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10)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针对国有企业则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思路。显然,国有企业仍然要在国民经济全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国企改革却产生了重大分歧,尤其是2008 年金融危机实施刺激政策后有了“国进民退”一说。然而,新型国企已非原来的样子,其地位和作用都需重新思考。本文结合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对广州国企改革的调研,试图探索全国国企都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在沉寂一段时期之后,国企改革近来重新受到关注,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预示着新一轮改革热潮再启,国企改革的探索有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1. 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三中全会的论述为近期国企改革的讨论做了原则性指引。“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1]
在这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主线,“两个毫不动摇”则指明了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既不能简单地“国进民退”,也不是一味地“国退民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应该平等、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多年来广州没有放弃国企,而是通过改革促发展,让国企全面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上做强做大,增强了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主义初期阶段,国有企业可能也将长期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共生共存,因此,一定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具体来说要处理好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按市场运行之间的关系和界限。国有企业还应该在对社会经济的引领性、辐射性、示范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政策部署,广州市国资委提出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坚定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可以搞活和做大做强的信心不动摇;坚持以市场化的方式和措施来推进国企改革发展不动摇;坚持围绕国家和广州发展战略主动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动国有企业主动参与和承担广州重大发展战略任务不动摇。这是稳定队伍、明确方向、坚定信心的总方针和指导思想,广州显然对国企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有相当清晰的认识。
2.必须加深对新国企的再认识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如今的国企已经与过去国企有很大的不一样了。企业的功能、作用、地位、运行方式、管理架构今非昔比。但如何做到不绝对垄断,支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竞争领域规范运作,引领市场公平竞争,甚至与民企、外企实现战略合作或混合所有制、混业经营,等等,都需要重新认识。对于战略性行业、风险大的行业、国家层面和区域需要有前瞻性的行业、公益性行业等等,国有企业还不能简单地放手。
最近《人民日报》连发四文挺国企,称“今天的国企,已是脱胎换骨的新国企。最重要的标志,是管理体制的改变。今天的国企,已是市场主体的新国企。很显著的变化,是经营方式的转变”。[2]应该说,这代表了对新国企再认识的全新视角和态度,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广大国有企业增强了改革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有关论述也明确指出了国企改革面临的三大矛盾:一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与市场竞争对所有者作用要求提高之间的矛盾;二是国有资本事实上的部门、地区所有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之间的矛盾;三是国有经济战线拉得过长与随着市场竞争的扩展而出现的“市场失效”问题之间的矛盾[3]。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广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企业对这三大矛盾是有所探索的。目前广东省、广州市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证券化,这多少可以使所有者权益更加清晰。广州许多国企都在跨越区域向全国更广大的市场进军,这既是市场竞争的促进,也是生产社会化分工的拉动。在持久推进的调整重组中,广州许多国企一直在做更加专业化、更加明确主业的工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同的声音一直存在。也有人认为国企依靠行政垄断地位挤压民企市场空间乃至破坏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垄断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拉大收入差距等,尤其是“仍有约2/3 的企业、40%的国有资产分布在一般生产加工行业和商贸服务及其他行业”让人诟病[4]。
当然,国企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例如在垃圾处理问题上,广州从指定企业专营,到组建“广环投”,就体现了社会化与专业化的结合,并有走证券化的思路。这就既坚持了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中的责任担当,也有与社会力量共同发展的机制。
3.必须容纳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竞合”
调整重组,盘活资源,重点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广州国企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关键。广州国企改革的重要一环是调整与重组。无论是国有资产布局的结构调整、产业调整,还是企业重组、组织调整,宏观与微观层面的调整与重组相互推进、相互影响,通过要素的重新整合,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实现优势产业带动国企发展的路径选择。这体现了一种国有资产管理与发展的大战略思路,也是国企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国有企业存在的依据和领域仍在不断探讨,但是,广州国资部门及广大企业不因空谈耽误改革和发展,坚持以调整和重组来适应市场竞争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广州市国资委监管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仍占相当的比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广州国企与非国有经济处于基本上平等的竞争地位。这样,就不是简单的“进”和“退”的问题了,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与“不为”的标准是市场的选择和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判断。广州主城区内实施的“退二进三”战略既是一个产业布局的重大调整,也是国企因搬迁而面临着的调整。通过企业集团化发展以及各集团之间的产业、企业重组,使各企业集团更加专业化,使资源更加集中,并整体上实施抓大活小,进而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4.必须统筹“有进有退”与“做强做大”
国有资本“有进有退”与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并不矛盾。“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通过改革国企也是可以搞活的。实践已经证明,对国企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片面的。国企需要而且有可能发展壮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企业本身裂变或者通过调整重组发展壮大一批企业集团,并且逐步把国有经济蛋糕做好做大,然后根据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分好蛋糕,这是解决当前矛盾的关键。做大做优国有经济并不排斥民营经济,政府的责任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各类企业平等公平竞争。
国有资本“有进有退”与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是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两大事项,但“‘有进有退’是国有资本投向的调整;而企业的天职则是做强做大”[5]。因此,不能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等同混淆于国有企业“有进有退”。
广州市国企从事的行业既有城市公用事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涉及重大国计民生的能源、交通、汽车、装备制造等,还有高度竞争性的酒店、餐饮、百货零售等。有些行业是通常被认为国企应该退出的领域,但广州国企的回答是在这些领域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并没有什么特殊政策、优惠措施。更何况这些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在从事这些行业的经营拓展,没理由主动放弃。同时,广州国企也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退出一些行业,集中精力走更加专业化的道路。如越秀集团退出仍有利可图的水泥、造纸等行业。这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有企业的行业选择和在市场中的作为。
5.必须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
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深化到国有资产“资本化”层面。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国企改革的重点是摆脱计划指导,适应市场竞争。而现在国企改革已经进入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深层次。这种改革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6],因为这两大改革主题主要是出资人层面上的职责,而不是企业有所能为的。
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主要是国有资本布局的动态优化,也就是使国有资本具有流动性;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则是要让国家所有者作为出资人转变成股东,最终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改制成股权多元化的公司。两种改革汇集到一点,“就是使国有资产‘资本化’,由‘国有国营’转向为‘股份制’”[7]。
从目前广州国企改革来看,通过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化发展,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的角色,监管职能正在发生变化。整个国资委转化为控股公司的条件仍不太成熟,但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成立投资控股集团的设想正在推进中,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也在筹备中,这都将改变整个国有资本的运营模式。
6.必须明确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收益的公益性使用
根据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的认识和定位,以前国有资本大量进入重大基础设施、基础原材料、能源开发、重要服务业、重要制造业等,为国家和城市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已经转向一些社会产品和服务,如医疗卫生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新兴产业发展、义务教育等。如果在这些领域现有的国有资本不进入,则一些地方政府就不得不再建地方融资平台来承担投资责任。
就目前来看,一方面,广州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对社会产品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其他部门监管的一些融资平台又不断受到社会的责难。如何协调国有资本的整体运作仍是下一步要考虑的改革问题。
此外,当前社会产品短缺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而国企收益如何更多地用于社保和公益事业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按照三中全会精神,“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〇二〇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8],各地应尽快地把这些提成用于社保和公益性基金,如养老基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保障基金、扶贫基金、教育基金、科技开发基金等,补充这些领域投入的不足,使国有资产回归到全民有所、全民分享的本性。
7.必须重新认识国企的行政性垄断与政府监管
地方政府对一些行业设定行政垄断,由国企控制,认为国企更有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实现国家调控目标。广州市国资委和国企都认为,当年广州发生的“冰灾”能够顺利解救,与国企“听话”发挥了作用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在邻近的佛山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往往分“可经营项目”、“准经营项目”、“非经营项目”三大类,面向世界公开招标,而不是由本地国企来特许经营。相反,广州将垃圾处理交由本地国企经营就引发了许多争议。
面对的质疑包括行政性垄断意味着低效率,全社会将被迫为其埋单;不公开招标,对非公资本形成挤出效应;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自行扩大垄断范围,将相关业务泛化谋取私利;通过垄断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能有违公共利益,等等。总之,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如何完善国有经济运行、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监管仍需进一步探索。
8.必须引领“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战略转型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第三产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广州等中国一二线城市现在处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重要发展时期。广州意识到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是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总趋势,从而大力推动广州的企业向服务型、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如金融、物流、软件和信息、研发和设计、咨询服务等。
根据广州发展新型城市化的设想优先发展的九大优势产业前六个都是现代服务业,即商务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与科技服务,这也反映了广州经济的转型方向,并设立了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此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如汽车4S 店的大量出现,改变了汽车业单纯属于制造业的格局。目前,广州市国资委监管的28户企业集团虽然大多数仍是制造业,但已经不单纯是制造业了,混业经营是较为明显的趋势。在转型升级进程中如何面对和引领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将是国企的重大责任。
最近厉以宁表示,“国有企业体制的主要弊端主要表现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政府干预太多,二是自行运转机制不灵活,三是行业垄断性强,四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五是创新能力差。由于国有企业资本雄厚,上述弊端的存在使得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同国有资本总额是不对称的。”[9]因此,国企改革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盈利能力,使投入产出更加匹配。
1.全面提升国企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做新型城市化的推动者
鉴于广州市国企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我们认为不能一般性地要求国企退出,只要作为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可以继续发挥并提升国企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广州瞄准国企改革的探索方向,在开展顶层设计的同时,实现重点突破,对目前影响和制约广州国企发展较大的问题制定改革的时间表。总体上,要求努力做到“七个突出”、加快“七个转变”:一是在发展定位上,要突出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从“追随者”战略向“领头者”战略的转变;二是在发展动力上,要突出创新驱动,加快从主要依靠投资向主要依靠创新的转变;三是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三个重大突破”领域,加快从被动按照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向主动调整产业布局结构转变;四是在国资运营方式上,要突出在流动中增值,加快从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转变;五是在资源配置范围上,要突出开放式配置,加快从小循环、小配置向大循环、大配置转变;六是在国有企业监管方式上,要突出市场化管控手段,加快从内部管控为主向社会监督为主转变;七是在提升竞争地位上,要突出核心产业和核心企业,加快从整体规模做大向核心产业和核心企业做优做强转变。从而,推动广州市国有企业向“数量减少、结构优化、实力增强、效益提升、贡献增大”的目标演进,切实使国有企业成为政府重大部署的承担者、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者、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经济协调发展的带动者、广州竞争力的代表者。
2. 先行先试,推进城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并进一步探索国企的市场化选人机制
广州国企布局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分国资委、财政局(分管金融、投融资平台、公益性企业等)和文改办(分管媒体、文化类企业)三大块。我们建议尽快将分属多个部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到市国资委监管,形成“大国资委”格局,实现广州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政策、统计、运营、处置“四统一”和运营效率、经济效益、整体实力“三提高”,从整体上促进广州市国有资源合理配置、国有企业有效整合、国有经济协同发展。同时,协调好文化类国有企业与原主管单位的业务指导关系。
另外,还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完善,增强产权管理的规范性;全面推进以外部董事过半为核心的国企规范董事会建设。进一步探索国有企业市场化选人机制,减少企业干部行政化选任色彩,以过往经验和业绩为重。加快推出市管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管理、综合考核评价等规范办法,加强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交流任职,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在全球公开招聘CEO,实现经理人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努力打造一流的企业家队伍;完善长效激励机制,逐步扩大股权激励的实施范围,建立特别年金制度。
3.继续推进以行政体制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为深化落实市场主体地位为主线的国企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
有人认为,“当务之急在着力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完善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制。在此基础上,让不同经济成分在统一规范的市场中平等竞争,以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10]要坚持落实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国企改革不能单兵独进,要同其他领域的改革综合配套,全面推进。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
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是市场自行配置的,企业能自由解决的问题就不设定行政审批。要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企业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兼顾公平,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既要拉开差距,又不能过于悬殊。要深化投资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改革。让国有企业彻底摆脱行政附属地位。要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消企业套用行政级别,要发展职业经理人队伍,企业要更多地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4.通过股份制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继续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
继续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要推进股份制改革。大中型企业均按规范的公司制要求进行配置,实现产权多元化。要继续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需要。尤其是在金融业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中走在新市场开发前列。要继续调整创新型制造业,对于一些本地国有企业已经不占据产业、行业优势的领域坚决地退出。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重新思考一些早期中外合作酒店变为纯国有和单一投资主体的利弊,一级企业集团要按股份制进行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5.以资本运作和证券化为重点,提升国有资产运营方式和手段
加快国有企业由政府所属企业向市场主体转变,监管资产向监管资本转变,提高证券化率。以管资产为主,解决政企不分问题,推进国有资产监管转型。大力推进国有资本投资控股平台建设,形成国资委——国资投资控股平台——国有资本投资企业三层管理架构。转变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和管理方式,加快组建投资控股集团,探索“淡马锡”模式本土化的路子,推动资本运作,促进国有资本在主动流动中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引导力。
大力推进国资与社会资本联动设立产权投资基金,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投资,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国企股改上市和上市企业资产重组,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推进上市公司扩大再融资,强化资本市场促进国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作用。
探索实施市值考核评价,引导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追求长期、持续、健康的市值最大化。对国有资产在各大企业集团中需控股51%的做法予以重新审视,或分行业采取不同的标准。
6.推进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彻底改变部分国有企业“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技术改造,强化国资收益投入、研发投入视同利润、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政策支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强品牌培育和提升,努力把本地知名品牌打造成全国性和国际性大品牌。加强经营模式创新,鼓励开展产融结合、产业链延伸、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加强创新考核评价,逐步加大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中的创新业绩权重,切实使推进自主创新成为企业领导人的核心要务。
7.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打造优势产业和“国企航母”
加强内部整合重组,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为契机,加强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整合重组,大幅提高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资源集中度。
主动“引进来”,以核心国企为载体,以获取核心技术、品牌、市场资源为重点,主动引进国内外各种市场主体进行战略合作,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瓶颈。积极“走出去”,鼓励优势国企通过并购、控股、品牌延伸、技术及管理输出等手段,在全国和全球布局发展,着重加强对国内外相关行业高端人才、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整合利用,加快发展壮大。
为此,一方面,要培育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打造现代服务业骨干企业。充分利用“转型升级”、“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重大决策带来的机遇,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结构调整主攻方向,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打造“国企航母”。
在总结我们的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理论界和企业界的讨论,按照十八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此提出近期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
1. 探索统一监管的“大国资”模式
在全国国企改革深化到国资改革的背景下,对城市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监管,建立“大国资”体制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通过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使原属财政、文改等部门监管的国有企业统一划归国资委监管,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监管到位,也有利于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和调整重组推进的深入。国资委也可探索建立分类型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新型的投融资平台。在对大国资委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参考“淡马锡模式”,向股权、投资管理机构靠拢,淡化政府行政机构色彩,并试探按企业模式进行业绩考核,进一步明晰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2. 把企业真正当作市场主体
落实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按市场机制来运行企业。减少行政干预,分清国资委与国企各自的职责。清理、减少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市政府和国资委更多在宏观决策、行业规划布局上进行指引。监管方面也要防止政出多门,国资委受市政府授权监管国有资产,但不要对企业多头管理、下派多种苛捐杂税、召开不必要的多种会议。让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纳税,依法经营。
3. 在重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之区别于民营企业的很重要一点,就是尽量不要在一般性竞争领域与民营企业竞争,要把重要资源投入到重要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如金融、重大高新技术研发、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益性项目等等。广州市国资委监管企业重点项目投资额有三分之一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体现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要坚定不移地退出劣势产业。要鼓励通过产权投资基金、国资运作公司,推动产融结合,提升地方国企在相关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要鼓励国企集团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比例,占据产业技术制高点,全面引领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4. 不再一味地追求绝对控股
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再简单地强调国有控股比例,尤其是不要求在任何企业、任何领域拥有51%绝对控股权。参考“淡马锡模式”,使持股、参股方式更加多样化。不断提高证券化率,促使更多的国有独资公司转变为社会公众公司,并以此改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也可制定时间表,“新一轮国有经济改革,应该在五年内,重启民营化,显著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实现多数国有大公司大集团的股权多元化或法人整体上市”[11]。
5. 推进市场化选人机制
进一步推进国企领导人市场化选择机制。彻底突破企业领导“官本位”,不断完善各层级市场招聘机制。逐步面向全国、全球招聘,通过打造国际化企业家队伍,推动产业高端化、企业国际化、市场全球化。“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建立在资本和人才有效对接进而创造更多财富的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12],这涉及到国家创新体系和市场创新体系的有效整合、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市场化的人力资源市场等三个条件。因此,要实行与经营业绩紧密挂钩的薪酬管理制度,制定基本年薪系数、规模增长、效益增长、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等相关配套细则。建立起特别年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对当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3%部分,以及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注册商标和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等费用,按照200%视同利润;对成绩突出者另予以专项奖励,显示了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6. 分类监管各类型国有企业
如果探索实施“大国资”管理模式,必须对城市各类国有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如竞争性行业、文化行业、亏损性行业、非营利性行业等等,按不同行业和企业特点,实行不同条件的监管,以体现公平竞争。尤其是交通、垃圾处理等行业要制定适合行业发展的政策,以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认同。还有一种分类是把国有企业分为功能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对前者加强出资人监管和社会监管;对后者可依托资本市场,直接对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进行公众公司改革。在这种“大国资”试点探索中,应该给广州一个大胆实践、深入探索国资改革和国企改革更加宽松的环境。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 11 15
[2]白天亮.国企新姿中国脊梁坚强挺立(新国企 新起点之一:布局篇)[N],人民日报,2013 4 15;左?娅. 国企发展,市场竞争纯粹企业(新国企 新起点之二:体制篇)[N],人民日报,2013 4 16;鲍丹.完善机制,国企凤凰涅槃(新国企 新起点之三:机制篇)[N],人民日报2013 4 17 ;白天亮.国企改革,坚定方向稳步推进(新国企 新起点之四:方向篇)[N],人民日报2013 4 18
[3]左娅.国企发展,市场竞争纯粹企业(新国企新起点之二:体制篇)[N],人民日报,2013 4 16
[4]张文魁.重启有时间表的国企民营化改革[J],中国改革,2010,(10):28
[5]陈清泰.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J],财经,2012,(13):44
[6]参见 陈清泰.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J],财经,2012,(13):44
[7]参见 陈清泰. 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J],财经,2012,(13):44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 11 15
[9]厉以宁.现阶段应首先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等[N],北京日报,2013 5 13
[10]熊志军.明确定位 分类推进国企改革[J],中国改革,2010,(10):34
[11]张文魁. 重启有时间表的国企民营化改革[J],中国改革,2010,(10):28
[12]杜珂.国企、国资管理体制再改革[J],中国改革,201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