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笔蕴千钧,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2014-08-15 00:49陈治勇
中学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崔氏游者武陵

陈治勇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市临海杜桥西洋中学]

《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作者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其怨愤抑郁、凄凉悲苦的心情。对于“前人之述备矣”处,本文不再详叙,仅就备课所见,略谈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一、结尾突兀且矛盾乎

迄今为止,未见有相关资料探讨过《小石潭记》的尾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但笔者在备课时,觉得这个结尾大有深意,值得琢磨。

在人教版课文《小石潭记》前四段中,作者按照“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离别小潭”的顺序,“巧妙”地传达出其由“乐”至“凄”之情。融情于景,浑然一体。

如此一来,文章结尾“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似乎就很有“狗尾续貂”之嫌了。

理由如下:

就文章结构而言:从发现小石潭到因小石潭环境凄清,“不可久居”而离开,其间经历了一个“寻景——赏景——离景”的过程,结构上是相当圆融的。加上这一结尾反而使文章结构臃肿,如骨鲠在喉,极不痛快。

就文章情感而言:《小石潭记》是一篇散文,散文贵在有“我”,目的在于抒发自身情感。作者欲抒之情在前文已得以充分地流露:在前四段文字里,“寂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语所抒情感不可谓不凄,描写小石潭的石头之形,青树翠蔓之景和潭中游鱼之神的文字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不可谓不喜,“我”之情感不可谓不显。而最后“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这段文字,只是客观叙述,其间不含什么情感,对于文章的抒情似乎无什么价值。

这就使得这一千古文章出现了突兀之处,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岂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作为一篇自唐至今的经典散文,其末段如若真是“狗尾”,岂能沿续至今而不被“斧正”呢?要知道,中国文学史上对文章的删改可不是稀有之事。仅此一点,这个看似多余的结尾,也需推敲一番。

有人会说:这是柳宗元为证明这次游小石潭之事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记下了旁人以证文章之不虚。但问题是我们纵观“永州八记”,其文章都未曾有类似的结尾,设若这个理由成立,那么柳宗元就不怕其余“七记”被人怀疑其真实性吗?再说,散文是抒写性情的,文学允许适当的“创造”,有必要向旁人证明所记之事是真是假吗?如若依人之所言,那么,“春江水暖鸭先知”,“千里莺啼绿映红”岂不均成了贻笑大方之谬言了?

那真正的原因何在?沈从文说过:凡是作者想表达的意图,他在文中都已经表述清楚了。今天的文学理论亦主张,文本细读,从矛盾处入手,才能揭开文章密码。所以从文本入手,是解决此处疑难最直接、最恰当的办法。

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一处矛盾,原文第三段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语,可文末却出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同游人竟达5人之多。这一破绽何其明显!可细细品味,看似自相矛盾,实乃天衣无缝。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此处“寂寥”理解为“寂静”倒不如理解为“空寂”更为得当。因为唐顺宗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他本人惨遭杀害,参与革新的青年才俊纷纷遭到迫害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柳宗元一片忠心,却遭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风烛残年的老母亲也受连累,饱受痛苦,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他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其忧从中来?“寂寥”展现的不仅是景之寂静,更是心之凄凉彷徨也。

柳宗元探寻小石潭为的就是消散自己心中那郁郁愁苦,奈何终究情因景生,潭上“四面竹树环合”的幽寂之景触动了其悲苦的神经,忘“乐”而生“悄怆”之愁怀,积郁的凄冷之情如同洪水般淹没美景带来的瞬间愉悦,“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最终“凄”而入骨,深陷于凄寒悲苦之境,全然忘却了“他人”之存在,所以觉“寂寥无人”,此时的“同游者”“隶而从者”虽在柳宗元身边,怎奈此时他已是目中无景更无人也。

而当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时,猛然间,他的思绪已回到现实,此时才重觉还有5人同游,这样,这前后看似矛盾的“矛盾”也就不矛盾了。结尾客观的记录中真实再现了作者沉浸悲伤后回归现实的情感变化,以最自然的方式反衬出作者积郁已深的孤寂悲苦情怀。真可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将凄苦之情添几分。看似败笔实妙笔也!

二、该结尾现代汉语译文欠佳

人教版教参对于文章末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的译文是: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译文看似通畅,却是难掩疑窦,难道“跟着来”游玩的人不属于“同游的人”吗?如果“跟着来”游玩的人属于“同游的人”,又为何不写成“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何必多此一举,将他们分成“同游者”和“隶而从者”两部分呢?

柳宗元总不至于连这点都不清楚吧?

要弄清楚事实原委,还需要弄清楚这5人的身份才是。

按照课文注解,“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龚古:作者的朋友”,可知柳宗元与吴武陵、龚古是同辈或朋友关系。

那么“隶而从者”的崔氏二小生又是什么身份呢?崔氏二小生恕己和奉壹是“崔简之子也(《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崔简又是谁?“崔简(772-812),字子敬,博陵人。贞元五年进士,历任山南西道节度掌书记、刑部员外郎、连州刺史,他任连州刺史时,柳宗元作《零陵郡复乳穴记》,提出“君子之祥也,以政不以怪”的观点,称美崔简的美政,又有《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元和五年,转永州刺史。可是还没有到永州上任,又因为别的事情受牵连被流放到驩州,元和七年正月死于驩州。他的儿子崔处道、崔守讷护丧北上,不幸溺死。八月,崔简的灵柩被暂时安置在永州,元和九年才得以迁葬长安。崔简去世后,柳宗元分别作了《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祭姊夫崔使君简文》《又祭崔简旅榇归上都文》等三篇文章表示纪念。从这些文章可以得知崔简就是柳宗元的姐夫。”(刘水利《崔氏二小生的真实身份》,《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

由此可知,恕己和奉壹是柳宗元的外甥。

至此,人物身份已明了:“同游者”是同辈朋友,而“隶而从者”是外甥,是晚辈。当然也就明白了柳宗元将随同之人分为“同游者”和“隶而从者”阐述的缘由了。

故而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是不够精准的,更佳的译文应该是:

同辈中和我一起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我的)两个崔氏外甥,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猜你喜欢
崔氏游者武陵
王新开
以拉萨为目的地的川藏线骑游者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武陵晨曦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
人性的自我觉醒与救赎
——谈大型古装淮剧《马前泼水》
初游者与重游者差异的系统比较*——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
“长嫂当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