.45转变为 2012年的 7.1:53.1:39.8。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年均增速达到14.5%,快于GDP 0.6%。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一产种植业比重下降,农业产品多元化,高附加值产品渐趋增多;二产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7.1%和36.4%。三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服务业稳中有降,现代服务业稳步提高。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37.7%,比2002年下降8.7%;现代服务业比重为30.4%,比2002年提高7.1%。
(2)产业集群快速崛起,产业发展集约集中化。泰州产业集群初具特色和规模。2012年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500亿元,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完成销售收入超过2500亿元,是2006年的近4倍;产业集群集聚企业1000多家,是2006年的近1.4倍。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由2005年的1个增加到2012年的5个;产业集群品牌效应逐步形成,不锈钢、减速机、船舶、能源装备先后入选中国百家产业集群,形成2个国家名牌产品和3个中国驰名商标。目前泰州正在形成一批新的产业集群,如以纬创资通、泰通公司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新能源产业集群。
(3)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升级带动作用明显。规模企业发展迅速,优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2012年,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74家、16家和5家,实现利税过亿元企业60家,利润过亿元企业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总产值分别达到2531家、7127.3亿元,是2005年的1.3倍和5.9倍,规模企业间形成“金字塔”式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大企业对泰州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以大企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良好局面。
(1)产业层次不高,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总体来看,泰州产业层次不高。农业仍然以粮食等传统产业为主。工业结构偏重,产业链偏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低于美国、日本20%以上;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够优化,现代服务业相对薄弱。房地产、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服务业的近一半,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研和地质勘查,仅占16.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研发设计、文化创意、高端商务、会展交易等新兴服务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能级不高。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研发薄弱。泰州工业制造能力相对较强,但研发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支撑、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不少企业投入相对较少,难以适应产品转型升级需要。创新能力较弱,万人发明授权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只有0.75件,低于苏中和全省平均水平0.18件、1.27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比镇江、扬州、南通少632件、131件和349件。
(3)产业开放程度较低,出口结构单一。长期以来泰州一直以内源性经济为主,经济开放度不高。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占全省4.1%,低于GDP占比0.9%。2010、2011、2012年,泰州经济外向度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6、29.2、40.0个百分点。产品出口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船舶、电气机械制造等少数行业,其中船舶产品、电气器械制造分别占总出口的46.1%、17.5%。从产业的出口比例来看,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比例较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比例较低。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皮革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的出口比例分别达到47.1%、15.9%、31.53%、27.2%、44.7%和33.1%。资本密集型行业除了交通运输设备(41.0%)和电气器械制造业(15.6%)外,其他产业均低于1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比例只有11.27%。行业的低出口比例表明泰州产业国际竞争力偏弱。
(4)产业结构比例偏重,能源消耗较高。泰州是新兴工业城市,工业较为发达,二产比重偏高,三产比重偏低。2012年,二产比重达到53.1%,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9、8.0个百分点,泰州轻重工业之比达到1:3.05;三产比重只有39.8%,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3.7、4.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比例偏重决定泰州能源消耗较高,特别是化工等高能耗产业对全市能耗影响较大,以工业用电量为例,化工、黑色金属冶炼产业用电量占比约为32.9%,但产值只占16.2%。单位GDP能耗较高,2005-201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分别为1.06、1.23、1.16、1.05、0.89、0.94、0.91、0.85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敢想敢试,先行先试,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21号文件精神所赋予的政策优势,在“营改增”试点改革方面先行一步,形成“营改增”政策洼地。一是深入研究“营改增”试点行业范围,合理合法地扩大试点行业范围,形成相对的政策优惠。凡是试点方案没有禁止的尽量考虑纳入试点行业范围。如可以考虑把文化产业制造中与文化创意服务业相近或重叠的部分纳入文化创意服务业等。二是加大对短期税负增加试点行业的财政补贴力度。以不低于全省所有其他地区财政补贴力度对税负增加企业进行补贴。三是充分挖掘泰州沿江战略和省转型升级综合试点享有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申请建立泰州市转型升级“营改增”试点,率先在泰州市所有生产性服务行业实施“营改增”方案,或者在部分产业园区如医药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实施所有生产性服务行业或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形成税收政策“洼地”,吸引区域外的服务企业到泰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转型升级的推动器,是“营改增”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载体,要依托园区,加速产业集群,从源头加快产业升级。一是加快园区集中整合,集约用地促转型。加大园区整合力度,减少园区数量,扩大园区规模,使企业在园区集中集约发展。二是推动企业进园区,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适应大、中、小企业的工业园区,引导一切企业进园区。三是打造特色园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重点打造物流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服务外包产业园等园区,实现现代服务业集中集群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服务制造业能力,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发展。四是以园区的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全市范围内推动传统产业园区向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转型,以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营改增”后,结构性减税效应“波及”到农业和工业,在产业内部资源重新进行配置的推动下,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内部结构升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高附加值、具有服务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盘活农业科技资源,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利用,走农业发展园区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结合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发展集农业体验、生态观光、文化体味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产业高新技术化,推动工业内部结构升级。利用高新技术改造部分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提升比较优势明显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积极推动食品加工企业和家具制造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动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以节能减排为外在约束,迫使企业集约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走绿色发展之路。以提高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开放水平推动结构调整。重点针对机电、生物医药、化工、金属制品、电子信息等行业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出口,提高产业开放度,提升本土企业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营改增”为企业推进主辅分离、专业化分工提供了内在市场化动机,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深度推进主辅分离,分离对象由大型企业推广到中小型企业甚至全行业,由分离企业运输物流为主向科技研发、贸易营销、专业配套、设计策划等领域延伸。一是集中排查科技含量较高或具备研发、设计能力的企业,如重点对光伏、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行业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分离研发、检测中心。二是鼓励企业在主辅分离后联合成立服务业企业。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关系,联合成立面向产业集群或园区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在研发、销售、物流、营销等领域积极承接区域内外的服务外包。三是加大对实施主辅分离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在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可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提高办事效率。
[1]潘文轩.增值税扩围改革有助于减轻服务业税负吗?——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2,(2):47-54.
[2]魏陆.服务业发展与我国货物和劳务税制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65-70.
[3]王春香.税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7):89-94.
[4]娄洪,柳建光.增值税转型对我国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影响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9,(3):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