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报刊外交舆论的现代政治意蕴——以 《外交报》为中心

2014-08-15 00:47:52尹朝晖
天府新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均势国民报刊

尹朝晖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的相继失败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近代中国被外力和强力推动着走入国际社会体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改革派胸怀救国救民之志,兴起民间办报的高潮。他们以报刊等主流媒体为探讨复兴强国的公共论坛,传播西学,针砭时弊,议论时政,变法自强。戊戌变法失败后,一些报刊被查封,进入20世纪,中国民间掀起了办报的又一次高潮,成为提高国民参政意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外交报》即是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探海窥蠡”之作。该报由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清末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及其好友蔡元培、《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发起创办,初名《开先报》,1901年改名为《外交报》,1902年1月4日在上海正式创刊。《外交报》共创办了300期,1911年停刊,并入《东方杂志》。面对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晚清报刊舆论界一方面从中国传统学说中寻求民族复兴的理论依据并加以现代的诠释与命义;一方面从西方的外交规制中汲取新的理论,捍卫国家权益,推动了晚清中国外交的现代化进程。《外交报》是近代中国第一份以国际问题为评述重点并颇具影响力的专门性民间外交报刊,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外交思想。该报的宗旨在于“以定言论之界,而树思想之的,为理论家邮传,而为实际家前驱。”〔1〕本文旨在借助《外交报》这一珍贵的历史史料,对晚清报刊舆论界的外交思想进行评析,以求梳理、透视晚清外交思想现代化过程的变化轨迹。

一、现代国民主体意识:基于民族国家理论的外交模式

从国际关系的历史演进来看,国家外交均经历了由王朝外交向现代外交的转型过程。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夷夏观,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呈放射状、用朝贡—回赐方式维系的国际关系秩序。这种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以王权主义为核心的国家观的基础之上,封建君主独揽国家政治权利,外交的终极目标是维护王朝一己之利,国民被排斥在外交权之外。鸦片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的兴起与洋务外交的开展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外交开始走向终结。至甲午海战后,清末知识分子借助报刊杂志,对现代西方民族国家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初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他们一致认为,民族身份的认同是建立强大民族国家的基础,只有建立强大的民族国家才是复兴中华的坚实基础。清末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古代没有国家观念,国家机制围绕皇权而设计运行,而国家是全体国人的公产,与以一姓私业为基础的王朝有本质区别。清末知识分子虽然在建立民族国家的方案上存在不同的探索,但对国家的完整概念的认识均是一致的。正如《申报》所述“国于天地,必有与立。人民、土地、主权三大端为人类立国之要素。”〔2〕国民意识的崛起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日臻成熟的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国民意识和参政意识显著增强,他们认识到国民对推动国家发展的进步作用,以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为思想武器,表达出强烈的参政诉求。他们认为,“天之生人也,即与以身体自由之权利,即与以参预国政之权利。故一国行政之权吾得而过问之,一国立法之权吾得而干涉之,一国司法之权吾得而管理之”〔3〕,主张政府外交的应当充分借助国民的力量。晚晴报刊舆论界国民外交理念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将人民主权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各领域;二是民力是政府外交的坚实基础,国民的外交权应当通过宪法等法定的形式确立和保障,国民可通过国会参与外交,以舆论监督外交;三是通过国际间国民外交交流可以改善邦交,促进世界和平。

《外交报》大力宣传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坚持以国家为主体、民众积极参与的外交主体意识。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份类似外交编年史的外交专门期刊,《外交报》关注国外最新理论动态,是国内首倡“国民外交”的报刊。甲午海战后,作为君主专制附属物的王朝外交逐渐受到国人的批判与反思。清末知识分子强烈反对由王朝主宰的秘密外交,认为这种外交模式有悖于宪政潮流,不利于国民外交的开展和为政府外交提供支持,要求政府公开外交政策。1903年,《外交报》以“论外交不可专主秘密”为题对日本国际关系学者贺长雄的文章进行了译介。这是现有文献中对“国民外交”进行论述的最早记录。1908年, 《外交报》刊载“论今后外交之大局”一文,痛斥以王朝利益为宗旨的王朝外交违背了西方政治文明君民共体的原理,在对外交涉中,“未尝不欲损民以益君,自谓能顾全大体,卒之民既损矣,而君国究未尝稍蒙其益”。〔4〕1909年,《外交报》刊文指出:“二十世纪之外交,断无有出于少数人之专制而不至于失败者。此固势事之必然,而无容复疑,非徒以空理论其是非而已。彼方挟其数千万之同心同德,辩呼蹴踏,闯我户庭。而我仍仅恃三数人之才识谋谟,欲以遇稽天之巨漫。微论其所谋之未必是也,即令事事悉合机宜,而无全体国民之心以为之后盾,夫亦终于必败而已。吾国办理外交六十年,而事事见绌者,职是故耳”〔5〕,认为秘密外交使得政府无法与民众形成合力,造成外交资源的浪费和国家利益的受损。《外交报》又陆续刊登了《论民气之关系于外交》、《论国民当略知外交》、《论外交之机当伸民气》等文章,提出“国民外交”就是“国民与国民之交涉”,指出外交应当以国民精神为动力,以国家权益为目的,将民众作为外交的本体,民众力量作为政府外交的力量支撑。在国民参与外交的路径方面,《外交报》认为国会作为民意机构,应当具有一定的外交权,“向使国会早开,外交事件,人民得参预其间。集众听以为聪,则良谋自出;据群心以为固,则御侮无难”。主张以法定的形式将国民外交权固定下来,通过国会间接参与外交事务。此外,为唤起民众舆论力量,发挥舆论在国民外交中的作用, 《外交报》刊文指出: “舆论者,政治之母也。民主政体之国家,尤以舆论为造成政治之基础。执政者亦以舆论之倾向为政府之转移”〔6〕。《外交报》倡导“开国民外交之常识”,不仅引发了国人对国民外交的热议,而且也是对主权在民法理思想的进一步宣传和深入,对政府外交起到了监督和限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20世纪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盛行的时代,国家危亡,唤起了民众民族自决意识;救亡图存,催发了人们的国民主体思想。清末报刊舆论界认识到,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是复兴中华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借助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等西方政治文明理论,积极宣传现代国民主体意识,意识到新型国民应当具有权利、义务和独立人格,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参政意识。在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外交报》等晚清报刊倡导建立国民外交的新模式,通过国会实施公民参与监督、参与外交的权利,利用公众舆论对国家政治实施影响,标志晚清中国现代国家观念的勃兴,反映了晚清国民外交主体意识实现了由王朝利益向国民利益的旨归,符合外交民主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国民外交思想反映了国民自觉维护国家利权,获取平等国际地位的强烈愿望,但也应当看到,一国外交的基础和后盾是其国家实力,国民外交从某种程度上对政府外交产生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弱国无外交”下近代中国外交虚弱的态势。

二、现代国家权益观:外交动力和逻辑起点

国家权益包括国家主权及其衍生的国家利益。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中,领土、国家、主权是其基本要素,国民以国家为最高的忠诚对象,外交围绕基于维护国家权益的原则。中国封建王朝建立的宗藩体制在对外关系中忽略了国家权益的考量,更多关注外交的外交礼仪和王朝的尊严。清末报刊界突破前人国家权益观的狭隘认识,认为主权是国家的最高属性,主权独立是国家最高利益。在外患日亟、内政日纷的情况下,清末报刊舆论界呼号奔走,呼吁尊重国权,挽回权利,国家主权意识空前增强,他们以现代国际法为价值理性工具,将诉求独立自主处理内部事务的“主权”和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利权”结合起来,构建新型国家权益观,作为外交动力和逻辑起点。

在主权方面,《外交报》认为,独立自主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自主权是维护国家权益的保障。由于清政府官员近代国家权利观念淡薄,缺乏对国际事务的深刻洞察和对外事务的交涉经验,导致在政治上“主权不张,群治淆舛”;在经济上“外国之法律,外国之物品,皆充塞遍布于中国之内地。而中国之利权,乃日消归于无何有之。”〔7〕《外交报》指出,“正本清源之策,欲冀领事裁判权之彻除,非收回租界不可,欲收回租界,非改正条约不可,欲改正条约,非先定完全无缺之法律,不足以坚发议之根据”〔8〕,主张取消或限制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有治外法权、协定关税权、租界和租借地、势力范围、内河航行权、驻军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约特权。在利权方面,《外交报》从修明内政出发,主张通过普及教育、强化军力、裁撤冗税、发达产业、厚植民生等渠道增强国力,拓展外交实力,通过直接收回利权以及扶持企业等间接方式收回本国利权。

《外交报》不仅有强烈的现代国家权益意识,其国家权益关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清末之前,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对国家主权关注局限于司法主权、关税主权、领土主权等传统主权观念,而基于国际法认知的的海权意识极其淡薄,对引水权、领海权的重要性重视不够。20世纪初,《外交报》开始关注同属于国家主权的领水理论。1908年, 《外交报》刊文“论国家对于海洋之主权”,对领海权做了阐释:“领海者,由海岸至一定距离之间,因与陆地有紧要链接之关系,看作陆地之延长。凡在领土上之主权,亦得及于领海,是领海权之有无,关系一国主权存在与丧失也。”〔9〕领海主权衍生出主权国家的渔业权和国防警察权。日本租占旅顺、大连之后,伺机窥视渤海湾渔业权,《外交报》刊文“论渤海湾渔业权”一文,呼吁国家采取措施保护国民独占渔业权。在列强的刺激及《外交报》等报刊媒体的舆论引导下,晚清政府逐渐接受了现代领海主权理论,主动考虑建立领海制度,认为“中国应绘完全领海全图”。

基于维护国家权益的迫切要求,为纾解政府外交压力,清政府高度重视国际法在维护国际权益中的作用。《外交报》的办报宗旨是为世人“欲审国势,诇 (洞察)外情,出文明手段,从尽排外之天责”。〔10〕刊物旨在裨益时局,启发民智,办好外交,文明排外。《外交报》非常注意跟踪国外各种条法、公约的签订。创刊不久,《外交报》就连续3期刊登了《伯尔尼公约》中译本,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这一公约,并组织了有关“中国是否应该加入《伯尔尼公约》”的讨论,推动了《伯尔尼公约》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著作权制度的建立。《外交报》刊发评论指出,“吾国开关以来六十余年,交涉之事屡见,失权丧地之举,不一而足。而穷其真相,不过是二者之相为循环而已。无他,不明国际公法,于应有应尽之大义,均为有所当耳!”〔11〕从1908年开始,《外交报》聘请了法政专业留学生撰写“论说”栏目,并附加基于国际法视角的对中国外交的评论,内容涉及不平等条约、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国际法等,探讨如何利用好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晚晴报刊舆论界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出现的暴力排外、盲目排外行为并不能达到振兴国力的目的。由于国力的虚弱,在军事手段一时难以收回国家权益的情况下,借助国际法文明排外,利用和平理性的方式维护主权变成了当时的一个选项。文明排外的思想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崛起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以《外交报》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在外交问题上的策略性思考。

清末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唤醒了国人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外交报》等晚晴报刊以维护国家权益为国民外交的动力和逻辑起点,在民族国家理念的感召下,对内形成民间舆论,唤起政府和国民的国家权益观,对外运用国际法作为法理依据,利用国际法实现文明排外,鼓励普通民众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参与外交,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也取得了一些有限的效果。在报刊外交舆论的影响下,晚清政府开始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如在日俄战争中的领水中立权交涉、澳门水界交涉、中日东沙岛交涉等事件中,晚清政府卓有成效地运用领水理论捍卫了国家权益。可见,《外交报》等新式报刊倡导通过文明排外捍卫国家权益,不仅起到了传播文明理性的理念、启发民智的文化启蒙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挽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改变了清朝官员不熟悉西例的状况,推动了中国外交的现代转型。

三、现代地缘政治权力观:基于均势理论的外交策略

国家权益的实现离不开稳定的区域地缘安全框架,国家间不断变换竞争与合作的方式成为建立区域地缘安全秩序以谋求国家权益的有效途径。均势理论是西方现实主义地缘政治权力政治体系中大力推崇的理论之一。所谓“均势”,是指国际社会中各种力量通过分化组合,互相牵制,彼此抵消,划分壁垒,未形成一方占绝对优势的特殊稳定状态。西方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将均势视为国家外交行为的重要策略,主张通过均势来限制国际强权,以实现维护各国独立的目的。均势思想真正运用于地缘外交,始于近代欧洲。清末在同西方列强的地缘冲突与外交周旋中,现代西方传统地缘思想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马建忠、王韬等人将西方地缘政治中的均势理论介绍至中国,对此后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晚晴报刊界也将均势作为实现地缘制衡目标的重要外交策略。

晚清政府将开埠通商作为均势外交、捍卫国家权益的重要策略之一。针对西方列强窥视中国主权,纷纷强迫中国增开条约口岸的态势,晚清政府调整思路,主动对外开放了若干口岸 ,这些口岸被称为“自开商埠”,形成了约开商埠与自开商埠并存的局面。在这些自开商埠,各国自行贸易,机会均等,相互竞争与牵掣,形成制衡格局,避免一国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为打破20世纪初俄国在东北的独霸局面,晚晴报刊舆论界曾呼吁开埠通商,不使一国享有特权,各国利益均沾,针对英、俄在西藏利益角逐的情况,主张将西藏开辟为各国共同通商之地,利用各国实力制衡英、俄,避免被其瓜分的危险。

均势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不见诸两个孤立国家之间的均衡,更多的是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同另一个联盟之间的关系。除了自开商埠外,清末还将组建地缘联盟作为均势外交的内容之一。清末报刊十分流行“同盟”、“协约”等词汇。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战略的参考刊物,《外交报》对当时国际关系中流行的同盟学说进行了大量的引介和解析,蕴含着丰富的外交策略思想。 《外交报》意识到联盟的重要性,认为:“以今日世界大势,断无一国独立而可不与他国联盟之理。”〔12〕地缘联盟最核心的地缘目标是建立地缘安全保障,地缘结盟的本质就是相互交换和利用对方的资源维护稳定的地缘秩序。如何与别国结盟,选择何国结盟是《外交报》等报刊一直探讨的问题。《外交报》认为,国家必须在利害相同、强弱相等的条件下才可以联盟,“故其国联盟,既宜利害相同,尤必强弱相等,始可以安联盟之基础”。〔13〕结盟对象与手段使用不当,不但不会给国家带来现实利益,反而会带来巨大损失。最突出的是1896年中俄结盟,俄国借条约获得在中国东北大量权益,但中国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和平保障,义和团运动期间,俄国甚至出兵占领东北。《外交报》对英国根据地缘形势的变化改换同盟的外交技巧倍加赞赏,认为国家应当根据国家利益和地缘安全形势适时调整结盟对象。《外交报》等报刊曾将俄国作为结盟后主要的地缘竞争对手,曾主张联英抗俄。日俄战争后,意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地缘威胁,《外交报》主张中国应当与美国联合对抗日本,理由是,美国注重在华商业利益的争夺,没有侵占领土的野心。当然,《外交报》等报刊意识到联盟制衡的缺陷,如果结盟双方不是对等的实体,特别是弱国与强国的结盟,名为和平,实际将弱国陷入受保护被干涉而无不仰其鼻息的境地。因此,国家在寻求盟友的同时,更应当变法自强,对结盟外交不应过度依靠。正如《申报》所言:“联合以为援助,尚是急则治标之法,而求其本,则仍在力图自强。”〔14〕

从总体上看,以均势外交为主旨的地缘制衡外交策略是国际强权的产物,在充溢弱肉强食等丛林法则的近代历史条件下,“均势”原则只能是几个主要西方国家维持彼此之间势力均衡的一种手段,弱小国家的国家利益势必受到压制和牺牲,它既不能保护弱小国家,更不能维护世界和平。近代学界以及舆论精英对此大都缺乏清醒的认识。侵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有矛盾的一面,但在侵略中国问题上更有相互妥协和勾结的一面。均势外交的和平局面是以实力为后盾的,缺少实力支撑的国家安全只是一厢情愿。当然,晚清报刊界对均势外交理论的引介,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近代中国政府和国民对国际局势的认识以及处理对外关系的能力和水平的改善,对近代中国外交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标志着晚清舆论界在接受现代西方均势地缘制衡等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同时,也植入了国际社会体系的新观念,这也是晚清中国外交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1〕〔10〕叙例〔N〕.外交报,1902年总第1期.

〔2〕论粤督缉获二辰丸案〔J〕.东方杂志,1908,(5).

〔3〕张枬,王忍.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 (上册)〔C〕.三联书店,1978.32.

〔4〕论今后外交之大局〔N〕.外交报,1908年总第227期.

〔5〕论列强国际上之新现象〔N〕.外交报,1908年总第201期.

〔6〕论中美同盟之必要〔N〕.外交报,1908年总第222期.

〔7〕邵义.论改订通商条约与中国前途之关系〔A〕.外交报汇编:第2册〔C〕.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403-404.

〔8〕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N〕.外交报,1909年总第254期.

〔9〕论中葡领海问题〔N〕.外交报,总第218期.

〔11〕论中学当增设外交一科〔N〕.外交报,1907年总第180期.

〔12〕论政府联德之风说〔N〕.外交报,1906年总第150期.

〔13〕论中日同盟〔N〕.外交报,1905年总第128期.

〔14〕转引自:任云仙.清末报刊评论与中国外交观念近代化〔M〕.人民出版社,2010.104.

猜你喜欢
均势国民报刊
本刊推荐2024年优秀教育报刊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百强报刊
调停与求霸:从日俄战争看美国均势战略的设计与进路
西方的缺失:北约内部裂痕如何标志着全球新均势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16
简析“均势理论”
现代交际(2018年6期)2018-05-17 06:33:12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46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