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2014-08-15 00:44牟文谦郑士鹏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牟文谦 郑士鹏

(滨州学院 政法系,山东 滨州 256603)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图景,是人类文化自觉走向生态文化的理论和动力源泉,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建设和发展生态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地位。在当今建设文化强国的热潮中,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并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物质文化承载校园生态文化,以精神文化孕育校园生态文化,以制度文化保障校园生态文化,以文化活动传承校园生态文化,以舆论环境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来提升校园文化的生态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加深校园文化的生态辐射力度和拓展校园文化的生态辐射范围,使大学校园文化担起营造生态文化、创建生态大学、培养生态人格的历史使命。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揭示了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了深刻丰富的生态思想。

1、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②第二,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人类通过掌握自然的实践方式、理论认识方式、实践精神方式和价值方式认识和改造自然,使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更好的利用自然。第三,人与自然共同进化。自然界中生物并不是单独生存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组成一个庞大复杂的生物链和生物群体。生物群体的各个部分在遵循生物链的规律下,相互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存在发展的基础。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辩证统一性,并遵循自然规律把人类需要和自然规律相结合,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存在物,也不是一种纯思辨的形而上的东西,而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物,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自然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属社会的人与属人的社会是一种有机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③人类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产物,人与社会的社会关系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为人类生存在社会关系中,正如马克思曾指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④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⑤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势必要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处理好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持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

3、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是高度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最终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因此,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具有的人的本质。”⑥生态危机最突出的表现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也是人与人关系的对立和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把人从异化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独立自由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此外,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存在不仅是一种个体存在,还是一种类存在,人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从事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影响和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⑦因此,只有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化诉求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是人在与自然对立统一过程中思想认识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文化系统是人类在一定文化的指导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校园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本质体现了人类文化系统的生态化诉求。营造生态文化、创建生态大学、完善生态人格、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艰巨历史使命。

1、生态文化——人类文化自觉的最新取向。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实质是文化的危机,因此,代表着人与自然共生与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应运而生,成为人类文化自觉的最新取向。所谓文化自觉,费孝通曾经指出:“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⑧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化自觉的新取向,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思潮,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生态文化引起了人们在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刻变革,促使人们摒弃以往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片面的世界观和畸形的文化思维方式,从而自觉转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观,以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世界观和以世界是一个生态整体为思维方式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的折射,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人类文化自觉的最新取向,对现代的大学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现代的大学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他们更重要的职能是成为人类新思想、新理论的发源地和引领文化走向的重要阵地。在人类面临化解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构文化自信,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重大任务的今天,顺应和引领文化自觉的取向,建设生态文化成为21世纪大学建设的重要课题。

2、生态大学——未来大学发展的前瞻选择。大学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传统大学和绿色大学模式,目前正处在由绿色大学向生态大学转变的时期。传统大学模式已基本作为历史被人类跨越,绿色大学模式正处在发展的浪潮时期,很多国家都在探索建设绿色大学的模式和规律,并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绿色大学并没用从根本上转变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真正达到和谐统一。生态大学是对绿色大学的延伸和发展,生态大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办学理念。所谓生态大学,是指以生态价值为取向,以生态教育为核心,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维护和增进其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大学与外部之间的协调,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大学。生态大学模式与以往的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大学内部环境生态化。通过坚持大学的原本价值、遵循内在的规律实现大学内部环境各个系统,比如办学规模、专业结构、办学层次、体制制度、办学条件等系统的平衡和生态化。另一方面,大学外部环境的生态化。生态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子系统,通过与学校系统外物质、能量、信息的广泛交流,实现与社会和世界交汇融合,并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真正成为社会的“服务器”。伴随着人类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向,必将引起大学发展的深刻变革。建设高水平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而建设生态大学成为未来大学发展的前瞻选择和主流趋向。建设高水平大学与建设生态大学从本质和目标上是内在统一的,都体现了对未来大学建设的根本性要求。未来的大学必须符合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平衡规律,选择生态大学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生态人格——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人格演变的历史进程看,不同的文明形成不同的人格,人格的演变经历了农耕文明时代以宗法群体为本位的“人身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时代物化的“单向度”人格。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但是文化的危机,同时也是人格的危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培育生态人格。在生态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的背景下,塑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生态人格,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所谓生态人格,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工业文明反思的积极结果,是对“单向度”人格扬弃的合理追求,它是建立在生态理念基础上的,它将人自身的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界均看成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并将人——社会——自然看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人格作为新型的人格,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完全统一的。

三、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生态吸引力和感染力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活动、舆论环境等要素所构成。高校应当坚持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校园文化的各个要素入手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生态吸引力和感染力。

1、以物质文化承载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校园生态文化是与建设生态大学模式相对应的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它以校园生态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基本理念,对师生的生态观念、生态环境态度乃至生态环境经验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校园规划、环境设计、建筑风格等物质文化是校园生态文化的物质基础,承载着校园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建设校园生态文化,要从硬件建设角度出发,坚持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思想,遵循平衡、和谐、韵律等审美原则,科学合理的对大学校园进行规划布局、环境设计和施工建设。第一,校园规划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人与自然和谐,从整体考虑,因地制宜,整合自然资源,充分利用校园自然的地形、地貌,寓校于景,使校园规划向着多样化、整体化、生态化、地域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校园环境设计要符合绿化和美化规律,坚持绿化和美化的和谐统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互交融,设计创造令人赏心悦目的植物、水体、山石、道路、场所等景观。第三,校园建筑要求“整体和谐、功能合理、设施现代、使用方便、材料朴实、高雅大方、通风透光、简洁明快,能充分展现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精神,并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道德的要求。”⑩总之,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校园的物质文化,力求将校园建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的绿色校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实现和谐统一的生态园林、生态环保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生态示范区,从而为师生呈现一个生态良性循环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生态校园环境。

2、以精神文化孕育大学校园的生态文化。大学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精神文化是指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由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凝聚和发展而来的一种带有大学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大学精神文化孕育和创造着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诉求。建设校园生态文化,要十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要以生态精神引领校园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要用生态精神来诠释和宣扬学校的校风、校训、学风,使之融入生态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时代气息的象征。第二,充分挖掘深厚的生态人文精神,再植和重塑校园的生态人文关怀,熏陶和培养广大师生的生态素养和价值观念。第三,培育生态学术精神。在崇尚学术自由、创新、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大度包容的生态学术精神,使学术的社会生态和教育生态紧密结合,引导学术关注生态环境和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浓厚的学术氛围。

3、以制度文化保障大学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除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之外,还应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在尊重、规范、保护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学校的规划和建设进行制度规范,确保校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把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实处。第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高校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环保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如:《校园绿色行为准则》、《校园绿环管理制度》、《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管理制度》、《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和检查制度》、《节水节电制度》、《校园保清保洁工作制度》等,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内容健全、约束有力的制度文化。

4、以文化活动传承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师生在教育学习实践过程中开展的具有大学特色的一种文化展示和交流的活动。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应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开展层次丰富、风格多样的文化活动,把文化活动建设成宣传和传承校园生态文化的主要阵地,为建设校园生态文化搭建广阔的舞台。同时,还要以文化活动为中心在校内外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积极宣传和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让节约水电、绿色消费、绿色生产、低碳出行等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生态文明观的活动浪潮,从而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性的文化活动氛围。第一,要充分利用一些纪念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生态保护活动,如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开展环保知识、法律知识和创建绿色文明校园等的宣传活动。第二,大力组织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举办生态环境保护学术科技节,观看环保电影和展览等,使师生进一步了解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和行为。第三,积极举办以生态、和谐、健康、向上为主题的校园集会、实践训练、文艺活动和寝室文化活动等,把生态理念内在融合与于活动中,外在表现于主体审美情趣、素质行为上。

5、以舆论环境营造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牢牢把握舆论的生态化导向和引导广大师生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方向正确、思想进步的舆论环境。第一,提升舆论环境的生态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园的舆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不断充实和更新舆论宣传的内容,努力满足师生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全面呈现当今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第二,要充分利用舆论新媒介和工具,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和引导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校园的舆论宣传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新媒介和新工具,整合多种宣传资源的新媒体以及数字技术在无线网络、广播电视领域运用中催生的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刊等占领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争取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繁荣舆论环境,引领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正确走向。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38、560页。

③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3、187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3、187 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⑧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 期。

⑨张青兰:《论生态人格的构建》,《光明日报》,2010年8月31日。

⑩郑士鹏、王永明:《低碳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考量》,《黑河学刊》,201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创新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