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混龄教育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影响

2014-08-15 00:51麻丽梅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混龄言语差异

◆麻丽梅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刍议混龄教育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影响

◆麻丽梅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谦让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大多缺乏谦让和分享的意识,倡导谦让教育十分必要。谦让是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必要之举,因此必须要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而混龄教育是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模式,混龄教育把3~6岁的幼儿编在一个班级里,在共同游戏、生活和学习中一起成长。弥补幼儿社交圈的简单模式,形成多样的交往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谦让意识和谦让行为。

一、幼儿谦让行为的差异

1.幼儿谦让行为的外在表现差异。谦让的外在表现可分为两种:言语型谦让与非言语型谦让。言语型谦让是指以语言为主,以表情、动作为辅助。非言语型谦让是指仅仅用表情、姿势、动作等表示谦让。王任梅《5岁~7岁幼儿谦让行为的界定及其总体特征分析》的研究中,在收集到的96个案例中,非言语型谦让占总量的68.7%,言语型的谦让占总量的31.3%。幼儿的内心世界单纯直接。在谦让的过程中,不会有过多的客套。通过一个表情、姿势等非言语的行为就可以发生谦让,所以幼儿之间的谦让以非言语谦让为主。

2.幼儿谦让行为的动机差异。根据幼儿发生谦让行为的动机,可划分为功利型谦让和非功利型谦让。功利型谦让指的是:幼儿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谦让。非功利型谦让指的是:幼儿不以目的和动机为出发点进行谦让的行为。随着智力的不断发展,学前期儿童的荣誉感日益强烈,喜欢在他人面前,尤其是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做出谦让或分享等积极行为,长此以往,这种意识慢慢内化,幼儿的谦让行为就更多的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3.幼儿谦让行为的对象差异。根据谦让行为所发生的幼儿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将谦让行为分为好朋友和非好朋友两种。同龄班幼儿谦让行为的对象会较多地考虑好朋友的因素,邹霞在《中班幼儿谦让行为的研究》选取的87个谦让行为事件中,亲密同伴间谦让行为占总量的70.1%,普通型同伴间的谦让行为仅占29.9%。更多幼儿只对自己的好朋友产生谦让行为。

4.幼儿谦让行为的方式差异。根据幼儿谦让行为方式的差异可分为主动谦让和被动谦让。所谓主动谦让是指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谦让,被动谦让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体被动的发生谦让行为。卡斯和多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研究表明,帮助、给予和分享等社会性行为在混龄小组中更为频繁。混龄班中会产生更多的亲社会情境,更多榜样示范效应,都将潜移默化地引领幼儿主动谦让。

5.幼儿谦让行为的内容差异。谦让行为的内容差异可分为物质资源的谦让和非物质资源的谦让。所谓物质资源的谦让是由玩具、食物、书本等物质所引起。非物质资源的谦让是指幼儿之间的谦让由除物质以外其他资源所引起。由于学前期幼儿对外在的客观实在物比较敏感,接触的各种物质性玩具较多,就更容易在这方面产生冲突,因此幼儿会在物质资源的使用上产生较多的谦让行为。

二、混龄教育影响幼儿谦让行为的原因

1.教育目标不同。混龄教育打破常规以不同年龄设置班级,其首要目的不是学知识,而是促进幼儿社会化,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下与不同年龄幼儿交往,年长的幼儿会主动关心其他幼儿,混龄教育也为幼儿学习这些品质提供更有利的机会,使幼儿得到充分的锻炼,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学会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获得分享、合作等社会行为。对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具有促进作用。

2.教学方式不同。混龄班的教师面对的是3~6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悉心观察幼儿,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并且要将重点放在幼儿的社会性培养上。混龄教育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应结合本班混龄幼儿的实际,开设幼儿需要和共同爱好的课程内容,所以混龄班的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方面要有较强的能力。

3.幼儿自身发展特点。依据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学前期是幼儿培养和发展亲社会行为的最佳时期,是影响幼儿将来人格乃至情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学前期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呈现极大的出可塑性,幼儿的谦让意识较为薄弱。混龄教育以3~6岁的不同年龄幼儿设置班级,与异龄同伴交往扩大了幼儿交往对象,年长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的经验会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丰富,幼儿会自觉的产生责任感,榜样示范的成就感,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大带小、大让小这一特点。这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谦让动机。

三、培养幼儿谦让行为的建议

1.适宜的混龄教育形式。混龄教育有多种形式,有活动混龄、游戏混龄和混龄班等,可以在分组活动时混龄,可以在区域活动时混龄,也可以在集体教学时混龄,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混龄,都应根据本园实际和幼儿自身特点采取适宜的混龄教育形式。而且混龄教育的首要目的应着眼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主动谦让更是幼儿良好社会化的表现之一,因此,可以在教育内容和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谦让品质的教育。

2.教师的正确引导。一日生活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交往的情境给予适当的引导。当幼儿表现出谦让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以强化这种行为。但教师在给予幼儿鼓励甚至是补偿时,一定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否则将会导致孩子表面行为,而不是幼儿发自内心的谦让。在混龄教育中,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要求更高,面对不同年龄,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要善于观察,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全面教育,混龄教育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家长的榜样示范。家长也是幼儿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老师,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不仅要在言语上,更要以身作则,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树立榜样。学前期的幼儿喜欢模仿,3岁以后幼儿的模仿行为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幼儿的动作和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并且已开始内化。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要懂得谦让和分享。

4.重视家园合作。家园合作的力量不容忽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完成培养人的这一细微任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家园合作的纽带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通过让家长参与幼儿园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幼儿在这种欢快和谐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更益于儿童谦让行为的形成。此外,幼儿园与家长共同探讨谦让教育等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实施,以便家长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一个良好家园合作网络,对于培养幼儿谦让行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王任梅.5岁~7岁幼儿谦让行为的界定及其总体特征分析[J].早期教育,2007,(10).

[2]邹霞.中班幼儿谦让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04).

[3]张婕.国内外关于混龄教育的研究综述[J].新乡学院学报,2013,(10).

[4]孙秀英.谦让教育在幼儿生活中的实施[N].周口日报,2011.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于晓威.国外家园合作方式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猜你喜欢
混龄言语差异
相似与差异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浅谈混龄教育
开展混龄自主体能游戏区初探
幼儿园户外区域混龄体育活动实施策略的实践研究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如何利用“混龄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