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的回声——甲午战败原因的 《申报》考量

2014-08-15 00:47
天府新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清军申报

易 耕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两个甲子前的这个时候,中日双方调兵遣将、角逐疆场,清军在陆上节节败退、在海上龟缩不前,终致辽东土地尽数失去、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条约一签,丧权辱国,中华民族,惨受宰割。100多年来,近代史学界对甲午战败的思考从未停止。

新闻史是从近代以来新兴的媒体中发掘材料、进而剖析、并以此来反映历史和提供见解的史学分支。与传统史学注重还原“原声”的追求不同,新闻史更侧重于找寻历史的“回声”。究其原因,如果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视为一个“声源”,那么,历史上的新闻媒体就是这个“声源”向社会传播的渠道。传统史学找寻的是“声源”的本体,新闻史学找寻的是“声源”的传播渠道。所以,新闻史能看到许多重大事件的回声。这些回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常见于新闻纸,但是经过时间的涤荡却无影无踪。

甲午战败已经过去120年了,今天对战败原因的思考就面临着“空空如也”的困境。战争的亲历者早已逝去,记录战争历程的档案文件已被百年来的史学家研究过,新意在哪里?利用当时媒体的报道和评论,通过新闻史的回声来思考甲午战败的原因,既能有一种大众平民的立体视角,又能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相互观照。《申报》创办于1872年,距甲午战争爆发尚有20多年,这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防微杜渐”的时间。这20多年的时间,清军既有延续传统的地方,又有洋务改革的举措,用20多年的《申报》来回答几个有关甲午战败的小疑问是足够的。

一、水师还是海军?——清军水面力量的定位不清

提到甲午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甲午海战;提到甲午海战,人们首先想到北洋舰队。120年来,北洋舰队的故事从未褪色,文学作品常常出现,影视画面历历在目。电影《甲午风云》里邓世昌驾驶致远号英勇冲击日舰的镜头更是广为人知。

在海战前10年,《申报》比较了中国与日本的舰队。清军“水师提督出洋会哨,无非约定近海地方,驾船前往,彼此晤面,相与饮酒作乐,尽欢而散。其认真远出大海者,则从来未有。”〔1〕而日本呢?“日本之仿效泰西较迟于中国,其兵舰炮械皆远不及中国之多且美,而日本之兵舰尚可勉力驶赴外洋。”为什么日本舰队不及北洋舰队,反倒敢于经略远洋、四处游弋呢?是不是问题出在“人种”上呢?

“如谓日人之聪明强武胜于中国乎?则亦不见其甚相远也。谓日人之耐劳忍苦过于中国乎?则更不见其然也。谓日人不惜饷需?而中国自创办至今所费当不下数千万金,非日人所能望其项背也。谓日本督率认真、号令严肃?而中国之督率亦未尝不严、号令亦未尝不肃也。谓日本滨海地多,海滨之民习于强悍、熟于风涛,故水师胜于中国乎?而中国闽粤江浙濒海之民未尝不多,苟核其数以视日本,有过之无不及也。”〔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题的根子就在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在晚清人们的行文中,时而“海军”时而“水师”,这两个概念一般是混用的;直到今天人们谈论晚清的舰艇武装力量,也是有人说“海军”有人说“水师”,习惯于对二者不作区分。但“海军”和“水师”就真的是一个概念吗?实不尽然。“中国之所谓水师,仅知习于江河水战而不能出洋,即此而知水师之与海军有大不同者在也。”江、河、水,都是发自古汉语而一直沿用的概念,沿用了内陆农耕文明的生活习惯。水师,就是“水”上的军队,这个“水”在晚清人的概念中,显然指的是河流。如此一来,“北洋水师”的定位很清楚,而“北洋海军”的定位也很明了。如果名字叫前者,那么就是用于内河保卫;如果名字叫后者,那么就是用于远洋经略。

既然根子是在人们的思维习惯上,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那就绝不是买几艘巨舰、请几个洋教练所能解决的。先有英人郎威理,后有德人汉纳根,国家为请外援花了一大笔钱,洋教头走马灯似地换,却仍然教不好中国的海军。表面上实现了所谓“船坚炮利”,而内里却还是守土保疆、小国寡民的小农思想。“目下中国所购办之船,皆不难用于海洋,船上之炮械一切亦均可以奏功于海面;而独其兵士所习,则悉属内海水师之事,于外洋战事毫不相干。”〔3〕这就是日本海军不如中国还四处张扬、中国海军力量不弱却龟缩大陆周边的原因。 《申报》提出的这一点,切中肯綮。

显然,建设什么样的海军,怎样建设海军,除了报道购船买炮之外,还有更多的“理论问题”要谈,还有更多的“观念问题”要改,还有更多的“路线问题”要想。格致书院地处上海,距报馆很近,①格致书院位于上海英租界福州路元芳花园北首,同治十三年 (1874)由傅兰雅和徐寿创建,光绪二年 (1876)落成。书院有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另请中国教师讲授古典文学,同时还有固定的圣经课。每季由教师命题,令学生作文,再由教师评讲。学制十年,预科一年,初级三年,高级六年。《申报》中长篇连载引用的,就是格致书院有关海军创设的夏季课题。亦倾心洋务,且与报界过从较密,这为《申报》关注海军提供了就地取材的条件。光绪十二年 (1886,丙戌)格致书院夏季课题即为“中国创设海军议”,〔4〕莘莘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作出了各类不同的回答。对于获得前三甲的吴昌绶、王恭寿、瞿昂来等人,《申报》全文转载了他们的答卷。这些在新学堂里开当时风气之先的年轻人,是怎样展望国家、谋划海军的呢?

第一名吴昌绶胜在答卷条理清晰,他明确给出了四点建议:一是人才,二是制度,三是装备,四是后勤。每一点都能既结合春秋大义,又着眼经世致用。〔5〕第二名王恭寿文笔稍显弱些,也给出了“据形势”、“筹粮饷”、“严举错”、“求煤铁”、“精器械”、“谋接济”、“试沙礁”②即航线勘寻,侧重于水下部分。、“计针路”③亦航线勘寻,侧重于水上部分,指南针。、“辨水泥”④即水文勘探。、“演阵图”、“详采访”⑤即军事侦察。、“造木路以联络内地”⑥即铁路运输。、“练渔团以弥补不足”等多条建议。〔6〕第三名瞿昂来虽无条分缕析,但也给出了类似的建议。〔7〕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无不看出富国强兵的中国梦。

“治久必乱,乱久必治,天地循环之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今沿革之运。至于合无可合,天乃特开一千古未有之奇局,通海道,以火轮联五洲为一辙。势不得不轻陆重海,创设海军以削平各洲。此天殆欲大中国为一统,至合无可合之时,合五洲为一国也。”〔8〕

二、练兵还是表演?——清军陆上力量的流于形式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战争预备的军事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故有“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之说。如果说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表现尚可,那么镇守威海卫和旅顺口军港腹地的清军陆军就是不堪一击了。从《申报》中,我们能找到清军惨败的原因,那就是平时训练中的问题。

军事训练本该遵循严格的规程,封闭进行,可是清军的训练却如同表演一般。街头巷尾,空地广场,老百姓都能驻足观看。训练时,不是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就是“作壁上观者亦络绎不绝”。〔9〕《申报》是一份商业报刊,以追求销量进而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为努力方向,对于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自然多加笔墨。从新闻史的角度看,《申报》把清军训练写得越好看,就越说明清军训练的开放性和表演性。比如以下的这篇报道就十分精彩。

“五色旗帜渐移渐近,成一字长蛇势。众方鹄立目注,令旗忽麾,则首尾相联,变为方城一座,势如山立。有操洋音者数人振振有词,片语未终,大声迅发,火光如电,山岳震摇,烟雾弥漫,不辨形影。……炮车数十架,上下驰骤,燃放极灵……忽枪队一闪,炮车复前,略一瞻顾,又不识炮车何往。场上阵图如八卦,如梅花,如二龙出水,百变千奇,目力几眩。初犹约略指其名继,而忽聚忽散,忽整忽斜,出人意料之外。正喧闹间,令旗兀然不动,枪声、炮声、角声、步履声,一时俱寂。再视,各队已分前后左右中,各归其伍,转移之速,几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10〕

精彩之余的问题就是:射击的精确度呢?打靶的准确性呢?却丝毫没有涉及。在《申报》上与之类似的妙笔生花还有很多,看它们的描写笔调,简直与写一场戏曲没有区别。清军的训练在新闻记者手中,似乎变成了表演,变成了一出戏,而且这出戏还有套路:

“设营篷于教场,树大旆于将台。三炮轰然,宪驾升演,武厅发号施令。演大阵,演步伐,演弓马,演云梯。……近来有添演枪炮者,排枪一阵,大炮数声,烟尘接天,喧声动地。其命中与否,大宪固无由而见,则又何分高下?及至藤牌,手着虎皮,衣戴虎头帽,滚滚而来,正如戏中之打拆手……而金鼓齐鸣……凯歌收队……其后奏报,则某处行伍整齐,某营弓马娴熟,得优保矣;某弁督率有方,某员操防得力,膺懋赏矣;间有参处一二员弁,惩责四五兵丁……”〔11〕

训练如此,阅兵就更是好看了。阅兵报道相较之训练报道而言,多出的重要一点是:领导的出席。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官老爷驾到,自应肃静回避、威仪庄严。所幸《申报》的记者并非只能跪于道旁回避的小民,而是有近距离接触参阅官员们的机会,甚至就是官员随从幕僚中的一员。因此,将领们穿黄马褂〔12〕、坐绿呢轿、进会馆包间、会故友老乡,都因《申报》而跃然纸上。下引的一篇阅兵报道是近百篇类似大小报道中最精彩的,引文经过处理,更加突出其特点。这篇名为《京口搜军记》的报道,除了品茗三次之外,还有更多的有趣之处。

“码头搭盖席棚,结彩悬灯,五光十色,复设行辕于江西会馆,以便襜帷暂驻……遥望焦山门,青烟缕缕,直上层霄,以远镜视之,知军门乘怡和洋行福和轮船飞驶而至……道、府、厅、县各官同赴江干恭迓,各队中枪炮齐鸣,声如珠贯。各官登船投剌,军门一一接见茗谈……军门遂登岸,端坐绿呢大轿。前导有新兵全军亲兵二十名,顶马数名,由洋马路直至江西会馆。新兵后营蒋管带及吴管带在后相随……司马与军门有桑梓情,迎入花厅,烹佳茗为献。吴管带在会馆陈设华筵,请军门赴宴,擘麟脯于樽前,弹雁筝于花下……军门坐绿呢大轿,排列全副仪仗,并有亲兵十余名,手持钢刀在轿前护卫,又有晶顶官二员在左右扶轿……所经之处,观者如云,然皆屏息敛气,无敢或哗斯。时校场内各哨官……分班鹄候,既而军门戾止,枪炮声如巨霆,营勇数百名或在道旁跪伏……宪舆缓缓至演武厅前,众官分东西序立,军门顾而颔首缓步入后厅,赵蒋吴三管带随入献茶。序坐略谈片刻……”〔13〕

1200多字的阅兵记,真正阅“兵”的内容不到一半,引文部分恐怕只能说是“阅官记”。此外,还有描写老百姓看热闹的“阅阅兵记”①如在《京口搜军记》(《申报》1892年05月06日02版)末尾:“天气清和,男女往观者不下数万,北固甘露二山由山麓至山巅远望之,惟觉人头攒动,几不辨面目须眉。此外,俯雉堞、立龙埂、坐树杈、往来奔走于四围者,毂击肩摩,全无立足之处,洵闹热也。”和记者身临其境的“阅阅官记”。从《申报》看来的清军训练和阅兵竟是如此,甲午战败之原因就不难想到了。

三、军人还是杂役?——清军职责任务的模糊杂乱

巍巍巨舰,铮铮炮台,船坚炮利,煞是威武。洋务运动中引进了大批新式枪、炮、船装配到部队,本是利国强军的好事。这些新武器如果被用来对付洋人,势必收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效果。然而事与愿违,这些军威没有转化为对外的国威,而是变成了对内的官威。

官老爷移驾出门,鸣锣开道,肃静回避,高头大马,八抬大轿,煊赫而过,小民回避,不敢喧哗,沿街围观。在晚清,新时代造就了新工具,耀武扬威也有了新方法。官员出行,乘坐兵轮,成为常态;迎来送往,放枪燃炮,成为礼节。西式军备到清廷,也有了中国特色,成为官场上不可或缺的面子。

“新授四川督宪前浙江巡抚刘仲良制军抵苏城外密渡桥一带,水陆各军均升炮迎迓,合城士民咸欲仰瞻丰采,肩摩毂击不绝于途。”

“新任四川总督前浙江巡抚刘伸帅自杭州起节,于初十日舟过嘉兴,水师弁勇均在水滨跪迎,枪炮之声几如雷震。”〔14〕

“浙江巡抚崧振青中丞由沪赴杭……弁兵送至杭州塘,仍站队燃枪致敬,水师各炮艇亦鸣炮三声。文武各官则送至陡门塘始返,桐乡石门两县宰即在陡门塘迎迓。既而杭州府及仁和钱塘两县宰亦次第到来。”〔15〕

枪炮声响彻,震耳欲聋;引领而望者,络绎不绝。外洋舶来的新武器本就令百姓好奇,前文提及的训练和阅兵已是观者如堵。如果将传统的“肃静”、“回避”换成枪炮开道,势必能吸引大量围观。领导觉得“体制尊严,威仪赫濯”,目的也就达到了。真是一种中体西用、活学活用的智慧啊!

除了让军队用洋枪洋炮显示官威,官员们还把军舰当公车使用,替代了一部分骑马坐轿的功能,这在《申报》中十分常见。民脂民膏化作军费开支却换来官员的方便与风光,原本属于远航训练、巡逻的时间被挪作整天在家门口打转。“不事操习,专事迎送,岂国家创设兵船之初意也哉?”〔16〕

“专事迎送”的勤务兵、仪仗队还不是清军杂活儿的全部,《申报》中提到了清军的更多用途:维护治安、消防灭火、海关查验、缉私缉毒、开路〔17〕修河〔18〕,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兵船成了运粮船〔19〕,兵船干起了邮政快递〔20〕。1892 年,江淮地区有蝗灾,清军还扮演了农技帮手的角色。

“太平府当涂县及江北无为、含、巢等属,遍处生蝗。地方官业已派员,协带营勇分投掩捕。月之初七日,芜湖江中又见有大号官船。高悬大纛,临风飘飐,导以澄清小火轮,行抵芜湖。询之,系皖省抚标练军四百名,奉抚宪遣往太郡捕捉蝗虫者。既下碇,各兵一齐登岸。至饭铺饱餐毕,即往街坊购买连枷一柄,即乡人用以打麦者也。又竹扫帚若干,肩荷回船,即行解缆下驶。约是日下午即可抵郡。闻日内该处蝗虫略能飞行,幸翅未丰满,终究易于捕捉。想抚兵各购连枷扫帚,既有利器,当不难歼此小丑也。”〔21〕

清军缺少适应近代化国家社会的新式职责划分,造成“防兵任役”〔22〕,什么都干,什么都难以干好。成了杂役的清军,忽略了最重要的军事训练的时间,加之训练本就形同具文,到了中日较量的战场上,焉能不败?

四、传统还是洋务?——晚清军民对近代化的欲拒还迎

近代军事除了坚船利炮,与之配套的信息系统和运输系统也是十分重要的。铁路和电报就是晚清军事近代化历程的重要两端。从《申报》看来,清廷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既努力,又无奈,甚至还有些哭笑不得。

《申报》对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一直比较褒扬,在修建铁路一事上仍然如此。从铁路人才的培养〔23〕,到路线的勘探〔24〕,到洋人的聘请〔25〕,到阻碍的克服〔26〕,再到竣工典礼〔27〕,给予了持续关注和报道。铁路修好后,“客商往来附搭火车益形便捷”〔28〕,“轮轴相衔,风驰电掣,津通一路,往来便捷”〔29〕。这令身处上海、目睹了淞沪铁路建好又拆的《申报》文人们好生羡慕啊!事实上,即便有李中堂权势的庇佑,津通铁路工程及其后续的开平到天津铁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皇宫的一场火,就能让铁路受到舆论指摘,差点中辍。

“近日京友函述,谓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太和门失慎。深宫遇灾而惧,侧身修省,立罢颐和园工程。此正敬天勤民之至意,不仅媲美于古先哲土已也。而臣下有以此进言者,请并将通州铁路工程一律停止,闻之不胜惋惜。”〔30〕

修铁路,除了行政上的压力,经济上也不堪重负。惟有群策群力,才能一举成功。李鸿章亲出告示,号召官商们入股,用股份的办法来解决资金的问题。连募股通知都登到了《申报》上,且看其口气,解释劝说居多。这么大的官,在募股这件事上的语气却近乎乞讨、口吻似在请求,当时的社会风气对股份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拟招股份一百万两,刊印章程,分送各处。诚恐远近未能周知、怀疑观望,为此示。仰官绅商民人等须知铁路为东西洋各国通行之事,各省出洋商民皆曾亲见其利益。凡遇有铁路地方,生意格外兴旺,外洋绅富莫不分执铁路股票,为子孙永远业产。中国仿照办法,事事皆从节省信实做去,所有运载余利入股者照章均分,断不容其稍有含混。此举有关国家要政,官必力为扶持,行诸久远。该公司应办各事悉令照西国通例,由众商董公议。官只防其弊、不侵其权。凡欲购股者,切弗迟疑,致失机会,切切特示。光绪十三年月日。”〔31〕

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学校、商业、科技等新行业的推广都要附之以“行政级别”,如此方能得到社会的地位、环境的认可,进而方便地开展工作。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深谙此道,更是努力在体制内尽其努力地做一个“裱糊匠”。为了给新设立的电报总局人员一个名分,上奏章“保电局人员衔”〔32〕。有意思的是,《申报》竟然在显着位置将电报总局人员的官衔一一罗列、全文转载。这说明了什么?一是电报行业的从业人员是有身份的,洋务的推行是官方认可的;二是在社会上升途径仅有科举一条路的传统文化中,通过干洋务也能升官无异于一股清风。《申报》的不少编读人员都是末路文人、洋场文人,既不能融于体制,又不愿商海沉沦,电报局的差事竟也能受保荐而入仕,无异于终南山捷径。这样大张旗鼓地刊登电报局人员官衔,实在和头版整版刊登各省乡试举人名单,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即便是官方有了说法,电报在民间的推进还是有不少的阻碍。湖北就有对电线的恐惧和抵抗。

“近日电局盛太守带同洋匠学生多人,从襄阳一路设立电杆,纡回南指,欲达湘省而后止。及入湘境,而乡民胶守旧习,始而惊疑,继而腾谤,又有无赖之徒乘机煽惑。由是聚集多人,将电杆电线及一切置备物料舁置旷野,付之一炬。声势汹汹,欲寻建设电线诸人,问其何故多事。太守即请地面官弹压,而乡民愍不畏法,欲将官掷入火中。官见势不佳,只得暂时走避。电局学生等东奔西走,齐集沙巿等处,附轮回汉。太守坐船亦被击毁,幸人尚无恙,现亦在汉皋小住。大宪接到禀报,立即札委李竹虚太守谦速赴肇事地方查办。”〔33〕

湖北如此〔34〕,湖南亦然〔35〕。对此, 《申报》的评价是“距海较远之省,小民识见狭隘,不改从前旧习”〔36〕,但实际上,距离上海不远的浙江农村也是一样,只是没有两湖地区那么激烈罢了。

“中国电线现已通至杭省,有西人致书于字林西字报,云杭人初不知电线为何物,或谓天线或谓地线,议论纷然。至今则始有知其为电线,可以通报者。然见木杆林立、铁线盘空,或疑其有碍风水。道士闻之,遂乘机设计,云能为之禳解。其法以色线三条系于各人颈上,便可无恙。杭人竞向购买,道士竟大获其利。现在杭郡电线通已数日,并无他患云。”〔37〕

电报线有碍风水,就请道士来破解,最后用的办法是“以色线三条系于各人颈上”,读来颇觉得滑稽可笑。民间如此,军中亦然。每年正月清军的训练开操仪式,不叫“开训”、“开操”、“开练”,纵观数十数年《申报》,不是“迎喜”,就是“祭旗”。究其原因,无外乎“因承平之际人讳言兵,别其名曰迎喜神”〔38〕。再看其内容,无非“旗帜鲜明,步武严肃”的老一套,加之“途中观者拥塞不前”〔39〕,也就是百姓过年期间的又一个看戏好去处而已。

更有甚者,炮台使用中的故障,也通过祭祀来解决。祭祀的内容,就是请戏班来演戏!“本年冬间,江阴县海口炮台落成,当时试炮,炮裂轰坏多人。现在各营演剧祭禳,已于各处雇定戏班。闻须演剧数十本,方始了愿,故迩来江阴颇形热闹云。”好一个“颇形热闹云”,报道中的奚落和讽刺溢于言表。对于这么荒唐的举动,《申报》在报道之余还忧国忧民地说:“愚谓炮之裂,安知非制造之未精、工料之未坚也?舍其本而逐其末,有识者窃笑其后矣!”〔40〕

五、结 语

上述四个问题,是从《申报》来发掘新闻史的回声,进而管窥清军甲午战败的原因,难免以偏概全。但是,这却是当时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集中体现,有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和鲜明特点。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上,都对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有过许多解读。但是从新闻史角度却能提出一个新问题,这就是舆论对晚清军事近代化的正负双面影响。

洋枪洋炮,铁路电报,新闻媒体这种近代以来新兴的产物,在推动国人思想开化和社会对洋务的了解上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军事近代化的历程上功不可没。海军的建设、陆军的改革均与新闻舆论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正是以《申报》为代表的一批新闻媒体的大声疾呼,晚清军事近代化才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较多的支持。

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属性决定了晚清报刊对军事问题关注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表现在描写排场多于监督实效、吸引读者多于真材实料,结果造成报纸销量增加了,社会舆论关注了。可是,汹涌吵闹的背后却忽略了军队的基本问题。甲午战前,舆论处在一种自我膨胀、自高自大的乐观和主战立场中,军队难免受其影响,这与战前20多年的新闻评论难脱干系。直到甲午惨败,舆论大反思、大醒悟,才被矫正过来。

〔1〕论中国练兵宜水陆并重〔N〕.申报,1892-02-24(01).

〔2〕〔3〕中国宜练海军说〔N〕.申报,1884-06-10(01).

〔4〕格致书院夏季课题〔N〕.申报,1886-06-15(02).

〔5〕中国创设海军议·浙江宁绍台道薛取录格致书院丙戌夏季课艺超等第一名吴昌绶〔N〕.申报,1887-01-12(11),1887-01-13(10),1887-01-14(09).

〔6〕〔8〕中国创设海军议·浙江宁绍台道薛取录格致书院丙戌夏季课艺超等第二名王恭寿〔N〕.申报,1887-01-14(09),1887-01-15(12),1887-01-16(10),1887-01-17(09),1887-01-18(09),1887-01-19(09),1887-01-20(10).

〔7〕中国创设海军议·宁绍台道薛课取丙戌夏季格致书院第三名瞿昂来〔N〕.申报,1887-02-14(01),1887-02-15(01).

〔9〕操演打靶〔N〕.申报,1894-12-15(03).

〔10〕合操纪盛〔N〕.申报,1893-05-22(01).

〔11〕纵论武备〔N〕.申报,1881-10-11(01).

〔12〕瓜州大搜记〔N〕.申报,1893-04-26(02).

〔13〕京口搜军记〔N〕.申报,1893-07-30(02).

〔14〕川督过禾〔N〕.申报,1886-07-14(02).

〔15〕浙抚过禾〔N〕.申报,1892-09-26(01、02).

〔16〕论中国兵船迎送官员之弊〔N〕.申报,1886-07-26(01).

〔17〕营兵修路〔N〕.申报,1877-10-10(02).

〔18〕调兵开河〔N〕.申报,1884-01-09(02);拨勇浚河〔N〕.申报,1893-04-16(03).

〔19〕兵船运粮米〔N〕.申报,1874-03-04(02).

〔20〕炮船驿递〔N〕.申报,1875-09-22(01).

〔21〕派兵捕蝗〔N〕.申报,1892-06-07(03).

〔22〕防兵任役〔N〕.申报,1884-03-17(02).

〔23〕详述讲求铁路〔N〕.申报,1890-12-07(01、02).

〔24〕勘建铁路〔N〕.申报,1889-01-29(02).

〔25〕铁路将开〔N〕.申报,1884-11-06(01).

〔26〕铁路难成〔N〕.申报,1885-02-25(02);铁路传闻〔N〕.申报,1882-02-23(02).

〔27〕上相勘工〔N〕.申报,1888-10-17(01).

〔28〕铁路述闻〔N〕.申报,1893-07-05(02).

〔29〕铁路述闻〔N〕.申报,1888-11-22(02).

〔30〕铁路不宜中止说〔N〕.申报,1889-02-23(01).

〔31〕照录中堂告示〔N〕.申报,1888-01-22(02).

〔32〕李傅相奏保电局人员衔名单〔N〕.申报,1885-10-10(01、02).

〔33〕阻电续闻〔N〕.申报,1891-08-19(02).

〔34〕楚人阻电〔N〕.申报,1891-08-04(01、02).

〔35〕阻电续闻〔N〕.申报,1891-08-14(02).

〔36〕论设电被阻事〔N〕.申报,1891-08-07(01).

〔37〕受愚可笑〔N〕.申报,1883-06-24(02).

〔38〕祭旗志盛〔N〕.申报,1895-02-24(01).

〔39〕武营迎喜〔N〕.申报,1878-03-06(02).

〔40〕祭禳炮台〔N〕.申报,1878-01-23(01、02).

猜你喜欢
清军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关于开展观赏石鉴评专业人员申报的通知
蒙古人为何打不过清军
FIDIC百年工程项目奖申报工作启动1913-2013
清军驻藏与阿拉善和硕特的关系
甲午战争中清军败北原因探析
一个“围魏救赵”的出色战例——太平军歼灭清军江南大营之战
清军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