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四化”同步发展:现状·问题·策略

2014-08-15 00:44许青萍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四化市场主体工业化

和 沁 许青萍 杨 东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文化与科技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四化”互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认识云南省“四化”同步发展现状,分析云南“四化”同步发展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而探求促进云南“四化”同步发展的策略是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云南“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云南加快“四化”同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所以,云南加快“四化”同步发展,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1、“四化”同步发展是云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早在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就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但是,云南省在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还有许多难题,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制约着云南的又好又快发展。而云南“四化”同步发展,一是可以把都市经济、城市经济、城镇经济与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农户经济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同步发展。二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可以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四化”同步是云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只有“四化”同步,才能真正为云南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所以,云南“四化”同步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

2、“四化”同步发展是云南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和“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但是,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总量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经济发展质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较大,所以,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践证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增长1-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就可以带动2.5万元以上的消费。城镇化不仅会引起大规模的投资需求,而且还会带动巨大的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农业现代化则可以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输出稳定的产业工人、城镇居民以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云南富余农业人口还较多,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城镇化的内涵,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只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解决云南传统工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信息化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是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只有依靠信息化提高工业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所以,只有“四化”形成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好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才能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云南“四化”同步发展的现状

1、“四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第一,工业现代化成效日渐凸显。到2012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450.7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3.47%,工业化率达到33.5%,工业化实现程度达到41%。第二,云南省的信息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一道,云南省正进入网络化时代。我国对于各地信息化程度的数量分析通常采用九大统计指标,即计算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人均GDP、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人均电信业务总量、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工业企业利润。从云南省的情况看,2012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98.33亿元,互联网用户达到473.24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40.11万户。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收入达到84.15亿元,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603。第三,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到2012年,云南省的城镇化率达到39.3%。第四,农业现代化进入起步阶段。2012年,云南省农业增加值为1654.6亿元,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39.48。

2、“四化”同步平台逐步形成与拓展。“四化”同步的关键是“四化”互促平台的形成与拓展。云南省逐步构筑起“四化”互促的产业平台、创新驱动力平台、品牌平台、投入机制平台、品牌战略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第一,构筑产业平台。云南省逐步形成以烟草、电力和冶金为主导产业,新能源、光电子、新材料和生物产业四个新兴产业,同时,不断调优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调精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科技、物流、金融、商务、工程咨询等生产服务业,从而构筑起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从而为“四化”互促搭建了产业平台。第二,构筑创新驱动力平。云南省不断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技术装备提升、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创新、企业信息化、新技术推广等5大工程,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学研联合体,不断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对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生产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从而为“四化”互促搭建起创新驱动力平台。第三,构筑品牌平台。通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品牌战略,不断推进企业专利、商标、版权、标准的融合使用。同时,加强标准管理工作,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标准水平;制订品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云南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不断做强做大云南的工业品牌,从而为云南“四化”互促搭建起品牌平台。第四,构筑投入机制平台。不断完善“四化”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省级财政从2008年起,省级财政每年按上年工业实现利税的1%安排工业发展资金,用于重大工业项目,技术改造和创新,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节能降耗,工业循环经济等的贷款贴息、资金补助和奖励;落实自主创新投入所得税抵扣政策、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政策、采用国产设备税收抵扣政策、进口设备减免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推动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建设,提高资本运营能力,强化直接融资,从而为“四化”互促构筑起投入机制平台。第五,构筑人力资源平台。加强培养人才培养,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培养和引进掌握核心技术、擅长技术攻关和集成的科技领军人才,从而为“四化”互促搭建起人力资源平台。

3、“四化”同步的载体不断壮大。“四化”互动的有机载体是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组织和机构,其中也包括不从事市场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某种功能需求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自然人。这样,市场主体就包括非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经营主体。市场经营主体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或者服务)经营的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经济组织等。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的市场经营主体是前三类这里所讲的市场经营主体主要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12年7月24日,云南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66.40万户,在全国排名第13位;内资企业23.92万户,在全国排名22位;个体工商户140.59万户,在全国排名第12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816万户,在全国排名第18位。2012年,云南省的民营经济户数达到160.3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有140万户,私营企业20.3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568.7万人,占全省企业从业人员的90%,其中个体工商户为268.29万人,私营企业为294.72万人,外资企业5.7万人。

三、云南“四化”同步发展中的问题剖析

1、“四化”发展整体滞后。就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如北京、上海等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阶段。信息化则处于快速发展和扩展的阶段。城乡关系由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以城带乡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云南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中还有许多问题。云南省“四化”同步需要“四化”发展较为发达,但是,从现有情况分析,云南省的“四化”发展滞后问题还较为突出,集中表现为:第一、工业现代化程度低。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认为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的工业化率只有33.47%,工业化水平还处在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与其他省市相比,云南省的工业化发展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结构不优的差距。如,2012年,湖南、广西和江苏省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9140亿元、5364.92亿元、26606.14亿元,他们分别是云南省的2.65倍、1.55倍和7.8倍。云南省的工业化程度只有41,而全国已经达到66。2012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为199860亿元,占519322亿元GDP的38.5%,而云南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11%,依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二,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与其他省市相比还有差距。国家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由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信息化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发展环境等6个方面的20项指标综合测算出来的,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信息时代的“国家智商(NIQ)”。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发布的2011年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指数(IDI)表明,广西、云南和西藏3个省区的平均指数为0.603,属于第五类地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和第一类地区的67%,表明云南省属于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发布的2012年信息化水平指数(ILI)显示,北京为3.29,排名为第一;湖北为1.149,青海为1.031,排名分别为第17位和25位,而云南为0.981,排名第29位。第三,城镇化水平较低。2012年,云南省的城镇化率为39.3%,在全国排名第28位,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3.3%,比西部地区低4%,比分别比广东、湖北、湖南、四川、广西低27.2%、14.2%、7.4%、4.2%和4.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服务功能弱;城镇内部产业功能定位和分工不清晰,缺乏支出产业支撑,难以为工业化提供支撑。第四,农业现代化尚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已经达到52.07,总体上已经迈入较低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阶段,但是,云南省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名仅为全国第28位,仍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2012年,云南省的农业增加值仅为河南的44%,四川的50%。所以,云南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制约着云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四化”融合程度低。“四化”同步的发展机制和“四化”融合,但是,云南还没有形成“四化”融合的发展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2012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达到1:3.9,城乡差距、农民内部的差距扔突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在山区还较为突出。“四化”融合不力,既有“四化”发展程度低的原因,又有支撑“四化”同步基础薄弱的原因。第一,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依赖性强;工业信息化程度低,工业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短,深精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如云南省的铜矿产量占全国的29.1%,铜金属产量只占全国的13.2%,而铜加工产品产量仅占全国的2.2%,加工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7%。第二,创新资源不足。虽然经过长期积累,云南的创新资源不断丰富,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云南省按照“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来”、“走出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2005年,召开全省科技大会,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2008年出台《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但是,由于云南省的工业和信息技术创新人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科技进步的经济贡献率还较低,原始创新能力还较弱。目前,云南省的新产品产值率只有3.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5个百分点。第三,市场主体发育不良。市场主体,特别是经营性市场主体是“四化”同步发展的主体,而且,在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中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如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与城乡收入比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千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大的省域,其城乡收入差距较小。2011年,云南的千人市场主体拥有量为32户,城乡收入比为3.93:1,而贵州、四川、湖南、江西、广东、江苏的千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分别为25、36、28、32、46、60户,相应的,他们的城乡收入比分 别 为 3.98:1、2.92:1、2.87:1、2.55:1、2.87:1 和2.44:1。但是,云南省的市场主体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又有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如,云南的市场主体仅有150万户,而四川、湖南、江西、广东和江苏的市场主体分别达到 294.4584、184.74、143.88、487.6和474万户;云南的企业实有数为22.69万户,而四川、湖南、江西、广东、江苏的企业实有数已经分别达到 56.46、29.84、26.98、150.和 139万户。云南省个体工商户占市场主体的比例为83.87%,而全国这一指标值为74.22%,四川为80.14%,广东为68.91%,江苏为69.71%,表明云南省的市场主体以个体工商工户为主,企业实有数比例过小,势必制约“四化”同步的发展。

3、“四化”互动疲软。由于缺乏“四化”互动机制,云南省的“四化”互动疲软,同步发展任重道远。例1:由于基础薄弱,信息产业基础差、规模小,信息化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信息产业发展不足,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不力,云南省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功能还没有彰显。2012年,云南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的收入只有84.15亿元,而江苏、辽宁、四川、陕西的这一指标值已分别达到27064.4、3417.51、4027.12和 961.92亿元,分别是云南的321.6倍、40.6倍、47.9倍和11.4倍。例2:“四化”互动需要市场主体完成,但是,由于云南省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四化”互动发展。发达国家的千人拥有企业数在45户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在25户以上。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和同期相关省区的市场主体报告为依据,2011年我国千人拥有企业数为9.353户,云南为4.9户,广东为14.34户、江苏为17.6户,四川为7户。云南的市场主体发育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水平的差距十分明显,缺乏“四化”互动的微观主体优势。而且,云南省仅有的市场主体的“四化”互动能力不足,集中表现为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仅为480.5万元,与全国576.56万元的平均水平有差距,而且与564.2万元的江苏平均水平差距更明显。

总之,云南省“四化”的现实情况是工业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下,从而“四化”互动力量弱小,靠其中的某“一化”促进同步发展不具备现实可能性,至少难以加快“四化”同步发展的问题。

四、云南着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策略选择

关于如何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观点,如崔波认为,“四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刘新齐认为,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能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韩长赋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孙世芳提出,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是机制创新,要逐步构建城乡一体的要素配置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冲破传统二元体制的制度制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实现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要素的科学配置;要逐步构建随居民就业迁徙的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事实上,市场主体的数量与“四化”程度呈明显正相关,云南“四化”水平低与云南市场主体存量少呈正相关。因此,针对云南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难题以及云南加快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把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加快创新驱动作为云南着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

1、培育“四化”同步发展的主体。“四化”同步发展的主体是市场主体,所以,云南要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经济组织等市场经营主体,特别要重视培育具有活力的企业。各级政府要按照“畅通准入、做大总量,优化服务、提高质量,助强扶弱、增强能量”的要求,以“非禁即入、只设路标、不设路障和先行先试、能宽则宽”为原则,积极支持市场主体的发展,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做好。如工商、卫生,技术监督等部门,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创业资本,使更多的自然人及社会组织成为经营性市场主体;银行、劳动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实现银行和企业充分联动,降低融资门槛,有效缓解个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小额贷款发放真正成为培育市场主体的有效工具;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框架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用地的需求,尤其是在园区规划和发展中,要为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发展提供支持;要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调整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的税收征收标准,同时严格执行国家税收减免政策。

2、激活“四化”同步发展主体的活力。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首先是从平等来,因此,第一,应尽地方之所能,解决公平问题。一是尽快推行“先照后证制度”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透明度,从制度上降低开办费用、简化开办手续,二是一定要克服在制定、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时,存在着的“重外轻内”、“重大轻小”、“重公轻民”倾向.这往往是造成不同市场主体事实上的不平等和市场活动中的不公平竞争的原因。三是把培养市场主体、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真正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工作来抓,而不是仅仅限于几个部门或者机构。四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尽快研究、制定和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切实建立非禁即准的工作规范,鼓励、引导市场主体进入一切无禁止规定和限制的、有利于加快推进“四化”发展的领域、行业、地区发展。五是强化与市场主体的协商工作机制,在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吸收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在关于市场主体的政策、规定中尽可能体现市场主体的合理诉求。六是政府主要是要当好“孵化器”、“助产士”、“加油站”、和“助推器”。第二,实施分类帮扶,切实解决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大中型企业,鼓励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商贸、社会事业等领域;鼓励优势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在确实能够避免跌入不相关多元化发展陷阱的前提下跨行业、跨区域进行合作。二是对小型、微型企业,一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不断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帮助它们延年益寿和逐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降低个体工商户的准入门槛,取消对个体工商户经营者身份和从业人数的限制;鼓励“一人多照”,多点、多行业从事经营;支持“整体转让”、“转型升级”,帮助个体工商户做大做强。四是对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积极引导发展。允许以农村土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支持合作社从事第二、三产业经营;鼓励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或自然人投资组建新的经济实体;引导建设“工业文明”和培育“企业家”

3、营造激励市场主体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环境。第一,政府要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创业光荣的环境,才能迸发出市场主体的“四化”同步发展能量。一是要强化产学研结合的各项制度设计,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二是要进一步推动集群发展,切实加强各类园区的工作,使企业在园区健康成长,推进“四化”同步。三是要通过完善各类制度来强化保护和尊重企业家、投资家的权益,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四是要对创业者、创新者给予有效的激励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四化”同步发展意识。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整合云南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已有的技术成果,实现不同技术间的有机融合,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力度,打造一支满足“四化”同步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4、推动“四化”同步发展要素的市场化和资本化。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快“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配置和完善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要素市场化和资本市场。第一,探索农村土地改革的机制设计。达到一方面让农村财富能够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越积越多,另一方面能够为农民创业提供初始资本的目的。第二,盘活一切可以盘活的资源,形成一个对内对外皆开放的经济体系。

猜你喜欢
四化市场主体工业化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