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失语现象探析

2014-08-15 00:47刘长龙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师

●刘长龙

(武警学院部队管理系,河北廊坊 065000)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要达到此目的,师生互动是重要环节。为此,应“提倡个体知识入场,即个人从自身的亲身经历中所得到的,带有主观因素,有着个人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的无法言明的知识”[1]9-12进入学习过程。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看,学生的有效学习是以个体知识为认知基础的,其虽没有科学知识那样清晰、富有逻辑,但却是人精神家园的基础和力量发源地。因此,大学课堂在为学生解惑的同时更应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围绕某一问题,催发发散性的积极思考和联想,催生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疑,这需要师生积极互动。然而,目前大学课堂失语现象却大面积存在,有碍于高等教育任务的实现,不能不引起重视和深思。

一、大学课堂失语现状及其危害

(一)大学课堂失语现状

课堂失语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言语或不会言语、不真言语的现象。访问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的课堂教学都存在着学生失语现象,有的还比较严重,基本停留于初高中备考教育状态。大学课堂失语现象的主要表现有:

1.课堂反应消极沉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是积极思维,大胆交流,而是冷眼旁观,期期艾艾,表现出一种集体沉默现象。一些学生性格审慎、保守,如果对答案没有绝对把握,一般不肯开口;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颇多感想,课下高谈阔论,在课堂上却三缄其口;一些学生虽有言语冲动,但受集体缄默氛围影响,害怕成为众矢之的,被众人孤立,表达欲望被抑缩;一些学生会“讲”不会“说”,根据事先准备的材料“讲”时表现尚可,但当即兴发言或对同学的发言发表评论时,则不知所措,思维敏捷性和流畅性欠缺。

2.课堂表述同质化、同声化。一些学生在课堂发言中思想情感失真,言不由衷,说一些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迎合”教师,揣摩教师心理,猜测“正确”答案,不敢或不愿坦露自己的心声;一些学生单科知识扎实,但对于交叉学科的多维思考、综合运用及深入挖掘能力不强,缺乏思维广度深度,难以激发新思想,发言内容缺乏个性观点,人云亦云,单调雷同;一些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害怕观点交锋得罪教师和同学,即便有不同见解且思考较为成熟也不敢表达,更不敢问问题、提意见,遑论当面批评。

(二)大学课堂失语的危害

1.就课堂教学而言,课堂失语影响教学氛围,损遏课堂生命力,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吸收,减损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

2.就学生成长而言,无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致使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缺乏,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良性发育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其自信心和开拓力的提升,而易形成短视目光与短期行为的品格与认知心理,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3.从民族或国家发展看,课堂失语使学生的潜质得不到充分开发和提升,难以形成创造型人格和高水准的创造素质。这必将阻滞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腾飞。在世界为创新所支配的时代,民族的创造力底蕴和自觉的创造行为是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在创新上落后,就要受制于人,就要被动于人、被宰割于人。

二、大学课堂失语原因探析

(一)学生因素探析

1.高考应试的疲惫反应。应试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不顾学生全面发展,实行强化管理、题海战术、高压催迫,透支学生的脑体资源。这就极易使学生产生狭隘、抑郁、脆弱、敏感、自我意识过强等不健康心态或心理障碍。有调查显示,“北京地区5所中学800多名学生中,忧郁者占27.7%,忧郁边缘状态占15.6%”;“上海市教育局、团市委和精神卫生中心采用5种国际公认的权威量表对该市中学生进行各种心理测试,结果发现心理不健康者达30.8%,60%的学生注意力有程度不同的障碍和心理发育不健全”。[2]机体具有自我保护功能。经过高考拼搏的大学生,入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放松神经,课上不愿深入动脑,不愿说,也不想说;有的会过度关注自身形象,担心答错受教师批评,遭同学奚落、嘲笑,不愿当众发言;有的故作深沉以示成熟,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则担心获得不佳道德评价而以成人化的空话、大话搪塞。

2.非创造性教育模式造成学生的空虚感。(1)非创造性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学生勤于记忆,疏于创新,习惯记忆“是什么”,不愿追问“为什么”,满足于课上抄笔记课下复习,而忽视独立思考、合逻辑的怀疑。(2)非创造性教育模式使学生重感性轻理性,综合抽象能力弱化,缺乏耐心,欠失厚重感。(3)非创造性教育模式使学生重眼前轻长远,思维形而上学化、片面化,不懂长远发展,不愿对人生意义进行全面把握,冲不破个人功利的藩篱。(4)非创造性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的表达力或实践能力欠缺。有的学生愿意参与课堂互动,但由于长期非创造性教育造成表达力欠缺而无力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常使课堂互动脱节。

3.生存和竞争压力造成精神疲惫,使学生不愿表达。(1)现代社会加大了个体的生存压力。在全球化、信息化、去传统化的大背景下,以往的角色认知、生活方式与当前境况已不匹配,使人们在感知生活时兴奋、茫然、焦虑并存。在外表安定和谐的校园里,人际间的竞争同样异常激烈,致使学生精神疲惫,而以缄默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2)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实用选择。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已较以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高考竞争到专业的选择,从为学费发愁到为求职焦虑,大学生不得不直面事关自身前途命运的各种现实问题,讲求“实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一是考证族日多。受就业形势所迫,学生在校期间更倾向于考证,以为就业铺路。会计证、司法证、安全证、心理咨询证、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证,“宁可拿了没有用,也不能到了时候没的拿”,以致淡化专业学习,漠视课堂教学。二是考研热。由于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日高,许多学生将考研当做上大学的最终目标,注重学历获得而漠视能力提升。三是日常功利冲击。上学期间的物质利益回报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重心,热衷于做家教、打零工、在公司兼职,消耗了极大的身心精力,以致无力、无心于课堂互动。(3)不信任心态扩散下的思维慵懒。在吉登斯看来,信任是高度现代性社会形成的基础,“信任关系是与现代性相关连的扩展了的时空伸延的基础”[3]78。所谓信任,即“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给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技术性知识)之正确性的信念”[3]30。当前的社会或大学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这种诚实与爱的信心。从全社会看,城乡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现象日渐突显。“×二代”现象反衬下的知识分子现实窘况使学生对知识的期待降低,“读书无用”在意识深层阻抑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失语是这种心态的一种折射。

(二)教师因素探析

1.学校考核机制与经济大潮诱惑下的策略选择。(1)在“民主”背景下,纵容成为部分教师的一种逃避性策略选择,貌视尊重学生,实则师生疏离感日渐增强,彼此隔膜,影响课堂交流。(2)受学生考核教师机制的制约,部分教师不敢(愿)以学科“尖、难、深”问题“为难”学生,只求课堂其乐融融。(3)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部分教师心有旁骛,授课无深度,无诱导设计,平淡无澜,引不起学生兴趣。

2.应试教育机制下的策略选择。(1)受教学考评制度绑架,部分教师习惯于采取独白式的知识灌输,课堂交流设计技巧不高,引不起学生共鸣,抑制了学生的思考与表达。(2)有些教师担心课堂交流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往往象征性地请少数同学回答问题,压抑了多数学生的课堂表达欲望。久而久之,学生便不再有思考和表达的冲动。(3)有的教师不能包容多样性发言,动辄用所谓正确答案纠正学生的多样化思考。面对教师的话语强势,学生只好沉默。(4)有的教师偏重于对学生发言的道德评价,导致学生为迎合教师而隐瞒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学校因素探析

1.在大工业时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技术的统治力使教育目标异化为培养工业生产所需的标准化知识人才,受教育者被投入到教育的工业流程中,并最终成为教育商品。“如果教育只是客观传授知识学问,训练培养专精技术人员,而失去了生命的关怀,意义的寻求以及人生视野的开拓,那么教育能提供的也许只能训练出一些‘没有受到教育的专家’(un-educated expert),他们充其量只是一堆‘快乐的,技术纯良的机器人’(Cheerful,skillful Robert)。”[4]71在这种工具理性导向下,教育的目的由培养人向造就人力转变,学生满足于获取“何以为生”的技能,既缺乏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考、反思质疑与倔强追问,又缺少对生命发展的热烈呼喊。可以说,课堂失语正是生命意义偏颇,萎靡不振,缺少严肃追求的结果。

2.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不尽合理。由于市场机制的引介,一些大学开始重视、追求经济效益,有的大学甚至推出经济挂帅政策,在顶层设计与管理实践中淡化了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的本真价值追求。无疑,大学管理引介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对于提高教师管理绩效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全然的机械量化考评,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使教师不得不围绕未必科学的指挥棒作急功近利的无奈迁就,以致影响课堂教学质量。(1)教师评价标准过于看重主观数据,无法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而教师因利益原因又不得不紧随评价指挥棒亦步亦趋。如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数量考核,使得教师不得不片面追求数量,而缺乏对教学与科研的深入研究,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2)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偏离了大学培养学生科学理念、解析方法、基础理论、思想系统、诗歌文法、审美品位、哲学抽象、心理感觉、思维方式以及自我认同的目标,使学生偏离全面展现发展人的本质的航向。

3.大学行政权力扩大化趋势明显。市场经济要求大学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保证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但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无论在大学与政府之间,还是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冲突无时不在,而往往行政权力居于上风。这导致校内资源分配向行政岗位倾斜明显,使教师无心于教学科研,以致出现某大学若干名教授竞争一处长职位的怪相。

(四)现代传媒因素探析

现代传媒尤其是互联网使学生注意力处于不停的感知选择中,无法对某个信息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判断,因而很难产生连贯有序的思维。(1)互联网为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搭建了平台,但网游、聊天、围观、猎奇等行为,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干扰有效思维,言说能力降低。(2)电视、电影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但长期被动地接受信息,导致学生思维懒化,弱化甚至丧失了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3)手机为学生人际沟通提供了极大方便,但每天接打很多电话,收发很多短信,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正常学习、研究活动的效率。更令人堪忧的是,手机的使用没有时空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也可刷微博、看新闻或网聊,严重影响听课注意力。(4)学生课下时间经营个人空间、农场、论坛,将不少精力耗费其中,使课堂注意力相对稀缺,以致影响在学习上的深入探索。

(五)社会环境因素探析

1.从社会大环境看,当前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快速发展,文化多元、思想融合成为现实。受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开始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尚未健全,产生了彼此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毋庸置疑,这也对大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很多人更加倾向于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反教育、反规矩,片面追求感觉、时髦、自由、舒适。但是,对于毕业的期待又使他们不得不遵从学校课堂纪律。于是,便将本真的一面收起,代之以沉默或失真表达。

2.从政府应对环境的策略选择看,虽千方百计地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但是,强调一致,鼓励技术创新而不鼓励思想差异的思维惯性仍在继续发挥作用,将思想差异当做思想反叛,把探讨与“不一致”同视。这在课堂教学上的突出表现是,将教材当玉律。

三、大学课堂失语对策探讨

(一)改革教师考核机制,探求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创设更为合理的生态环境

一是引入淘汰机制,让无心无力无德无行者脱离教师队伍。二是严格专兼职教师队伍管理。给予专职教师更多的校园资源与更大的生存空间;将有业务、有公司、有其他社会职务的教师编入兼职教师队伍,多安排讲座,少安排或不安排课程教学,既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的特长,又避免其无心系统讲授的尴尬。三是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凸显教师生存权与发展权,并进而拓展自由、公正与团结协作交融的学术环境,使教师安心教学科研,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四是优化考核方式。如,听评课改为校际间交叉进行,避免出现不公现象;科研成果按影响度衡量,重质量而非数量;适当延长教师考核年限,变年度考核为两年甚至三年考核,使重大研究项目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研究;加重对投机者的惩戒力度,处罚懒惰行为;适当降低对专任教师的科研考核标准等。

(二)强化素质教育,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是改变灌输教育方式,开展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真正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是改变应试教育考核机制,探索考试模式改革。如,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切实结合,加大平时考核权重;突出能力素质考核,注重学生多方面表现,而非仅靠分数评判,缓解学生应试的身心疲惫。三是强化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深入接触社会,理性认识社会现状,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客观评估自身能力,适时调整就业观念,努力争取就业机会。四是有条件的学校尽量进行小班教学,使师生可以充分交流探讨。五是在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应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避免千人一面现象,使学生能持续关注课堂教学。六是宽严结合,提高肄业生比例,减少学生投机侥幸心理,提升其课堂注意力。

(三)重视人文学科,培育学生跨学科的广度以及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一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及人文思想的研究碰撞,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摆脱旧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突破线性思维的控制,寻求对事物的多种看法,促进其对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各种设想进行检验和求证、鉴别、选择,作出正确的结论。三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对对象进行客观分析、逻辑推演、综合论证的思维习惯。四是对学生加强现代创新型社会特点的教育,使学生确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欲望。

(四)激浊扬清,培树大学生的信任心与爱国情

一是加大反腐力度,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树学生的信任感与爱国情。二是媒体和宣传部门要积极发掘社会实践微观领域的真善美,从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探索,满足大学生向善向美的价值诉求。三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质量与实践层次。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实践与科学文化实践活动,更要关注其社会政治实践愿望,使其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各个环节之中,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大学生的实践期待最大限度地契合。

[1]罗素.人类的知识[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尚辰艳.应试教育——中国当代教育的误区[J].理论前沿,2003,(18).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林治平.中南大学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