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苏中崛起”之机谋“泰州崛起”之势的SWOT分析

2014-08-15 00:48:10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苏中泰州市泰州

孙 沛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225300)

2013年6月初,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首次对苏中发展提出了“釜底加薪”的支持政策。并对泰州做了要求:要抓好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在以产业转型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名城,尤其要把中国医药城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尽快把中国医药城建设成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核心区和转型升级先导区[1]。在此背景下,谋清“泰州崛起”的“形”与“势”、“计”与“策”,异常重要。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家海因茨·韦里克教授在《SWOT矩阵》一书中提出SWOT分析法,又称自我诊断方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 (Weakness)、机会 (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的简称[2]。该方法通过综合考虑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判断所处的环境,外部存在的机会与威胁最终提出相应的战略方案。

1 实现泰州崛起的内部环境

1.1 优势方面

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泰州市地理位置优越,南承苏、锡、常,北邻盐城、淮安,西接扬州,东临南通。地处江苏省地理几何中心、位于苏中城市群及长三角经济圈腹地。交通四通八达,新长、宁启铁路,京沪、盐靖、启扬高速公路纵横全境。6条火车始发线路通往全国60多个城市。泰州港跨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亿吨大港行列。泰州长江大桥与扬泰机场分别于2012年通车、通航。沪泰宁城际铁路即将于“十二五”末完成。随着大交通、大网络的构建,长三角一体化与跨江联动战略性的提出,其区位优势效应尤为明显。

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前期”为泰州崛起打下基础。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千亿元,比2005年增长2.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1.1:57.8:31.1,调整为2013年6.8:52.3:40.9,产业结构出现“避重调轻”的局面,进一步优化。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11.8%。“1+3+N”产业体系结构完善,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在内的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306.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5%。“五大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如船舶制造,2013年泰州市骨干船舶企业新接订单971.14万载重吨,合同金额超过70亿美元,新接订单数约占全国的14.3%、占全球的6.67%,且新签造船订单中,大型集装箱、大型化学品船、大型散货船和海工平台明显增多。“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的产业空间布局日益完善,中国医药城产城一体化的增长极效应开始迸发。2013年,医药高新区GDP增幅达14.8%,第三产业增幅13.2%,均列全市第一。

文化底蕴深厚。泰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久远,文化沉淀深厚。既有唐宋明时期的建筑、服饰、书画、墓葬等物质遗存又有风土民俗、王艮思想、梅派文化等精神文化遗留。这是苏中几个城市无法比拟的,也是我们的亮点所在。2013年2月泰州市获得国家历史名城的金质名片,可谓实至名归。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文化与经济的大融合大发展,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第三产业壮大的主要方向和强拉动力。

发展求自强意识觉醒。泰州崛起既是一次难得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需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干精神,又要有“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魄力。苏中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泰州市委市政府即刻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全市上下掀起了一番学习苏中工作会议精神,讨论谋求泰州崛起的热潮,并出台了各项工作与发展计划。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家,其精神更是饱满热情。“只要大海不干,造船就有希望,只要造船不死,我新扬子就有希望”的企业家精神鼓舞人心。

1.2 劣势方面

经济发展模式落后,创新能力较弱。长期以来泰州市基本走高资源、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低附加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经济主体的工业经济,产业层次和素质总体较低,企业对传统发展模式依赖性较强,对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控制力较弱,工业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偏重、偏低、偏传统,如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重大、成套产品少,产品加工精度、可靠度、自动化程度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占比较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尚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另外,创新能力较弱,整个泰州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技术以引进、模仿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缺乏创新团队。

中心城市首位度低,经济腹地较小。2013年最新数据显示,泰州城市化率达59%,分别低于江苏省、无锡、南京5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水平不高,人口规模较小,均决定了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马车”内需比较乏力。泰州市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较低,没能充分发挥出其集聚和扩散作用。

资源、环境要素约束日益加剧。能源资源匮乏、建设用地紧张、环境承载力低“三个硬约束”越发明显。以建设用地为例,“十一五”泰州新增建设用地GDP产出率为126万元/亩,如果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则意味“十二五”累计新增建设用地15万亩,这与国家所提供的土地指标相差一半。另外,泰州完成“十二五”计划节能目标,万元GDP的能耗要再下降20%,在生产、生活用能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任务异常艰巨。这就逼迫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经营模式创新,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总部经济、新兴产业等等。

2 实现泰州崛起的外部环境

2.1 威胁方面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没有起色,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发达国家,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复苏缓慢,负债和过度消费的模式被迫改变,一直以来,我们依赖巨大的国际市场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与世界经济结构孕育转型并存。数据显示,2013年,泰州对外贸易总额104.42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0.7%。其中,出口贸易额62.92亿美元,下降9.4%;进口贸易额41.5亿美元,增长21.3%。2009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究其原因,无论是顺应新技术革命的大势,还是解决多年高居不下的失业问题,均会导致海外制造业的回流,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投资与出口市场的双向遏制。另外,一些保守主义与未得利益者,强烈要求重拾政府干预的呼声不断提高,加强政府干预,对本国企业或产品进行保护,限制外国资本和商品流入,贸易摩擦都越来越频繁。

国内、省内竞争日益加剧。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洗牌期,我们国家及江苏省也不例外,江苏省提出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目标。苏南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又是江苏省的领头羊群。其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龙头企业、自主品牌较多,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具有较多的全国顶尖的高等院校,提供了智力支撑。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苏南具有明显的优势。苏北,虽然经济实力不比苏中,但是其发展势头甚猛、速度较快,特别是作为苏中友邻的扬州、南通,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体量基数,还是相对发展速度,各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以上均表明区域竞争日益加剧,泰州市成为江苏转型升级成功典范,实现泰州崛起压力更大。

2.2 机会方面

发展机遇利好态势明显。2005年,原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来泰州调研指出:“医药产业是泰州的优势产业,要集中力量发展。要在泰州设立医药产业园,引进医药企业群,建设中国医药城,使泰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使泰州成为中国有名的医药产业城。”这成为泰州医药产业发展的拐点。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为泰州市发展明确了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提供了优越的财政资金、土地等政策,此可谓泰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2013年6月初,苏中发展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对泰州市发展进一步提出指导意见。

长三角一体化、跨江联动融合发展日益紧密。以国际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作为国际性最具发展活力地区之一,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泰州作为长三角的新兴城市之一应该不断增长自身内生发展动力,加快融入长三角。长期以来,江苏省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条块状型的区域梯度不协调发展之状。日前,苏中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是加快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信号灯。苏中承南启北,泰州作为实施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率先突破,可以为全省转型升级探索新路、提供示范。同时,向南呼应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向北可以辐射带动苏北加快振兴,是一条承接南北的关键纽带。

3 实现泰州崛起的几点建议

3.1 抓住实现泰州崛起的主线,经济转型升级求突破

实现泰州崛起涉及到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社会、生态等等,是一个宽范畴,大领域的概念。基于泰州市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牛鼻子。一方面,推进“1+3+N”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如,随着时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必成为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刻不容缓。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且不可操之过急,更应该稳中求新。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走“精、细、高端化”之路,加大产业价值链中前端“头脑链”与后端“营销链”的重视力度,争取高起点定位。传统产业目前仍然处于泰州主导产业的雄霸地位,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显得更得心应手与实事求是,并以此为桥梁加快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另外一方面,借力创新。纵观英、美经济发展历史,无论是18世纪,英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还是今天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无一不是得益于创新的支撑。原始创新异常困难,即使创新型技术出现,其产业化仍然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集成创新与吸收再创新则更为立足实际。

3.2 谋定泰州崛起的特色,发展医药名城求“增长极理论”的完美诠释

经济地理学中有一著名理论即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则是,在地理空间的某一点,首先实现经济崛起,从而通过集聚、辐射、扩散、乘数等效应,对整个地理空间形成影响。这一理论在巴西、马来西亚的成功发展中得到了验证。在泰州市这一地理空间上,“中国医药城”的出现,则是这一理论的完美诠释,并不断发挥着正能量。目前,医药城已经完成了推进型产业(医药产业)的建立,推进型企业和以推进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综合体正在不断完善之中,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发挥推进型企业和产业综合体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针对目前医药城发展现状,仍要力求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引进与培育,实现人的集聚;加强招引世界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研发团队,建立“东方医药硅谷”,实现智力集聚;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城市化推进做好承接。最后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产城共荣”的局面。中国医药城将是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江苏医药产业的主动力,国家医药产业的主基地。

3.3 加足泰州崛起的马力,城乡一体化建设求推进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十八大召开以来,各级政府再次予以重视的重大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是目前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重大红利,是目前经济低迷环境下,冲出困境的一大突破口。一方面,释放农村活力,解放农村土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另外一方面,形成人口集聚效应,带动空间集聚,拉动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动经济发展。泰州市目前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加快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同时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1996年泰州作为地级市成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实力凸显,但是作为整个泰州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其集聚与辐射作用力不强,仍有极大的吸纳空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泰兴、靖江、兴化作为县级市实力过强,另外一方面则是泰州中心城市本身较弱,两小时经济圈内的南京、扬州更具吸引力。其次,统筹城乡一体化要“以人为本”,人的城镇化是核心,否则盲目铺摊子,搞建设,只是“空中楼阁”,如,坐落于药城的东方小镇,可谓规划精美,设施齐全,无奈人烟稀少,导致各户门庭紧锁。再次,城镇化建设要重视产业拉动[3]。当然,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决与说明白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城镇化建设是拉动“泰州崛起”的一驾重要马车。

3.4 加强泰州崛起的软实力,生态与文化建设求共进

“生态名城”、“文化名城”可谓是泰州市发展的两张金质名片。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五位一体序列,提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政治建设为一体。”生态建设引起广泛重视。长期以来泰州市生态环境一直在江苏省位居前列,而且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北部生态区、原生态长江绿带、里下河湿地风光带为依托的生态安全格局。针对治污,可以创新性尝试开展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指导建立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企业环境行为等级评定、区域环境资源补偿等环境政策。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才能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

以泰州市第四次党代会和文化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召开为标志,泰州市拉开了文化大建设的序幕。泰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秉着“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的理念,充分调动创意种子的积极性,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上,结出文化产业的果实。这既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泰州崛起的一把利剑。

[1]顾雷鸣.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 罗志军李学勇讲话 [EB/OL].(2013-06-04)[2013-10-20].http://cpc.people.com.cn/n/2013/0604/c//7005-21732745.html.

[2]孙亚云.基于SWOT法的东莞经济转型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09,(3):15-16.

[3]任玉玲.推进城镇化必须解决好六个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13-02-20(6).

猜你喜欢
苏中泰州市泰州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泰州行吟
中华诗词(2023年7期)2023-02-06 09:00:10
泰州市打造“五个过硬”的应急队伍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4
幸福水天堂——泰州
华人时刊(2022年1期)2022-04-26 13:39:32
泰州市下好节后安全“先手棋”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34
泰州市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12
苏中发展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