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的“哲学讲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2014-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艾思奇历史唯物主义大众化

张 华

(北京建筑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44)

提到《大众哲学》一般都知道这是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哲学讲话”专栏发表的系列文章,后来编辑成册,初名《哲学讲话》,后名《大众哲学》。但是,很少有研究者提到后来艾思奇在“哲学讲话”专栏上又陆续发表的其他和《哲学讲话》一脉相承的系列文章。它们和《大众哲学》一起成为艾思奇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化大众”相结合的典范。

一、艾思奇的“哲学讲话”

1934年6月,艾思奇进入《申报》流通图书馆读书指导部工作。1934年11月,由于国民党特务暗杀了上海进步报纸的主持人史量才,为纪念他,《申报》创办了“量才业余学校”,艾思奇担任教员并讲授哲学。他在认真备课、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把讲课的讲稿改编成二十四讲,从1934年11月起,在新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的“哲学讲话”专栏陆续公开发表,每期发一讲,连载了一年,到1935年底,以《哲学讲话》为题,汇集成册出版。《哲学讲话》出到第三版后,遭到国民党书报审查机关的查禁,在出第四版时,改名为《大众哲学》。除了《大众哲学》以外,艾思奇在“哲学讲话”专栏上还陆续发表了其他和《哲学讲话》一脉相承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没有停留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大众化,而是把落脚点放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大众化上。

其中,《读书生活》半月刊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哲学讲话”栏目中的文章大多已经编辑为《大众哲学》,但是,第一卷第二期中的《哲学也有不空洞的》这一篇并没有编辑入内。其原因作者后来解释为这是预定的创作目标《历史唯物主义讲话》中的第一篇。在《哲学讲话(大众哲学)》出版后,这个栏目并没有停止,随后,在1935年的第三卷上,艾思奇又发表了4篇文章,包括:《吃了亏的人的哲学》、《人生的三大真理》、《各式各样的生活》,以及《“有冤无处诉”》。1935年下半年,《读书生活》半月刊上的“哲学讲话”栏目停发,转移到《生活知识》上。《生活知识》半月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又一个阵地,在扉页上即印有“通俗化,现实化”的口号。这其中,艾思奇共发表了《观念论的要点》、《什么是机械论的唯物论》、《略说新唯物论》、《思想上的官样文章》等4篇通俗哲学文章。1935年底,艾思奇在由支道绥编辑、通俗文化社发行的《通俗文化》半月刊开辟出“生活的哲学”专栏。作者在第一篇的“后记”中写道:“‘生活的哲学’,以后将继续写下去,它的内容,是和《读书生活》上的‘哲学讲话’连成一气的,希望读者能够参看。”①“生活的哲学”一共有3篇文章:《失业闹乱子》,《全国学生都活动起来了——种种机械唯物论的批评》,《生活难·汉奸·民族道德及其他》。1936年11月,《读书生活》半月刊出至第5卷第2期被国民党查禁,随后更名《读书》半月刊继续出版,由陈子展主编。在《读书》半月刊上,还是以“哲学讲话”为栏目名称,艾思奇发表了《除去着色眼镜》和《旧戏不够反映生活》两篇文章。不久,《读书》半月刊被查禁,原班人马又出版了《生活学校》半月刊,编辑宗旨不变。1937年,在《生活学校》上还是以“哲学讲话”为栏目名称,艾思奇又发表了3篇文章:《老虎打架和人类打仗》,《从二加二等於四说起——一般法则和特殊法则》和《命运的时代》。

以上文章一共有17篇。其中有一些是作者原来打算写成《历史唯物主义讲话》的,但因形势变化而未能完成。1939年6月出版《实践与理论》的时候,才以《哲学讲话》的题名将其中的10篇合编在一起,并且增补了一篇未曾在期刊上发表过的《河为什么向前流》,一共是11篇。这11篇的篇目和顺序如下:《哲学也有不空洞的》,《吃了亏的人的哲学》,《人生的三大真理》,《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冤无处诉》,《除去着色眼镜》,《旧戏不够反映生活》,《老虎打架和人类打仗》,《从二加二等于四说起——一般法则和特殊法则》,《命运的时代》,《河为什么向前流》。因为这一组文章只是整个创作计划的一部分,所以并没有划分出章节。

《通俗文化》上的3篇“哲学讲话”没有被编订进《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失业闹乱子》这一篇也是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讲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其他两篇《全国学生都活动起来了——种种机械唯物论的批评》和《生活难?汉奸?民族道德及其他——二元论和观念论的思想》,看起来倾向于阐述辩证唯物主义,但如果拿这两篇“哲学讲话”和原有的哲学讲话相比较,其特点还是在于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总的来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艾思奇在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大众化宣传这一步之后,开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众化宣传。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必然要将它用于看待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在革命斗争年代,空谈辩证唯物主义是没有用处的。艾思奇的哲学大众化工作从辩证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时代的必然,也是一个理论的必然。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最权威的论述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阐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②

在这其中,核心名词有五个——人、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意识、上层建筑,这五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艾思奇的这些“哲学讲话”虽然只是未完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讲话》,但是已经包含所有这些内容。

第一篇是《哲学也有不空洞的》,说明哲学必须联系实际生活,哲学“就是教我们怎样去认识事物,”③而且,哲学“不能完全离开利害观念的影响。”④连载在《读书生活》上的第一篇“哲学讲话”名为《哲学并不神秘》,这成为了《哲学讲话》(《大众哲学》)的开篇;连载在《读书生活》上的第二篇“哲学讲话”名为《哲学也有不空洞的》,这成为《历史唯物主义讲话》的开篇。前者破除哲学的神秘性,使之回归真实;后者破除哲学的空洞性,使之回归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艾思奇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实际上我自己在未写之先,已经就把书的内容计划过、布置过,并且是尽可能地依着新哲学的最近成果来布置的。”⑤而且,现在看来,他不仅计划了《大众哲学》,还计划了《历史唯物主义讲话》,认识到这两者的合璧,才能看到艾思奇哲学大众化工作的完整版图。文章的结尾提出“我们要谨记,除读书之外,要振作生活、观察生活。”⑥这是其他文章的主线,所有的后续文章,都是在对生活的观察中传达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另外,从写作的时间来看,其他各篇都比较集中,而和这一篇则相距较远。

艾思奇的新哲学宣传中,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吃了亏的人的哲学》是紧承上一篇所说的哲学“不能完全离开利害观念的影响”⑦,谈的是剥削与被剥削,是阶级的对立,是哲学的党性,是社会的变革。但是,全文并没有出现上面这些哪怕是最简单的术语,尽量采用大白话来说明,比如:“这世界原来已经分成了两种人。吃亏的人和使人吃亏的人。”⑧“吃亏”是劳苦大众最朴素的生活感受,艾思奇从这个生活经验入手,解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和哲学的党性论,确实是切中肯綮。

艾思奇笔下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在第三篇《人生的三大真理》中,艾思奇总结了人生的三个真理:“(人)离不开社会,人的存在,就是社会的存在”;“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社会决定人的意识,这是说人的意识和社会是同一的、统一的;人的意识又使人去改变社会,这是说的人的意识和社会是对立的、矛盾的”。⑨这一篇讨论的其实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反作用这一新哲学的真理。这一篇在写作方式上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就是采用第二人称“你”贯穿全文,就好像艾思奇在面对一群工人、农民、学徒在娓娓而谈。

《各式各样的生活》这一篇,谈的其实是各式各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各式各样的上层建筑;各式各样的生活,反映了各式各样的生产关系。在上海,工人被人看不起;在苏联,工人受到敬重。

《有冤无处诉》首先讲诉了一个自己亲身见证的事情,房东克扣仆人工资,仆人有冤无处诉,只得作罢。这样的故事在社会里太多了,无疑会引发读者的感悟。文章指出冤从腐败的生产关系中来,讲明了“社会的经济基础改变之后,上层建筑也要改变”⑩的道理,特别指出了“真正的革命就是要改造社会的经济基础,”[11]最后提出希望——“有冤屈想申诉的人,听了这一切,就能够想到自己要走的路子。”[12]

《除去着色眼镜》这一篇讲的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13],要客观的看待社会现象。《旧戏不够反映生活》讲的是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只有掌握唯物辩证法才能应对社会生活。《老虎打架和人类打仗》指出“懂得社会科学的人,都知道对于侵略的行为,要从经济上来说明。”[14]这一篇发表于1937年5月,正是日本侵华战争大爆发的前夜,既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社会现象,也是运用热点问题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二加二等于四说起》说的其实是“唯物史观的历史法则,”[15]“人类的社会就是一个经济的结构,人类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就是这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发展的表现。”[16]《命运的时代》倡导“把新哲学应用到社会上”[17],要“找出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因,”[18]就要“从人类物质生活里去找寻真正原因。”[19]文章重点分析了“靠命运观念维持秩序的时代”,也就是封建时代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基础。《河为什么向前流》先是花了一些篇幅,阐述河流的流动与溃决的道理,随后讲述社会的矛盾使得人类社会发展的道理,特别是简要的分析了封建地租的原理,指出封建社会崩溃的必然。

《失业闹乱子》没有收录于《实践与理论》中的《哲学讲话》,但是和其中的《有冤无处诉》有相当的关联。从发表的时间上来看,《失业闹乱子》发表在前,《有冤无处诉》发表在后。从内容上来看,《有冤无处诉》用到了一些《失业闹乱子》中的阐述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而《失业闹乱子》则是和当时的社会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从内容的全面性来看,以上这十二篇文章,已经覆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从内容的现实性来看,这些文章也涉及了当时劳苦大众所面对的活生生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重点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另外两篇哲学讲话,《全国学生都活动起来了——种种机械唯物论的批评》和《生活难?汉奸?民族道德及其他——二元论和观念论的思想》,相比此前结集的《大众哲学》而言,历史唯物主义的味道也很浓烈。比如《全国学生都活动起来了》这一篇,并不是纯粹在理论上说明批评几种机械唯物论或假唯物论,而是从实际的斗争中批评四种错误的抗战观,说明形成这几种错误观点的实质,其实是错误的哲学观。《生活难?汉奸?民族道德及其他》也是如此,把新哲学的原理用于分析社会现象,指出“汉奸的产生,是有这样的经济背景,这样的社会基础的,”[20]进一步指出所谓“节操运动”、“民族自觉运动”[21]都不过是观念论的思想在社会历史事件上的反映罢了。

发表在《生活知识》的《观念论的要点》,《什么是机械论的唯物论》,《略说新唯物论》,《思想上的官样文章》这四篇可以算作另外一组,主要概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二、艾思奇的“哲学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化大众”相结合的典范

从艾思奇的“哲学讲话”中可以发现,艾思奇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化大众”二者视为一组矛盾,这两者在他的大众化工作中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被看做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大众化”的目的就是“化大众”。

1、艾思奇在“哲学讲话”中运用大众生活的譬喻以“化大众”。艾思奇的大众化的精髓,不在于大众化的言语,而在于大众生活的譬喻。换句话说,就是体现了新哲学的实践性和阶级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做到“化大众”。“现在是经济恐慌的时代,我们所最苦恼的是失业和生活难的问题。”[22]“再说一说社会上的事情,这两年来,世界各国间的空气非常不安,一场大战看起来是不能免了,于是就有人来做‘祈祷和平’的大会。”[23]“例如说对于日本人的认识,我们在上海看见他们的警察,看见他们的军队,这些都是感性的认识,在这里我们得到他们的耀武扬威的印象。”[24]“没有遭遇过或亲见过任何灾难的中国人,似乎很少了吧。例如我,虽然生长地不在江河沿岸,水灾旱灾的苦难侥幸竟没有亲身尝到过,然而对于兵灾却也有一次的经验:忽然地方上传说有什么人要攻来了,于是大家就开始预备好一切逃难去。逃到那里呢?谁也没有把握。”[25]经济恐慌、世界大战、日本侵略、军阀混战,这是当时的工农大众面对的社会现实。“哲学讲话”行文中处处没有离开“大众”——“工农劳苦大众”的实际生活,包含了许多对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答。艾思奇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所以,他的“化大众”能够很好的站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位置上,引导劳苦大众前进,提高劳苦大众的思想水平和文化水平。

2、艾思奇在“哲学讲话”中注重引导读者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平以“化大众”。尽管艾思奇用大白话来宣传新哲学的道理,但是,他并没有忘记教育引导读者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平。艾思奇从来没有让自己的大众化宣传止步于通俗宣传,他放下了身段,但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在适当的时候,也会使用一些关键的术语,比如下面这一段:“我们的讲话,不单只是关于生活的哲学,同时还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理论。”“生活虽然不是鞋子,但我们认识生活的情形,和认识坏鞋子的情形,有些地方是相同的。你不能单单听我空谈一趟就算,还有试、还有做,是必要的条件。用哲学上的话来说,就是你还要‘实践’。”[26]“实践”这个术语出现在这里,已经是在充分解说前文靴匠修鞋子的形象说明之后了,读者完全可以体会到这个术语的含义,所以,这个术语的使用不会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只会提高读者的哲学修养。再比如《除去着色眼镜》这一篇讲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但是,“意识形态”这个术语也只是出现在文章的最后。先做解说,再拿出术语,这样的处理就是把“大众化”和“化大众”结合起来的好办法。

3、艾思奇在“哲学讲话”中注重引导读者提高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化大众”。艾思奇深知,只有使大众真正在使用哲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哲学的现实力量,才能激发起他们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情。因此,他的“哲学讲话”非常重视对大众学习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引导,不只是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使自己真正属于大众。《大众哲学》中随处可见结合实际问题,为“大众”服务,教会大众的例子。“能够真正明了火车的人,只有开车的工人,制造火车的技师,在学校专做物理试验的学生,他们对于火车的知识,却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因此他们的知识就不是空洞的说明,而是能够直接应用到火车本身上去的真理。”[27]“这两年来的水灾旱灾,农人们求神拜佛,不知道多么虔诚,如果有神,为什么不灵验呢?中国的农人有了这种实践的经验,大多数都明白神和宗教只是骗人的勾当了”[28]“他们常说:“所谓可能性,只不过是指我们头脑里想得通的事罢了,不必一定要可以实现的。如做店员学徒的人,认为自己也可以变成慕沙里尼,因为慕沙里尼是人,自己也是人,这不是很想得通的吗?”[29]“再说到革命运动的问题吧,革命的成功,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中必须具备成功的条件,必须要有广大的民众不满于现状而要求革命,同时旧制度的维持者也缺乏维持的力量了,这些都是必要的客观条件。”[30]等等。可见,艾思奇完全站在大众的立场上,通过引导大众提高学习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把“大众化”和“化大众”有机结合起来。此外,艾思奇的“哲学讲话”尤为注重研究受众心理,注重传播技巧。

注释:

①艾思奇:《失业闹乱子》,《通俗文化》,1935 年第2 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2-33 页。

③③④⑥⑦艾思奇:《哲学也有不空洞的》,《读书生活》,1935 年第1 期。

⑤艾思奇:《大众哲学》,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 年版,第1 页。

⑧[26]艾思奇:《吃了亏的人的哲学》,《读书生活》,1935 年第3 期。

⑨艾思奇:《人生的三大真理》,《读书生活》,1935 年第3 期。

⑩[11][12]艾思奇:《“有冤无处诉”》,《读书生活》,1935 年第3 期。

[13]艾思奇:《除去着色眼镜》,《读书》,1937 年第1 期。

[14]艾思奇:《老虎打架和人类打仗》,《生活学校》,1937 年第1 期。

[15][16]艾思奇:《从二加二等於四说起》,《生活学校》,1937年第1 期。

[17][18][19]艾思奇:《命运的时代》,《生活学校》,1937 年第1 期。

[20][21]艾思奇:《生活难?汉奸?民族道德及其他》,《通俗文化》,1936 年第3 期。

[22][23][24][25][26][27][28][29][30]艾思奇:《艾思奇全书》,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446、469、494、573、499、567、586、588、158 页。

猜你喜欢
艾思奇历史唯物主义大众化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火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理论战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风范及其当代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盯住一个点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