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凯
(泰州市财政局,江苏泰州225300)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对公共部门支出的业绩、效果进行评议和估价的制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1]。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宣传发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各地都相继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在财政部门内部成立了绩效评价专门工作机构。二是积极开展绩效评价和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2011年4月财政部在广州召开了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地进行绩效目标管理,并将此纳入对各地的财政工作考核中,同时开展了大规模培训,以提高工作的水平。三是探索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改进预算管理。各地还积极探索评价结果应用方式,尝试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挂钩。
我市从制度建设入手,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绩效管理方面的工作制度,提升影响力。一是建立了专家库。为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建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专家库。二是起草并出台了《泰州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进行了规定。三是在充分调研、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泰州实际,研究制定了《泰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定位以政府规范性文件出台办法的省辖市全省还很少见。办法对各行为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界定和规范。四是根据市政府《泰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制定相关配套文件,以财政内部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了《泰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绩效目标的管理对象包括所有专项资金,内容涵盖了绩效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五是为建立和完善财政各相关业务处室在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协调、沟通机制,经局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出台了《泰州市财政局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内部协调制度》,并以局办公室名义发文,内部协调制度明确了相关业务处室在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各个环节中各自的职责和分工。相关制度的出台为全面推动泰州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开展重点评价。先后选取了市民较为关注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科技三项费用、测土配方施肥、社区卫生、农桥建设、信息化发展资金、城市维护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公安大平台建设、城市水利维护、就业等项目组织实施重点评价,同时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下年财政分配方案和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按照“四位一体”的财政管理要求,把编制财政预算绩效目标作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先是组织绩效目标申报“练兵”,然后全面铺开,要求各部门、单位从部门预算编制开始所有专项资金都要报送绩效目标。
各部门(单位)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一定了解,但认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如何与本部门(单位)责任不大。财政部门内部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还不够重视,在处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关系方面,还是更重视预算的管理,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认识不到位。
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现有制度只有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各部门(单位)在具体执行时科学性规范性还有待提高,要想推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必须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量大面广,专业性强,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目前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还是依靠财政部门自身力量,人手不足、专业性人员少,严重制约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不完善、不科学,绩效评价质量不高,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信息系统,是当前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难点。
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还需提高。评价结果往往只是停留在反映情况、找出问题、完善制度层面,还不能和加强部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地衔接起来。
财政支出和管理的全过程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财政监督[2]。在传统财政管理中引入了绩效管理的理念,从注重资金投入转向注重支出效果,是财政管理的一次革命。正确认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财政管理中的位置和作用,对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十分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增加绩效评价的内容,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申请时必须设定绩效目标,专项资金支出后必须进行绩效评价,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必须应用,为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在财政部门内部建立协调机制,制定绩效评价操作规程、绩效评价项目实施细则,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要建立专门的绩效评价工作机构,组建具有深厚理论基础、较高政治水平和丰富评审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库,注重发挥专家作用;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培训、抽查、考核等方法,狠抓中介机构评价质量。
在“金财工程”的基础上,探索建设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完善绩效评价指标库、绩效评价项目库,构建绩效评价专家信息库和中介机构信息库,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为绩效管理提供组织和信息技术支撑[3]。
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模式,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各部门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依据,把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作为财政管理的经常性工作,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强化部门(单位)绩效意识;分析、诊断在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强化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引导和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内部通报和对外公开制度,引入人大等社会监督,使财政资金管理更加公开透明。
[1]马国贤.政府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志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3]卢千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广东财政改革理论与实务丛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