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红河州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红河州委党校 科研管理科,云南 蒙自 661100)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10%以上,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地处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桥头堡”建设的背景下,旅游综合带动效应进一步凸显。特别是修成了北部县市高等级公路、南部县市二级公路后,全州基本形成了与东盟、珠江三角洲两大市场相连的走廊。因此,沿着这两大走廊构建新层次的旅游业,成了红河州经济的有力增长点,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1、区位优势。红河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北邻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848公里,是云南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极点门户,也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处于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中国昆明、越南河内两大城市辐射的交汇点,面对北部湾、连接珠三角、背靠滇中经济圈,与东盟、珠江三角洲两大市场相连、直达太平洋。交通方面,红河州现已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机场的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大通道格局雏形。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昆明——河内——海防经济走廊建设的大背景下,红河州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正在加快形成,区位突出,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2、产业优势。红河州是云南现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位列全省第三大经济体,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重要基地,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一产按照“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原则,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二产按照“三化一优一提高”的思路发展;三产围绕“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四大元素和“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这七张名片发展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产业。
3、资源优势。第一,壮观的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创造的历史杰作,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哀牢山南部地区,梯田级数最高达3000多级。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共同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哈尼梯田产生的多元化效应,体现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态和艺术等价值,正给红河州旅游业和多种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和发展机遇。第二,丰富的旅游景观。山、水、城一体,自然与人文相融,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旅游资源特色。亚热带风光、民族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名胜古迹、传统工艺、古文化遗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原始与现代同在、封闭与开放共存,成为红河州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第三,多彩的民族文化。红河州相对封闭的山区环境,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例如,哈尼长街宴、阿细祭火、阿细跳月、彝族花腰歌舞等民族习俗和民族艺术。此外,还有几乎每个月都举办的民族文化活动。第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州拥有省、州、县三级民族文化保护名录项目近3600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23项、州级133项、县级7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75人,其中国家级7人、省级61人、州级170人、县级1037人。
4、人文优势。红河州历史文化非常厚重,人文优势独领风骚,人文历史底蕴丰厚,孕育出一大批历史名人和历史文物,所有这些构成了红河旅游的最大卖点。民族文化、儒家文化、近代工商文化、饮食文化、休闲康体庄园文化在红河州大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5、生态优势。红河州水系纵横,土地肥沃,植被丰富,物种富集,气候宜人,生物多样性特征极为明显,原始森林覆盖率超过了60%,仅高等植物就有7000多种。大围山、黄连山等国家自然保护区,阿姆山自然保护区、分水岭自然保护区、西隆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景观和生态资源体系。
6、跨境优势。独具异域风情的跨境旅游是红河州旅游的一大亮点和卖点。中越边境与东盟各国有着语言、习俗、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中越边境旅游能推出回归自然的文化生态旅游,其天然物种、民间习俗、自然风光、人文传统、田园风情和绿色生态,被列为边境旅游的六大特色旅游资源。
1、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红河州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观念更新滞后,政府层面的决策及科学管理、开发配套工作不到位;客源结构不尽合理,多以省内游客为主,短途旅游游客居多,海外游客规模偏小,全州旅游市场发育不足、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够。
2、产品不独特,品牌不突出。红河州旅游产品不独特,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文化旅游大项目不多,品牌影响力不够,精品旅游路线和拳头产品缺乏;旅游企业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3、旅游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景区景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等问题突出;高端宾馆酒店建设较少,中低端酒店有待提升完善,旅游接待能力还需提高;景区的综合交通建设以及通达性不够,景区公路等级差、路面窄、弯道多,严重制约景区的发展。
4、体制不顺畅,机制不灵活。旅游业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相互牵制、职权分散等现象依然存在。存在着县市直管、管委会管理、企业经营等多种景区点模式,有些景区点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尚未实现有效分离,影响了景区点整体效益的发挥。
5、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国际旅游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乏熟悉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签证、海关申报、目的地风土人情和具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等的相关人才,缺乏能够进行国际化旅游运营和管理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偏低,流动性大,涉外导游人员较少。旅游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品质,供不应求,无法满足当下红河州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1、政策机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给红河州旅游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有利因素,为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州内旅游政策环境日臻成熟。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加之“昆玉红文化旅游经济产业带”建设的推进,标志着红河州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时代机遇。泛亚铁路、国际公路、国际航空口岸以及珠江流域地区的发展,使红河州成为通向东南亚的国际枢纽。国际大通道是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一系列经济元素的组合。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区域一体化的背景,决定了红河州应该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而且这种态势是必然的。在此背景下,红河州有可能发展成为“五个中心”,即: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从旅游的角度来看,也意味着红河州必然会是一个商务旅游中心,而且是国际商务旅游中心。
3、周边发展的综合机遇。作为云南旅游的后起者,红河州可以更好地借鉴其他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引入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取长补短,趋利避害,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运行,使红河州旅游业的发展少走弯路,多结硕果,实现超常规运作、跨越式发展。同时,以信息化推动红河州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挑战。目前,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国际大通道越南段“通”而不“畅”,越南人口相对较少,经济总量尚小,国民需求层次较低,商贸受到很大限制,加之目前存在的一些摩擦问题,都会影响红河州边境旅游的深入发展。
2、旅游管理机制建设滞后。红河州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是信息灵敏、反映迅速、管理有方、实力强大的国际旅游企业。因此,能否迅速提高旅游企业的素质,改善体制,转变机制,是红河州旅游业发展能否经受得起考验和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关键。
3、周边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昆明、玉溪、红河分属三个不同的行政辖区,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分治,三地在经济发展上表现为多竞争而少合作,且三地都将旅游经济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域上的分割,管理上的各自为政,缺乏宏观整合开发,因此,三地旅游业实质性的开发、整合还需要不断加强。
为构建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形成以“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为主要元素,产业强、产品精、业态新、品牌响、服务优的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笔者认为,红河州应当以增长性战略为主,以建设精品和龙头景点为核心,以现有旅游区景点深度利用和挖掘为重点,以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和产品结构为依托,以树立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品牌为目标,实施多元化、精品化发展战略。
1、强化政府主导的超前决策和总体规划。政府在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构建上的职责,就是协调、环境、设施、形象、市场和秩序这六大抓手。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建设,特别是前期阶段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从全面启动和部署红河旅游强州建设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重大决策,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统一规划,科学实施,保障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2、整合区域旅游公共管理资源。要成立旅游业公共管理部门,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协调好各方关系,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红河州于2013年将州旅游局更名为红河州旅游发展委员会,这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既提高了综合协调管理能力,又将从统筹管理的角度对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战略的实施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3、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昆明、玉溪、红河州三地之间由于长期的行政壁垒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促进“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协同发展,迫切要求三地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在规划编制时的协同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培育企业主体,通过企业主体在区域范围内基于产业链的功能空间布局及联系来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发展。
1、打造旅游精品品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的竞争也就是品牌的竞争,现代旅游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2013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红河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要充分发挥红河哈尼梯田这张响亮的旅游品牌的功能,以此为核心,重点打造以哈尼梯田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建水古城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滇越铁路为代表的近代工商文化、以过桥米线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弥勒为代表的休闲康体庄园文化等五大文化旅游品牌,实施大品牌带动大项目,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
2、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第一,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有市场能力的企业,开发生产有红河州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民族纺织、刺绣、蜡染、编织等服饰制品;对地方土特产品进行包装和深加工;组织边贸旅游产品、工艺品和纪念品等。第二,要继续巩固以哈尼梯田、滇越铁路、建水古城、石屏古城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加快提升以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黄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龙山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蒙自、个旧、开远、河口等为代表的商务旅游;以红河谷、南溪河、南盘江、李仙江等集漂流及水上运动为代表的特种旅游;以个旧锡矿、弥勒卷烟和葡萄酒庄园、红河县棕榈加工、河口橡胶加工、建水紫陶等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以异龙湖、长桥海、大屯海、三角海等为代表的湖泊休闲旅游;以箐口村、多依树村、可邑村、红万村、羊街乡等为代表的民族民俗乡村旅游。
3、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培育昆明——红河——河内国际旅游文化走廊和昆明——建水——元阳——河口、 昆明——泸西——弥勒——蒙自——建水——昆明、昆明——建水——元阳——河口——蒙自——弥勒——泸西——昆明、昆明——建水——元阳——河口——蒙自4条国内旅游经济走廊,发挥“三千四百年”的独特优势并将其作为精品旅游景点进行重点建设。通过这些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的建设,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区景点,并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1、旅游与多元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要进一步挖掘红河历史文化,把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贯穿于旅游要素之中,促进文化与旅游、建筑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成为红河州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引爆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就是将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贯穿于旅游要素中,促进文化与旅游、建筑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其中,建水、弥勒、蒙自即是融合发展的优秀代表,三座城市的发展目标都是把一个城市作为一个景区进行整体提升改造,一定程度上探索出了全省旅游融合发展的红河路径。
2、旅游与高原特色农业建设融合发展。依托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红河州特色的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现代农庄和农家乐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
3、旅游与工业建设融合发展。依托百年滇越铁路、百年锡业和红河烟厂,充分挖掘工业旅游资源,重点推进弥勒红烟印象烟草庄园、云南红酒庄等工业旅游项目建设。将建水紫陶、个旧锡工艺品打造成红河州代表性的旅游商品。
4、旅游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重点推进蒙自尼苏小镇、元阳哈尼小镇、弥勒可邑民俗村等建设,实现城镇即景区,景区促城镇建设。
5、旅游与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融合发展。要充分挖掘跨境经济合作区优势和异域风情,争取开通金平县金水河出入境旅游,对越南公民及第三国旅游者过境红河州72小时免签证的政策,建成旅游要素功能齐全,特色更加突出、沿河景观更加秀丽的中国最美边境旅游城市。
6、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围绕“美丽家园”建设,按照“做特民居、做美乡村、做优集镇、做大城市”的要求,推进屏边大围山,金平中国红河蝴蝶谷、分水岭,绿春黄连山国家级公园开发,建立健全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机制。
1、注重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红河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调控,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实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边疆繁荣、边防巩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只有保护好民族文化,才能利用好民族文化;只有利用好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树立和采取保护民族文化的有形遗产(如传统建筑、古迹、文物、器物等)的意识和手段,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精神遗产(如民族精神、民间传统、文学艺术等),传承和保护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工艺等等。
3、实现旅游目的地协调发展。在构建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即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协调;社会各种活动相互间的协调。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更加严格的生态环保标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问责制,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
随着昆河高速公路的建成,将河口推向了滇越国际交流的前沿和桥头堡的地位,也使红河州有可能实现区域性国际发展。依托红河州与越南接壤的区位优势,不断深化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红河旅游业的对外开放水平。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要素流动、互利互惠”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格局。
1、旅游产品向国际化转型。积极推进红河州旅游产品国际化、国际旅游产品特色化开发。例如,滇越铁路,是具有历史和地缘政治的重要产品;哈尼梯田,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红河谷,这也是基于地缘政治和地理联系的重要产品,可以形成跨区域、跨国界的国际性产品。
2、区域合作向国际化迈进。要不断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与越南一些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昆明市、德宏州、大理州、怒江州、丽江市、迪庆州签订区域旅游合作协议,推进线路共建和客源共享,建立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省内旅游合作体系和机制,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开通跨境游和出境自驾游;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湘、桂、黔、渝、川等毗邻省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红河旅游对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为红河州旅游业的品牌化和国际化打下基础。要充分借助滇沪合作平台,加强与上海旅游业界的交流合作,努力拓展华东地区市场。
3、服务管理向国际标准看齐。要进一步提升红河州旅游服务管理的标准化、国际化水平,结合红河州旅游业的特点,探索建立既与国际标准、国际惯例相接轨,又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国际”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通过开展旅游标准化工作,不断推动红河州旅游服务业向集约型、品牌化、效益型方向发展,提升红河州旅游企业在管理、信誉、品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软实力”,着力为游客提供符合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的优质服务。鼓励和支持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到红河州参与酒店建设和管理,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加快推进全州旅游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