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林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都始终高度重视党群关系建设。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为党提供了不竭的智慧和力量。今天,回顾毛泽东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和做法,对中国共产党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启发作用。
毛泽东关于密切党群关系思想的理论渊源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其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这一基本观点的意义在于明确地肯定了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1、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就以特别重视的态度接受这一基本观点。毛泽东在其早年与蔡和森的通信中明确提出了“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②党的“一大”纲领明文规定:“我党采取苏维埃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③。1925年10月,在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中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④。
2、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⑤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⑥毛泽东还从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出发,提出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这就使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准备。
1、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和关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专制腐败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到发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理解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就很难读懂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超越世俗、压倒一切的伟大之处。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⑦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借鉴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吸收、发扬了我国劳动人民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当自觉地当人民的勤务员,做人民的“公仆”,决不允许做人民的老爷。不管他从事何种工作,也不管他担任何种领导职务,都必须勤勤恳恳地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造福,为人民服务。革命时期,毛泽东逐步提出并实践这一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时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尊敬的。”⑧同年12月,他在《纪念白求恩》中写道“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同年12月,他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中说:“我们的一切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1945年8月13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毛泽东强调:“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建国后,毛泽东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实践着。在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条件中,毛泽东特别强调:“他们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而不是像赫鲁晓夫那样,在国内为一小撮资产阶级特权阶层的利益服务,在国际为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利益服务。”⑨1966年8月22日,毛泽东又一次强调:“共产党员绝不可脱离群众,绝不可高踞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而应当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深入于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1966年9月21日,毛泽东苦口婆心地指出:“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替人民着想,部队的负责同志要替战士着想,机关学校负责同志要替大厨房着想,替杂务人员着想。”⑩1968年,毛泽东在《整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批示: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2、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认为,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由于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毛泽东创造性地把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同党的领导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结合起来,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从而使党和群众融为一体,实现了群众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有机统一。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⑪“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从许多个别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一般号召),又拿这一般意见到许多个别单位中去考验(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告诉别人也这样做),然后集中新的经验(总结经验),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导群众。同志们在这次整风中应该这样去做,在任何工作中也应该这样去做。比较好的领导,就是从比较善于这样去做而得到的。”⑫毛泽东强调,一切正确的领导在认识方法上都必须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深入群众,变群众意见为领导意见的过程。“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教育群众,变党的政策和决策为群众行动的过程。这就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方法。
3、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途径: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是其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基础。因此,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是人们政治行为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很重视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1942年12月,他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毛泽东对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群众物质利益的思想从多方面进行了阐述。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党的事业的成败取决于群众是否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反复强调,要使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共产党,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把革命推向全国,必须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给他们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革命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他在一次会议的报告中讲城市工作时又指出:如果我们“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⑬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还指出,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就是对党有利的事业。人民利益,就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利益之外,党再无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被写入了党章,成为党的根本宗旨。1947年12月,毛泽东在讲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的实现条件时指出:“要给被领导者以物质福利和政治教育。”⑭“他们信服了,领导权就巩固了,否则会失去领导权的。”⑮也就是说,我们党必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问题,给他们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使他们得到真正的实惠,切身感受到党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进而接受党的政治号召,积极投入到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来;同时,也须教育群众,帮助群众了解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同他们利益的关系,他们当前的现实的利益同长远的根本利益的关系,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国家和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些都有利于群众信服我们党,拥护党的领导。
4、判断党群关系密切与否的根本标准:群众满意不满意。党的言行标准——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1941年1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党“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⑯这是毛泽东对党员干部提出的为人民用好权的要求。1944年,他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1945年7月5日,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陈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求教他有什么办法能避免“政怠患成”、“人亡政息”的历史悲剧,跳出历史周期率时,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回答:“让人民监督政府,使政府不敢松懈”。毛泽东这一精辟的回答,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跳出这一周期率的信心,而这一信心的来源正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这一信心的保证则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时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⑰。可见,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究竟对还是不对,不能依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应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看是否能够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这是判断党群关系密切与否的根本。
今天,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党日益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毛泽东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密切党群关系的做法,对于我党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
1、必须切实加强党风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毛泽东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实践的主体,我们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他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做人民的“公仆”。在当前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面临执政的考验、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少数党员干部为了谋取私人利益,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贪污受贿,成了党员干部中的“蛀虫”,给当今党倡导的和谐社会建设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因此,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该面对中国的实际,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型”党员干部,以有利于构建党群和谐统一的新型“服务型”政府。
2、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党群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清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始终高度重视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曾经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所以,今天深入探讨毛泽东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有效地运用利益激励机制,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必须切实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民为本,与民同心,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把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1942年12月,他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耕牛、农具、种子、肥料、水利、牧草、农贷、移民、开荒、改良农作法、妇女劳动、二流子劳动、安家计划、合作社、变工队、运输队、纺织业、畜牧业、盐业等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1959年7月,他在《发展商业和副食品生产》一文中阐明,我们国家“一定可以做到有菜吃,有油吃,有猪吃,有鱼吃,有菜牛吃,有羊吃,有鸡鸭鹅兔吃,有蛋吃”,为了人民的利益,各级党委要“精心筹划,立即动手办起来”。⑱这些就是要求我们满腔热情地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特别要重视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办实事,求实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8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③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 3、90页。
⑤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1094页。
⑦⑱《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70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⑪⑫⑯⑰《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897、899、809、1031 页。
⑬《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⑭《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2页。
⑮《毛泽东文集》,第 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