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平,朱 庆
(1.泰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台);2.泰州市档案局,江苏泰州225300)
跨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播电视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已成为整个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开发的价值空间广阔,利用前景不可限量。广播电视台平时以制作、播出各类视、听节目为主,同时会产生大量与其相关的新闻稿、解说词、拍摄素材以及拍摄脚本等。此类视听节目和素材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资料收藏价值,其中很多资料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异常宝贵,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剪影。地方广播电视机构声像档案经过适当的剪裁、加工和利用,能从一个侧面客观、全面反映当地经济、民风、民情、地域特征和社会发展过程。因此,广播电视声像档案既可为我们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资料和数据,更可为研究编纂地方史志、制作附带历史、人文色彩的专题片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加强对广播电视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现代化和资源共享,深度挖掘其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
(1)具有形象逼真的的视音频效果。声像档案与一般的文字档案有所不同,它通过形象逼真的视音频效果,能够带给人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带给人活灵活现、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些档案的性质通过文字记录很难表达清楚,但是通过声像系统的记录就能解决文字难以生动概括描述的问题。声像记录是通过可视的具体形象、可听的具体声音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种全新的档案记录。声像档案的形象性与其所产生的直接感受性远远超过了纯文本档案。
(2)具有强烈的时空交替感。一般档案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有限的,是一种静态的档案模式。而声像档案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快速的传输手段,通过采、编、播人员的后期制作、加工,全新的节目在新旧声像画面的对比下,产生时间与空间交替的感觉。作为一种动态的档案模式,通过摄像机镜头,将转瞬即逝的画面记录下来,不仅当下具备新闻价值,同时在以后的特定情况下还可以予以再现对比,产生强烈的时空交错效应。
(1)传统的声像档案储存方式与新技术运用存在落差。长期以来,广播电视台主要采用以磁带为介质保存声像档案。由于磁带寿命有限,加之受档案室条件限制,一般情况下,储存10年以上的录像带就会纷纷出现磁粉脱落、图像失真以及叠压碰撞等现象,造成许多珍贵资料损坏流失。近几年,采用数字带和光盘作为保存介质,但依然存在损毁、流失、图像声音质量随时间流逝不断下降的现象。
另外,随着节目制作设备和制作方式的变化,声像档案存储介质格式及型号繁多,且对设备要求过高。广播电视技术设备更新换代步伐快,可谓日新月异。模拟设备早已淘汰,早期的数字设备也都没了踪影,这也致使一些早期的声像档案找不到可以播放的设备。
(2)对广播电视档案资源流失现象缺乏足够重视。传统节目资料管理模式的运作,使人们只看重播出后成品节目带的入库管理,对大量现场一线拍摄、采制的素材等过程产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其中包括编辑、记者前期策划、撰写的文字稿,手中的素材带以及自主版权节目的工作版(或称无字幕版)等。许多首次拍摄、没有任何加工痕迹的真实而清晰图像资料随意丢弃,一些珍贵影像因为受限于编辑、记者个人手中,因为没有适当的温湿度管理环境,时间一长就造成资料损坏,还有些人乘机将珍贵素材据为私有,造成原始资源的流失。这样做纵然节省了一些存储空间和介质消耗,但由于很多有重复利用价值的素材绝少使用,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等将来需要这部分素材时只能重新拍摄,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3)检索服务功能跟不上节目生产需求。优质的信息资源不仅体现在内容丰富上,还应该便于查询。但是,长期以来各级广播电视台对档案检索重视不够,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数字档案,检索入口少、检索功能差是普遍现象,利用者面对档案常常会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无奈。那些花费大量宝贵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拍摄成功的珍贵素材带,尤其是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新闻素材带,本应很好地加以保存,并在以后的节目编辑中反复多次使用,但由于目前的档案管理系统检索功能简陋、质量不高、易用性差,绝大多数不支持二次检索和全文检索,利用者很难顺利获取。
(4)现存声像档案亟待充分开发利用。很多节目资源管理停留在传统的库房管理、档案管理和后台管理的初级阶段,节目资源无法得到共享,更谈不上实现资源的多维度开发与保值增值。由于采用手工查询的方式,从成千上万的拷贝、磁带中查取自己所需要的几组镜头,就好比大海捞针,往往几天时间下来,也找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资料。而且由于多种格式介质并存,经常要转换格式导致声像质量下降、工作效率低下,对台内素材、节目利用和台间节目交换同样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电视制作人员不是万不得已都不愿去光顾磁带库。库房里的声像档案利用率十分低下[2]。
(1)对传统声像档案实行数字化保护。对于广播电视档案工作人员来说,实现宣传声像档案的数字化转换是目前最重中之重的工作。大量的库存节目资料带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规模的光盘转刻,并进行计算机编目输入,使之逐步向电子化、数字化过渡。另外,对出现磁粉脱落,图像失真的珍贵音像资料,应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救、修复,并用光盘及数据等形式加以转存、备份。在这项基础性的、却又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应对数字化存储的格式、参数、介质予以专题研究,要考虑到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具体应用,避免出现浪费和重复劳动。
(2)对声像档案推行一体化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数字网络化的统一体。单纯从设备上看,该系统具备高端的服务器,磁盘阵列、数据流带库。事实上,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不是单纯的设备投资,而是通过建立这一管理系统将过去和正在生产过程中的声像节目资料、外购的声像节目资料(包括外购节目及电视剧等)以及散落在编导和制作人员手中的节目素材等各种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编目整合,从而形成可以看得见、用得上的有形的媒体资产。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可以随时提取相关素材资料进行再加工,不仅大大提高了节目素材的使用率和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减少重复项目前期拍摄经费,同时可以解决广播电视机构内部成员单位分散、档案实体无法集中保管利用的难题。实现了“采、编、播、管、存”一体化流程管理。
早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就以建设声像档案馆为核心,用了几年时间,将数十万小时的节目资料转化为媒资数据。
上海音像资料馆紧随其后,实现了对东方卫视电视新闻、广播新闻两个中心和体育、纪实、时尚、财经等频道的的“进驻式管理”,全面接管声像资料和与素材的管理与服务,使之贯穿于节目生产、制作、播出的全过程。并提出“资料导演”这一概念,为东方卫视的《看东方》栏目创作了日播节目《影响世界的这一天》365集和《上海故事》366期。不难看出,媒资系统的强大功能已日益显现,并将逐步延伸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节目形态的创新、制作成本的节约中所产生的潜在增值和衍生增值中。
(3)对声像资料检索加强便利性建设。目前的档案数字化工程,大多是重扫描轻检索,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化加工储存,不仅是将台内拥有的各种介质、各种格式、各种状态的视音频节目按统一的标准转化为数据文件,同时通过建立在线并具有检索和下载功能的数字化节目资料库,从原有磁带保存的新闻、专题节目着手,逐盘审看,对带中的节目内容信息进行深入的筛选、编目、著录、标引等加工处理,形成与节目数据相关联的完整数据库,从而真正实现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以多种方式对这些节目资料及相关数据的精确定位、检索、查询、浏览、传输、下载和应用的功能。编辑、记者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查询到所需的内容,进而服务于节目创作。这样,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带来采制方式革命性的进步,而且会使节目资料的价值大大增加,为将广播电视节目资料转化为适应内容产业发展需求的节目资源,为节目生产和市场交易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服务。
(4)对声像档案进行深度开发利用。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库存的节目资料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品种在不断增加、价值也在不断提高,那么如何才能盘活这些节目资源,发挥其真正价值所在呢?目前北京卫视的《档案》和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这两档栏目为我们打开了思路,他们都是利用档案史料编写电视宣传片和纪录片,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我们的节目制作人员可以针对性地研究阶段性宣传报道的重点,然后根据这些重点,对存档节目资料进行全面的检索、筛选、整理,形成各种专题性的节目资料,加工成宣传专题片,在制作专题片时,采用老资料进行穿插对比,不仅更有说明力,而且具备了历史时空交错感,大大丰富了节目内涵。如此,声像档案就可以转变为声像资源,便捷高效地为编辑记者、媒体播出提供资源服务[3]。
(5)现代传媒使广播电视声像档案再升值。在现代传媒环境下,声像档案的开发利用价值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不仅仅局限于让广播电视工作者受益,还应该让全社会从中受益。使声像档案来源于社会,还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6)实现网络点播功能。网络媒体传播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这就使得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随时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广播电视台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宣传优势,将海量的广播电视声像档案信息上载到互联网上,供人们随时浏览、点播,而无须守在电视机面前等待节目的开播,变被动、定时收看为主动、随时选择。
(7)为新媒体业务的高速发展提供充足能源。近几年,移动电视、手机电视、IPTV等新媒体业务日益成长繁荣起来。这些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海量内容的支撑。经过信息化、数据化生产的声像档案,将成为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能源。如果据此开展有偿服务,就能为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服务。
[1]谢方.音像档案数字化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栾凤.浅议广播电视宣传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4,38.
[3]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EB/OL].(2011-05-11)[2013-09-28].http://www.idangan.com/Achievement_info.asp?id=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