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丽 石红枚
随着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农村现有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既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与“大学生就业难”这两个问题的影响下,大学生村官政策适时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为国家基层输送了更多优秀的后备干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一项双赢的政策。
大学生村官是到农村协助和配合村两委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的总称。广义上,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通过考试选派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扶贫等工作或者帮助村两委处理农村日常事务的大学生;狭义上,大学生村官是政府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通过考试选拔并派遣去农村担任一定的职务的高校毕业生。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农村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促进农村的发展,人才的引进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在高校受过高等教育,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思想意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好,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大学生普遍熟悉网络,可以利用网络推销农产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要求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不仅要懂技术、会经营,还应该讲文明、遵纪守法。大学生在农村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言行举止,促进良好农村风气的形成。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不断扩大规模,实行扩招政策,几年后到大学生毕业之际,却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闲置人数不断增加,这也威胁了社会的稳定。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途径,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给了大学生锻炼的机会。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大学生村官政策逐渐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大学生的思想也逐渐改变,由以前的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到现在的报名考试人员火爆,说明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进步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在校成绩和专业水平上了,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也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能够使刚出校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得到切实的锻炼。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的呵护,在学校受到师生的关注,自我意识强,不能吃苦,容易怨天尤人,去农村工作能够使学生得到历练,增加社会实践的经验,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在农村工作还可以向朴实的农民朋友学到很多技术与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规定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这对大学生村官的定位不明确,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农村基层干部。国家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能指定、委派、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驻农村的团体、人员等不能参与村民委员会,但大学生村官的档案又是由县级人事部门管理的,他们也没有参与村干部民主选举的资格,这种模糊的定位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有一定的阻碍。同时,由于“身份不明”,很多大学生村官没有归属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对自己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也认识不清,只知道完成上级分配的工作,不能主动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比较模糊,因此,大学生的待遇也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和实际农村工作的开展没有必要的联系,有些村级组织没有能力承担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乡镇组织又不愿意承担,使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比较低,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大学生村官的薪金更是没有保障。由于很多大学生村官出生于城市或者乡镇,对农村的工作环境不是很适应,一些独生子女大学生村官更是不愿意吃苦,再加上工资待遇低下,地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从而造成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
大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的知识与农村没有直接的关联,使大学生的能力无法完全发挥。大学生接受的教育专业性比较强,在村官的考取中一般都是不限专业的,使得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来考村官,到了农村之后,遇到很多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村官工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社会实践比较少,特别是农村方面的实践更少,因此到了农村之后出现多种不适应,影响工作的开展。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师资力量与管理水平等没有及时跟进,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较之以前相比有一定的下降,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的原因。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与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分不开的,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导致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合理。大学生既然要去农村工作,就要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培训开发工作很重要,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同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有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在工作时目标才能更明确。
首先,我国高校大多都分布在城市,很少分布在县城,这使得大学生生活与农村生活之间没有交集,不能了解农村的生活习性;高校专业的设置大多数也是为了服务于城市建设,因此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还是人才培养的目标,都是以城市发展和城市需求为基础,而且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制约了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其次,我国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国家政策的倾向也不同,国家为了促进东部沿海的发展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城市的工作环境好、待遇高、基础设施完善,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相比于城市,中西部农村由于资金不够充足,各方面条件和设施都还不完善,社会保障也比较缺乏,影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延续。
很多大学生考取村官是为了“曲线救国”,暂时缓解就业难的状况,并且在任用期满后还能够享受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使得大学生村官在任用期满后流失的现象严重。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通过种种措施缩小城乡差距,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这些政策的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主动献身农村的意识,有为祖国效力的思想,这样才符合国家对四有新人的标准要求。同时,大学生在面临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时,应该增强自身的毅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农村这个舞台磨练自己意志,锻炼自己能力,达到双赢的局面。
国家应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及配套政策,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地位和身份,促进大学生与农村管理者在工作上的相互配合,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效率。由于受到身份地位的限制,大学生村官处于尴尬境地,农村管理者也不愿意把一些工作交由大学生去做,限制了大学生能力的发挥。同时,薪金待遇应该提高,既然是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就应该制定完善的薪金绩效体系,使大学生的付出和收获形成正比,这样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工作热情,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目前国家需要复合型人才,由于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大学生村官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变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条件,这就需要科技、知识的引入,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能够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引导农民更多的依靠技能来创造财富。因此,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与农业农村相关的知识,高校也可以在专业设置上有所倾向,让各个专业学生都能把专业知识和农业知识结合起来,在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前进的动力,因此,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该帮助大学生村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首先,由于大学生对未来村官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岗前培训和学习是必要的。通过岗前培训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角色,了解未来工作的内容,抓紧时间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其次,大学生考取村官的目的不同,有的是思想觉悟高,自愿到农村去工作、贡献农村,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自己的就业找一个出路,在任职期满后一般就会离开农村,政府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作出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首先,应该扩大大学生村官的选聘范围,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新农村的建设和缓解就业压力问题,因此,只要是甘愿服务于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的大学生都应该具有选聘的资格。最好在大二阶段就可以参与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在合同期满之后,学生可以返校继续完成学业,并且在毕业时可以参加各项考试,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既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又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好道路。其次,大学生应聘村官应该严格专业方面的限制,主要针对农业类、法律类、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的大学生。第三,合理调整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期限。政府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顺利推行,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帮助大学生减轻了未来工作的压力,但是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期比较短,往往在大学生适应了农村环境,熟悉了工作流程之后,任期也满了。因此为了使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可以适当的调整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