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价值目标和价值路径

2014-08-15 00:44溥德书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谋利益公平正义公平

溥德书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素。“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起着决定和支配作用,是社会主义体系的核心理念。

一、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人民利益

1、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宗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中,曾对无产阶级运动作过这样的描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并争得民主之后,应当“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①,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不仅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而且也为以后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确立自己的明确宗旨和主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②。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时指出:“人们对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因为公社并不代表一种特殊利益;它代表着‘劳动’的解放”③。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为什么人”的这一科学定位,把新生革命阶级的先进性同广泛的人民性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起来了。于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创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和核心。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价值观。列宁探索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展了这一思想。列宁指出:“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④为此,党必须充分关注人民的需求、愿望和利益;必须充分信赖、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利益理论,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提炼为“为人民服务”,提出和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可以概括为“革命为民”。

2、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优越性: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利益,促进一切人包括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主要的功能或作用,也是社会主义之所以值得向往和追求的根本原因和价值所在,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⑤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价值原则。后来,马克思把这段话简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就是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与“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的根本区别。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⑥这里,邓小平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而是从是不是社会主义的高度来阐述问题的。他的名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3、社会主义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福祉。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核心观念是人民主体原则,价值取向是人民幸福。鉴于过去的经验教训,邓小平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也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等。这可以概括为“改革为民”。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可以概括为“发展为民”。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2012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可以概括为“奋斗为民”。

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公平正义,共同富裕

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主导价值特征。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以来,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进步成果,主要是尽其可能地兑现着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其所实践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以“自由”为核心,突出强调并实施了“自由即正义”原则,代表着一种“自由型”的正义观。因此,资本主义也常被看作是“自由主义”的同义语。在实践中,这种核心价值追求固然曾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发展的活力,但过度的自由竞争必然带来弱肉强食、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社会对立等不公平现象,成为资本主义的致命顽症。而以“平等、公平”为核心的正义观,从来就是自空想社会主义以来的社会主义体系的核心理念。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继承了人类的这一崇高理想,并使它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不平等)的秘密,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和现实任务,就是在尊重和保障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平等、公平为特征的社会正义。马克思主义起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批判,马克思描绘的人类理想社会就是消灭阶级、没有剥削,实现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就是一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不平等的宣言书。因此,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主导价值,马克思主义从一诞生就是倡导公平正义的学说,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命脉。

2、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里突出的价值就是公平。当自由和平等相权衡的时候,平等更能说明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取向。资本主义认为个人自由重于社会平等,而社会主义从体制、思想、理念,到这些年的社会安定、冲突、对抗,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涉及到公平与否。所以,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平等。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涵来看,从制度、体制到机制全面实现真正的平等、公平正义,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在总结改革开放全部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作为“共同信念”的这“八个坚持”可以看到,它是从主体定位、核心价值、途径和策略三个层面,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正是经典的“核心价值”概念。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即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努力营造促进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使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即是说,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不仅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振兴事业的当代核心价值,也是面向未来的世界性价值取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路径:科学发展、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比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公平正义价值导向的缺失有关。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危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基础。”⑦为此,要通过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使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宗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的追求中体现出新型的公平正义,并使之得到制度、体制和实践的保障。

1、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他说,改善民生是我国的最大政治、最根本任务。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合理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2、制度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要靠制度来保障。就此,习近平所指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⑧“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⑨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要合理解决权力配置问题,完善有利于公平正义的法治基础,防止因权力滥用造成的社会不公;要通过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消除垄断现象,破除各种特殊利益集团,给每个人都创造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实现梦想的平等机会;要通过改革由于户籍制度不合理而造成的社会分层的不公正;要坚决捍卫和维护司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牢牢守住这条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重视发展社会事业。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相关。如果随着经济的快速推进,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社会成员,势必造成社会各群体之间的隔阂与抵触。当这种隔阂和抵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的不稳定就很难避免。所以,我们要倍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通过社会事业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制度,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83—293 页。

②杨奎、韩华:《试论毛泽东协调群众利益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价值》,《社会主义研究》,2013 年第6 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57—198 页。

④《列宁全集》,第42 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176 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30-731 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12 页。

⑦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为了更好实现公平正义》,《求是》,2014 年第11 期。

⑧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 年1 月1 日。

⑨田学斌:《促进社会公正增进人民福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光明日报》,2014 年6 月25 日。

猜你喜欢
谋利益公平正义公平
公平对抗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为他人谋利益”四种情形的认定问题
“为他人谋利益”四种情形的认定问题
此“谋利益”非彼“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