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练习设计的缺失与对策研究—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为例

2014-08-15 00:51沈章虹绘图王赈阳
中国西部 2014年25期
关键词:教科书语言文字学习者

文/沈章虹 绘图/王赈阳

奥尔指出:“对自然界,教育过于强调理论而不是价值;强调抽象而不是感知;强调精妙的答案而不是问题;强调技术效率而不是道德感。”这个问题在我国语文教育领域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不注重感知,对观察的重要性,对学习者观察习惯和能力状况的认识不足,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往往变成文字和语言游戏,既违背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又脱离生活,甚至改变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

观察练习的设计存在缺陷

语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至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语文版教科书)使用范围较小,受关注的程度不高,与其他通行版本语文教科书相较,却自有优势。就练习设计而言,重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与阅读量,重视写字、口语交际、文体应用等方面的练习。尤其重视观察能力训练,设计合理。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单元说明”中提醒学习者“把握作者笔下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该单元第四课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要求学习者在描写某种动物的时候,“首先要多加观察,然后尽可能用准确生动的语句来描述”。在该单元“写作”练习中,又一次要求“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细致描摹”。三位一体,多方提示、引导学习者进行观察训练,设计较周密,体系较完备。

当然,如果精益求精的话,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就上例而言,首先是学段设置不太科学,其次是这样的练习体系并不多见,再就是对如何观察缺乏较具体的指导。

练习设计需要周密、系统的思考,应注重整体性。具有整体观和系统性的观察练习,应该紧密结合写人、记事和说明事物而开展,也应该自成体系,有独特完整的训练过程和方法。仅就观察角度而言,要自成体系,应结合具体材料的阅读分析,指导学习者远观近看、俯视仰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获取不同的图像和场景,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增强口语、写人、记事能力,进而提升逻辑思辨和审美鉴赏力。

观察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往往同步或交叉进行,但在逻辑上有先后顺序。在初中特别是起始阶段,首先应重点掌握观察方法,习得观察能力,逐步提高表达能力,丰富表达经验。真切的表达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深入解读文本,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和人文情怀,从而获得更高级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遗憾的是,语文版教科书与其他版本语文教科书一样,很少有具体可行的观察方法指导和案例分析,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听说读写训练近似文字或语言游戏。练习的整体观、系统性,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缺少观察的练习难具效力

语文教科书中的其它练习或者需要学习者首先掌握观察方法,具备观察能力,或者需要同步进行观察训练。否则,很多练习难以开展;即便能够进行,效果也难以保障。

忽视观察的练习缺少可操作性

语文教科书中的“思考与练习”都特别重视训练阅读与理解能力,可是如前所述,既没有先期进行系统的观察训练,又常常忽视具体的方法指导。语文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林深处人家》第一、二两题,就是如此:

“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方面的鲜明特色,竹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细读课文前三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海景象的,写出了竹海的哪些特点。”

第一题要求学习者注意江南竹乡的特色,谈自己的印象,过于笼统,不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文章作者的视角和观察重点。第二题提到的“描写角度”其实就是观察的角度,“竹海特点”也就是观察所得。如果转换一下说法,学习者在练习时就会有抓手,进而培养观察习惯和能力,增强了这次训练的实践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是设计这类练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这类练习目标的根本保障。一旦忽略了观察,就变成了文字游戏,最终将学生困在文字中,远离生活,丧失趣味。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空城记》第三题、第十六课《勇气》第二题,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环节“说明事物”训练,九年级上册第四课《草莓》第三题等,都不重视引导学习者联系现实进行观察、体会,直接训练学习者的文字表达或文本分析能力。《空城记》第三题,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语句,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如果学习者对不同的笑没有直观经验,很难进行合理分析。即使拥有一定经验,可以进行合理分析,也仍然需要因势利导地布置任务,拓展练习的功能。比如,可以要求学习者观察同一个人不同的笑,或者记录不同人在同时同地不同的笑。把单纯的文本解读训练,变成结合自然和社会观察的文本分析,既有利于文本解读,又可培养观察习惯和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扩大练习效果,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

不兼顾观察的训练效果难以持久

如果说上述诸例对观察的忽视还可以为之辩护,认为练习设计者只是着意培养学生的文字阅读与理解能力,那么,下面的练习便直接暴露出对观察的漠视。

七年级上册《风筝》课后第三题练习较为典型:

“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学习下面这种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描写某个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里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设计者刻意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效果”,强调“用词准确、形象”,提示学习者注意“描写某个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而恰恰忽略了观察的重要性。细细揣摩题意,练习设计者也承认,“下面的文字”所取得的表达效果,都依赖作者“细致的观察”,却将观察一笔带过,显然把观察力当做既有能力和练习的先决条件,不再加以强调。对于这个学段的学习者而言,这样的假设是错误的,他们的观察习惯和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养成。《风筝》一文,在题材上贴近儿童生活,正是引导学习者观察生活的最佳文本之一。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难懂,这恰恰暴露出缺乏观察、不会观察的问题。如果注意到作者的观察角度,又能联系现实生活,便不难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首先应该指导学习者还原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过程,然后再揣摩作者对观察所得的取舍提炼,分析其效果。这样的训练兼顾观察和读写,效果会更显著。

观察是想象训练和情感养成的阶梯

小学阶段虽然已经有过专门的观察训练,已经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但初中生的观察能力普遍不强,难以开展高效的想象力训练,不利于情感养成。

七年级上册《树林和草原》课后第三题,“课文在描写景物时多处用了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任选下面一个描写片段,把你能想象到的内容补充出来”;《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第三题,“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往往能提出新奇的见解。模仿课文,大胆想象,以‘假如’开头说一段话,看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而又合乎情理”;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环节“仿写诗歌”训练,“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环节“描绘二十年后的家乡”,要求“有大胆丰富的想象,想象最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或科学依据”,“既要写物质生活的变化,也要写精神面貌的变化”等等,都一致要求学习者进行想象训练,却不约而同地直接跳过观察训练。进行这样的练习还是要强调观察的重要性,继续进行观察方法的具体指导。没有具体的感知经验,想象训练很难开展。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要求“默读课文,闭上眼睛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这种想象力训练与前例稍有不同,但实际上仍需提取相关经验和记忆,进行图像和意境的重构,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和心态。

如果没有观察能力,缺少相应的经验储备,学习者必然难以进行其他方面的训练。目中无物,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效果便无从保障。反之,观察经验越丰富,越容易理解他人的观察经验和表达意图。别人文章中的遣词造句和分段留白,都建立在独特的观察体验和趣味情怀之上,有经验的读者不难察知。长期地阅读,不断感受他者的观察体验和趣味情怀,便会被潜移默化。所以,观察是基础,也是桥梁。

观察是自我建构和知识统整的基础

由观察入手进行相关练习,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方式之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学习者的语文素养,避免知识碎片化。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第二题“作者很擅长描写景物,试根据课文填空,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变换角度来描写景物的”,引导学习者“由远及近”、“由朝至暮”、“由春到冬”、“由外而内”地观察醉翁亭,欣赏它的“夕照全景”,原本可借此领略欧阳修的山水情怀和审美经验,为学习者观照当下和自身的生活提供契机;可是,设计者同样将目标定位在表达技巧训练上。这样的练习设计容易造成知识碎片化,阻碍语文素养的形成。

与上两例只重表达技巧不同,同册《湖心亭看雪》的练习设计既重视情怀趣味,又重视表达技巧训练,可谓一举两得。尽管如此,也还有可商榷之处。

“二、课文描写了作者沉醉于西湖雪景的情形,谈谈你喜爱自然美景的类似体验。

“三、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充分发挥想象,把作者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若将第三题放在第二题之前,先练习想象和描述,然后才谈自己喜爱山水的情感体验,更符合逻辑。至于请学习者谈体验,更不妥当。学习者不一定有类似体验,有也未必能说出来、说得好。倒不如从观察角度设计题目,使两个练习相辅相成,给学习者更多的启发。如果删除第二题,最好增加这样的练习:请学习者注意文章中的近景和远景描写,注意作者观察视角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有了这个练习,第三题的难度降低,意义增强。不但可以引导学习者注意文章中不同的观察视角——想落天外的俯瞰式铺陈与近距离观看之后的细节描述,还可以引导他们注意景物描写的错落有致、文章结构的生动变化,因而感受到变化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感受作者和亭中酒客各自的性格特点与山水情怀。

观察训练不只是单纯的练习或其他练习的基础,而是有效学习的切入点。通过观察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习变成自我建构的过程,使语文学习与现实世界、与学习者的感性和理性世界紧密相连,促进知识统整。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本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在强调“语言文字”,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有意无意间忽略了语言文字所表征的真实世界。依据这份标准所编写的各版本语文教科书,也总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过于注重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而不太注重如何培养学习者具备体察生活、认知世界的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以语言文字及其应用的学习为中介,学习以审美眼光认识世界、分析世界和表达世界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获得,思维的发展,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学习者对世界的持续不断的认知;又反过来促进学习者认知世界,获取高质量生存的方法与能力,提升个体的生命意义。

认识世界是我们的根本目的,通过认识世界来学习语言文字,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世界。语文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将语言文字当做学习的根本目的。一味拘泥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便会脱离生活,削弱语文课程的意义。要走出这个误区,首要工作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促使学习者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习得观察的能力,亲近自然,唤醒“在某种程度上与生俱来的跟其他生命形式相互交往的那种冲动”,认识世界,具备丰富的直接和间接观察经验,体认个体的生命价值,养成符合时代和地域要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科书不太注重观察练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专门的观察练习存在较多缺陷,其他练习也没有很好地结合观察练习进行设计,存在较大的修正空间。所幸教科书只是个例子。能动好学的教师和学习者会不断发现这些不足,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补充。当然,如果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能更加重视实践知识,根据认识世界这一中心目标而加以完善,将更有利于保守语文教育的本真。

猜你喜欢
教科书语言文字学习者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藏起来的教科书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