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2014-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昭通市小康社会全市

王 婧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教研处,云南 昭通 657000)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云南省昭通市委、政府结合市情,提出了“富民强市、跨越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本文以十八大精神和云南省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文件为指导,探讨昭通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利因素、面临的困境及建设路径。

一、昭通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利因素

昭通市是典型的农业市,全市人口592万(其中有苗、彝、回等23个少数民族54.2万人),农业人口520万,贫困人口169.17万,农业产值占到全市财政的半壁江山。当前,昭通市正处于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四化”进程中,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31个资源成长型城市之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总体上看,昭通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政策环境逐步趋好的形势没有变,后发优势更加利好的格局没有变。国际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加速转移,有利于昭通市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并释放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所蕴藏的巨大潜力。

1、良好的政策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在国家实施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党中央、国务院把包括昭通市在内的乌蒙山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扶持,为昭通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迎来了重大机遇。“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昭通市是云南工业发展的重点,新型载能工业、重化工项目等都将重点布局在昭通市。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等的深入推进,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将陆续上马,将为推动昭通市跨越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将有力地支撑昭通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2、资源优势。昭通市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素有资源“金三角”的美誉。具有云南北大门的区位优势、金沙江下游正在开发的三大巨型水电站水能资源优势,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等。第一,区位优势。昭通市素背靠云南,通川达黔,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和云南通往内地的双向大走廊,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第二,水能资源优势。水能是昭通市最突出的优势资源,全市水能蕴藏量2080.4万千瓦,占全国的3.08%,占全省的20.07%,居全省第一。可开发1484.1万千瓦,年可发电量789.6亿千瓦时,占全国可发电量的3.92%,占全省的24.86%,为云南之冠。境内有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水电站,总装机超过34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水电站,其他可开发的中小水电和火电装机也近千万千瓦,是我国“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第三,矿产资源优势。昭通市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已知矿产资源33种,现已探明储量22种。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储量165.82亿吨,探明储量102.27亿吨,昭通盆地褐煤储量达81.98亿吨,为我国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铅锌矿已探明储量166.92万吨,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有色金属为云南三大基地之一,硫磺产量占全国1/7,另外还有丰富的磷矿等矿种。第四,生物资源优势。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苹果、天麻、杜仲、魔芋等特色产品驰名省内外,是全国山嵛菜、马铃薯、白魔芋种植最适宜生长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全国品质最优的野生天麻核心区域。天然植被有9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和44个群素,人工植被有5个植被型、28个群素。木本高等植物种类有151科、457属、1025种。珍稀植物有珙桐(鸽子树)、桫椤等。以即竹和方竹为代表的竹类有13属60余种。经济林木有12类30余种100多个品种,产量较大的有乌桕、生漆、花椒、白蜡、五倍子等。有中药资源93科291种,其中名贵药材有天麻、杜仲、厚朴、半夏等18种。鱼类有6目10科110种,其中以镇雄芒部五彩鱼最为有名。在珍稀保护动物中,列为一类的有虎、金钱豹、黑颈鹤、丹顶鹤、白冠长尾雉、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等8种,列入二类的有猕猴、黑熊、小熊猫等36种。另外,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也有一定的优势。

3、后发优势。由于诸多原因,昭通市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滞后,在发展中落后一步,现赶上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型时期,相比国内、省内走在前列的地区,昭通市属于后进地区,享有后发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很多,在趋利避害、跨越突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以较低的成本、较优的方法来实现发展。

4、较好的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昭通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013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34.7亿元,比2012年增长13.4%,增速居全省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8.65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18.94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7.1亿元,增长6.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4元,比2012年增长14.2%,增速居全省第1位;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604元,比2012年增长18.1%,增速居全省第2位。城镇建设发展明显提速。全市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11.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2.64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34.5%;扎实推进产业建设,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启动实施“产业建设年”3年行动计划,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进展顺利,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比2012年增长52.8%。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5%;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粮食产量达到213.75万吨,实现了自2006年以来的“八连增”,全市涉农企业实现产值52亿元,比2012年增长23.5%。工业发展推进有力,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1.9亿元,增长24%,增幅比全省水平高出11.7个百分点。金融、物流、商贸等服务业稳步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累计接待游客13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2亿元,分别增长35.7%和41.96%。

二、昭通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

1、小康指标实现程度不均衡,核心指标差距较大。经济发展中有4个指标追上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难度较大,分别为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昭通市在2011年、2012年新旧两类指标中,实现程度最高的是民主法制,分值为2010年75.56%、2011年74.14%、2012年77.23%,最低的是经济发展,分值为2010年39.17%、2011年41.16%、2012年43.91%。特别是权重比较大的人均GDP实现难度最大。2013年全市GDP634.7亿元,以全市592万人口计算,人均GDP只有10721元,离目标值35460元相差24739元,到2020年完成目标值,年均增长量要达到3534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724元(全国26955元全省23236元),离目标值34083元相差15359元,到2020年完成目标值,年均增长量要达到21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04元(全国8896元全省6141元),离目标值16070元相差11466元,到2020年完成目标值,年均增长量要达到1911元。

2、贫困问题突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昭通市是云南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自然灾害最频繁、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片区,贫困发生率高,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故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难度大。按照新的贫困标准测算,2013年昭通市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169.17万人,排名全省第一位,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1%。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革命老区、高寒边远的深山区石山区、河谷干旱缺水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脆弱,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困难更大,成本更高,扶贫开发的难度非常大。到2020年实现整体脱贫,年均要减少贫困人口24.17万人,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大了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因长期投入不足,财政“造血”功能较差,债务偿还压力巨大,以致公共事业投入还不够有力,交通、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和居住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一,贫困乡村农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农村道路建设滞后,通组硬化路和油路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晴通雨阻现象较普遍,群众出行和运输成本高。如威信县有54%的村还停留在老土路状态,未通公路的自然村比重达38.4%。第二,工程性缺水严重,供水总量缺口大。全市还有96.6万人饮水不安全,占全省的13.2%。如永善县伍寨乡94个村民小组中,7个村民小组215户846人饮水困难。第三,全市现有耕地的94%为坡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仅为38.5%,比全省低2.3个百分点。第四,全市农村还有31.3万户没有实施农电户表改造。如镇雄县改造率只有46.5%,以古镇改造率仅有20%,且是低水平的改造。第五,全市现有的各级各类学校2282所中,有小学1901所、小学教学点662个,村均有小学1.6所、校点不足0.6个。一些边远山区由于校点的撤并,一些边远山区小学生要爬山涉水到数公里以外的小学上学,导致适龄儿童到了入学年龄还未上学。

4、产业发展缓慢。当前,昭通市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第一,农业现代化水平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第二,工业基础薄弱,总量依然较小。多年来昭通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241.99亿元,在全省16州市中排名第6位,但仅占全省工业增加值(3767.58亿元)的6.42%,分别比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少了858.07亿元、494.42亿元、392.21亿元、209.04亿元和18.27亿元。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91亿元,在全省排名第6位,但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70.66亿元)的5.24%,分别比昆明、玉溪、曲靖、红河、大理少了724.6亿元、397.06亿元、343.88亿元、216.94亿元和22.35亿元。如果用人均水平来衡量,差距就更为明显。第三,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低,提升难度大,服务业拓展市场难,发展水平不高,就业渠道狭窄,城镇的吸纳能力不强。

5、农民增收压力大。昭通市农村经济缺少产业支撑和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附加值低,且以粮猪型结构为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农业产业小、散、弱、差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水平低。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04元,与全面小康标准16070元相差11466元。要达到全面小康标准,每年需平均增收1911元,压力和难度较大。

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难缩小。2013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07:1(全国3.03:1,全省3.78:1),以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目标值计算,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2:1,比值相差1.95。

7、人民生活质量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从生活质量来看,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两个指标,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从社会保障体系来看,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够健全,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社会保障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较薄弱,在市、县(区)、乡、村和农民共同构建的保障体系中难以发挥作用。

8、人力资源丰富,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较大。第一,昭通市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的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压力较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相比,10年人口增幅和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比全省的7.2%和0.7%高了近1倍,比全国的5.84%和0.57%则高出1倍多。第二,劳动力素质低。昭通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素质尤其是劳动力素质低、人才缺乏。虽然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的存量(全市592万人中,劳动力资源数332万人(15-59岁),其中,农村劳动力29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80万人,是云南省著名的贫困大市和人口大市),但真正的人力资本存量却非常的少。

三、昭通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

1、坚持把握提升关键性指标不动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指标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根本标志,是决定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指标。经济实力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所以,昭通市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只有义无反顾、毫不动摇地增强经济实力、做大经济蛋糕。为此,昭通市必须确保到202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3番,达到3050亿元,才能保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5万元,基本接近全国5.8万元、全省5.9万元的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必须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3倍,达到4.9万元,才能达到或超过全国的4万元、全省的4.8万元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必须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3倍,达到1.1万元,接近全国1.2万元、全省1.18万元的平均水平。从2014年起今后的6年,必须确保全市生产总值年均现价增速达到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现价增速达到14.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现价增速达到13.9%,才能赶上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奋起直追、跨越发展、后来居上,否则,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坚持巩固成果,稳中求进,超常发展。第一,巩固成果。全面小康23项监测指标中,昭通市已有5项(城镇失业率、基尼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实现程度达到100%。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继续巩固、完善和提高。第二,稳中求进。有望如期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的11个指标(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平均预期寿命、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环境质量指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领域。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三,超常发展。在23项监测指标中,昭通市有7项指标(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实现程度低、持续提高难。这是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最薄弱的环节。为此,昭通市要充分利用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有利时机,科学规划,周密安排,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超常规思路、超常规举措,力争实现突破,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推动昭通市跨越发展。

3、坚持富民目标和市场逻辑相统一。第一,富民目标。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际上凸显了昭通市现代化一个基本的目的,那就是要富民。这是对过去在传统体制下那样一种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调整,一个重新定位。因此,昭通市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广大人民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从现实看,要尽快消除贫困人口,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为此,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提升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能力,使贫困群众尽快摆脱贫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跟上全国全省全市小康建设的步伐。第二,市场逻辑。坚持富民目标,并不是意味着简单的由政府以包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坚持市场的逻辑,就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民众的自主经济活动提供更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条件。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看,在全国全省全市的改革以及现代化推进的进程中,凡是比较好的贯彻了富民目标的那些改革和发展措施,都会推进得比较顺利,同时能够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拥护和认同。凡是脱离了富民目标的,仅从政府的财政目的着眼,或者是为了更多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或者仅仅是为了甩掉政府的财政包袱而推进的一些改革措施,包括一些政策,推进很难,也不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可,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所以,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地坚持富民的目标,一以贯之地坚持市场的逻辑。

4、坚持抓好其他方面的工作。第一,抓扶贫,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第二,抓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第三,抓基地、创特色,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第四,抓项目、建园区,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第五,抓重点、促转型,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第六,抓落实,以产城融合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第七,抓发展社会事业,筑牢民生网络,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八,抓人口计生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做大做强人力资本。

猜你喜欢
昭通市小康社会全市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亲人
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