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莹
信仰是人神圣的精神家园,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用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教学问题,而是范围更大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信仰教育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文件里多次对“中国梦”作以重要阐述,引起了社会以及教育工作者们的强烈共鸣和高度关注。中国梦教育是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曾鲜明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深刻揭示了中国梦的时代命题。青年学生作为后继接班人,如何引导当代青年以“中国梦”为神圣指归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以“中国梦”来丰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引导大学生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新尝试,不断创新思路,努力探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径。
(一)有助于理解历史与现实的整体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指归,而实现这一指归的根本前提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没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尽管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我们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国情仍然没有变,对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引导青年把握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整体性,激发青年学生顽强拼搏、脚踏实地、树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的意志理念。
(二)有助于筑牢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不断前行的灵魂与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习总书记要求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这充分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任务,在社会转型期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来统筹青年信仰,筑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之源。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变革,这对当代青年人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使得青年这个社会特殊群体的生活和思想发生着微妙而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信仰问题上。今天,青年到底信仰什么?青年的信仰问题的现状究竟如何?根据近年来最新的问卷调查和综合有关数据显示,当代青年在信仰教育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替代性和选择性。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兼收并蓄的文化多元化形势,使青年接触到不同的价值导向。这使得“80后、90后”青年这个社会特殊群体存在着“跟着感觉走”以及“以我为主”的信仰倾向,容易感情用事,欠缺理性思考。尤其“90后”的青年多以感性取代理性,在多变的社会中“盲目跟风”摸索前进;或以潮流的时尚代替自己的真实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选择。
(二)多样性和变化性。在当代青年中,信仰趋向可谓复杂多样,有信仰宗教的,有信仰神秘命运的,有信仰星座的,还有无信仰的。甚至,也有个别青年把对金钱万能、权力至上的崇拜当做信仰。在这些信仰中,作为我国社会主流和主导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在与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争夺当代青年的信仰斗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所推崇的怀疑主义、批判主义和价值论上的多元主义,使一些青年的信仰状况产生了一种流浪意识。
(三)世俗化和功利化。在对信仰问题的理解上,当代青年更多地从利益与满足的角度来认知信仰,对真正的信仰即两课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包含的超越性和奉献牺牲精神体悟不够。可以说,更多地从世俗生活和世俗利益层面来理解信仰,从现实功利角度来对待信仰问题,是当代青年信仰状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新特点。
(四)迷茫性和困惑性。调查研究表明,在现在很多大学校园里,有某种信仰的人往往对其信仰的坚定性不够,很难把信仰落实到行为实践中;认为信仰重要但还没有树立某种信仰的人往往驻足于不知道该信仰什么,很难对信仰进行合理选择;相信星座命理、宗教命运的人往往因一切皆有定数而感到现实难以把握,很难对信仰进行确信;而正在选择信仰的青年们往往又会因似乎哪种信仰都有其各自道理而不知道该信仰什么。这些现象表明,当代青年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信仰模糊。
近些年,随着新一代“80后、90后”青年追求个性和自我的意识无限扩大,青年的信仰问题也出现越来越复杂和多元的趋势。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当代青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因此,加强和引导教育当代青年树立对中国梦的确信并使其上升为信仰,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任务,它具有无可比拟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风貌。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首要的中国梦是迄今为止我们最伟大的信仰,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并经受实践所检验的科学信仰。可以说,中国梦的信仰教育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直接作用于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根本上影响着当代青年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但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物质需求和生活欲望横流社会,人们对树立这种神圣的信仰观开始出现滑坡。基于此,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当代青年,在肩负神圣使命的同时,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整体风气的加强和纯净自我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青年大学生“中国梦”的信仰教育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深入研究如何用“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统领当代青年信仰问题,其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在社会上,尤其是高校中构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青年大学生中国梦的信仰教育,促进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丰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推动当代青年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青年明辨是非能力的形成。较之以往不同,“80后、90后”逐渐成为社会青年的主体,这些青年主体,由于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常常习惯接受父母、长辈的呵护、关心和照顾,走进社会后,这种在家庭中长期形成的依赖感,就表现在他们面对挫折时难以担当、面对矛盾时难以解决。科学性的“中国梦”信仰教育,不仅为当代青年的社会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还为正确地认识世界、理性地分析问题提供了方法保障。因此,坚定“中国梦”信仰的科学立场,对当代青年正确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复杂现象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站稳脚跟,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影响等方面具有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习近平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2]对此,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当代青年崇高的思想境界,应牢牢把握“中国梦”这个核心,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信仰。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的一生应当为全人类工作,死后让高贵的人在他墓前洒下眼泪。”——这,就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仰!这,就是当代青年应该树立的信仰!只有选择、追求和树立坚定的科学信仰,人生才具有根本意义。
(一)提高当代青年的理论素养。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3]认识和理解是信仰的要素,要求当代青年树立坚定的“中国梦”信仰观,不能只靠朴素的感情或单一的灌输,而是应该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只有对中国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才可能被中国梦的科学性、真理性所折服,才能真正树立和坚定“中国梦”信仰观。因此,当代青年须加强学习中国梦理论的相关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懂得“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知行统一。
(二)变单一的高校课堂灌输为主动自觉地学习和接受。传统的“三观”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样,往往只采取单向的教导方式,即教育者单方面将知识灌输给所教授的受教育者,受高校课堂学时限制,受教育者的想法和信息没有及时反馈给教育者。这样,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青年头脑中所产生的影响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个别青年仅仅停留在对中国梦理论的表层了解,并不能深入地理解其精神实质,因而也就更谈不上作为自己的信仰,时刻指导自己的行动了。对此,在信仰问题的教育中应拓宽青年的反馈和参与,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所开设课程的内容,比如可以依托高校图书馆、利用校内网络、学生会、社团板报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中国梦”的信仰教育。通过这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拉近与科学理论的距离,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三)通过形势政策报告的学习,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制约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各种言论的自由对现实的误读严重影响青年群体。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校建立学生形势报告会的学习机制,使得青年群体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通过形式多样的变化趋势,可以针对性地化解矛盾,通过宏观背景与事实情景道理的融合,提高青年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将“中国梦”的相关背景、历史意义、发展形势、国家政策宣讲,灌输到青年群体中,有意识地提高对思想信仰的觉悟,从而进一步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的理性认识。
(四)加强青年信仰观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信仰教育不是教条的、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遵循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教育客体有的放矢。所以,在青年信仰教育的方式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对个体的思想变化进行调整,绝不能忽视个性,千篇一律地进行模式化信仰一般论的宣讲教育。此外,由于青年没有真正步入社会,很多想法都是理想化或者可行性不高的想法,在信仰方面也容易出现偏差。比如,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年很容易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的错误倾向。在此,需要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与个人共同作用下的“四位一体”模式。一方面,学校在对青年群体进行以“中国梦”为信仰观教育的同时,社会要尽可能提供广而多的实践参与平台,让当代青年在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通过亲身接触、体验社会活动,自觉主动地培养以“中国梦”为价值观的科学信仰;另一方面,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影响个人品格的形成、信仰的确立。这种影响虽然不一定是自觉的,但却如春雨润物般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每个人的成长。因此,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积极影响对促进当代青年科学信仰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必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整合教学内容凸显中国梦,以创新教学模式阐释中国梦,以多维教学方法凝聚中国梦,以强化实践教学追逐中国梦,努力探索将中国梦共同理想融入到青年信仰教育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新路径。
[1][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8-19.http:∥www.zgdsw.org.cn/n2013/0821/c218988-22641513.html.
[3]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