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4-08-15 00:45:02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浪费水土保持文明

杨 圆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学界开始挖掘毛泽东思想中的生态元素,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研究力度稍弱。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毛泽东同志的生态思想做一深入探讨,并得出一些启示。

一、毛泽东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窥探

认真研读毛泽东的文献可以发现,毛泽东同志的生态思想相当丰富,从他的诗词中即可窥一斑。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加以分析。

(一)毛泽东关于控制人口数量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生产,人口问题在这个时候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1949至1953年间人口迅猛增长。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人口数量更是剧增。面对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毛泽东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人口问题,特别是1971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明确要求在未来20年内逐年降低国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努力在1975年达到10%左右的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15%左右的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既定目标,并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而有效的实践。首先,中央严格把关、层层控制,积极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其次,在地方上设立各级地方政府的计划生育办公室,对当地的节育和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进行专门而有效的处理。不仅如此,中央以及地方还严格要求各级卫生部门积极配合,严格限制育龄妇女的生育数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逐步调节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发展”的新观点。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又一大理论创新,也是我国调整生育战略思想的重大突破,对中国人口健康发展和长远建设均具有历史性意义。会议还提出“计划生育”应转型为“科学生育”,这一思想是对毛泽东1971年关于人口控制思想的完善和创造性发展。

(二)毛泽东关于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毛泽东一贯的主张。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论述过这一观点。例如,1934年1月23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告诫人们,为人民服务和贪污浪费是水火不相容的,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反对贪污浪费,不仅贪污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同样是不可容忍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继续强调勤俭节约、反对滥用浪费,例如1945年1月10日毛泽东在《必须学会作经济工作》一文中曾提出在任何地方都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的思想观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仍然坚持这一思想,例如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也多次强调勤俭节约。1951年12月,毛泽东在《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中指出“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要求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发动一个增产节约运动,指出“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全国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克服各种浪费现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实施几个月之后就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三)毛泽东关于兴修水利、加强水土保持的思想

人们常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深知水利对农业的重要性,历来十分重视水利。毛泽东重视水利建设,并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事实上,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已经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了,例如,1934年1月23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发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予以极大的注意”的伟大号召。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继续强调水利建设的重要性,1942年底毛泽东提出把“兴修有效水利”列为提高农业技术首位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后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并带领数亿中国人民进行了空前的水利建设。毛泽东把水利视为农业的命脉、经济的命脉,对此投入了巨大的人财物力,水利建设卓有成效。据不完全统计,1949至1978年期间,全国共建成大中型水库86,268座。

毛泽东不仅重视水利建设,而且还十分重视加强水土保持,认为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1956年,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国务院专门设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负责协调、组织和开展水土保持的具体工作。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曾多次亲临长江、黄河、淮河等主要水道,强调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在毛泽东水土保持思想的正确引领下,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涌现出了山西省大泉山、甘肃省邓家堡等水土保持工作的先进典型,也为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毛泽东关于植树造林、治理污染的思想

毛泽东历来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强调绿化事业。无论在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均是如此。例如,1933年毛泽东曾深入江西境内开展调查研究,并写下了著名的《兴国调查》和《长冈乡调查》。在这两篇文章中,毛泽东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明确提出植树造林的主张。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这样指出:“农村全部的经济规划包括副业、手工业……还有绿化荒山和村庄。”“我看特别是北方的荒山应当绿化,也完全可以绿化。”“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1]195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起草的《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2]1956年3月,毛泽东又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毛泽东三次谈到绿化问题,足以看出他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重视程度。

毛泽东不仅重视植树造林,而且也十分重视治理污染。并积极开展一系列治理环境污染的行动。例如,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国的卫生条件极差,战争废弃物横行,传染病肆虐,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毛泽东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卫生清洁运动,史称“爱国卫生运动”。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从根本上改善了过去又脏又臭、蚊蝇成团的恶劣环境,彻底扭转了全国生态环境的不良状况,为日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二、毛泽东生态观的思想文化渊源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上文所述的“控制人口数量”,“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兴修水利、加强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治理污染”等等,仅仅是毛泽东生态观的最基本的内容。当然,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元素均是毛泽东生态观的两大思想文化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毛泽东生态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思想,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思想,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统一的思想,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科学技术生态化功能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解”的思想等等。例如,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写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马克思还这样说过:“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也曾经这样谈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还说过:“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6]这就是恩格斯关于“两个和解”的著名思想。马克思也好,恩格斯也罢,都充分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毛泽东的生态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充分继承,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是毛泽东生态观的又一思想文化渊源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朴素而丰富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主干,尽管它们在具体的观点上不尽相同,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元素。

儒家一贯主张“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天地相参”思想等等。例如,《周易》有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这样写道:“何为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无论是《周易》还是《春秋繁露》都认为,天、地、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鲜明地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又深刻的生态智慧。道家则主张“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相生相养”、“知足知止”等思想。譬如,《道德经》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渔父》亦提出“道者万物之由也”的思想观点。道家认为,“道”是整个世界的本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是创造万事万物的动力和源泉。佛家素以慈悲为怀,强调“众善奉行”、“众生一如”、“珍爱生命、珍惜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可见,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其思想体系中都蕴含着重要的生态因子。

毛泽东熟谙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蕴有着深刻而又独到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元素,为毛泽东生态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三、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当代转换及现实启示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抑或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代会报告,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7]党的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加以部署。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加大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还这样写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8]十八届三中全会充分继承了十八大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阐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9]

无论是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抑或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的最新表述,均是对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新性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需要将毛泽东思想中的生态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在现时代发扬光大,以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在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群策群力,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再添新能量,美丽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1][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75.509.

[3][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42.60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4).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3).

猜你喜欢
浪费水土保持文明
不浪费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4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云南画报(2021年1期)2021-06-11 06:04:56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漫说文明
水土保持
浪费等于扔钱
小布老虎(2017年3期)2017-08-10 08:22:35
对不文明说“不”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