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芳
(河北省枣强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053100)
近30年以来,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在告诉发展过程中,畜禽疾病频发,不仅对畜牧业危害严重,也直接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教学过程,要不断革新,适应新情况、新特点,培养出适应基层畜牧业发展的人才。
1.1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
1.1.1不能适应地域的需要,没有突出地方特色。虽然采用的是河北省的统一教材,但是教材内容并没有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而是涵盖了各地的传染病,面广但不细致。教材的编写大多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没有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较多,具体的病例特点没有详细阐述。教材编辑时,不仅要有必备的基础知识,还要考虑满足就地取材、服务当地的现实需要。
1.1.2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疾病不断变异与演化。新的疫病不断涌现,旧的疫病不断变异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今年春爆发的H7N9禽流感病毒和之前的SARS病毒,就属于新爆发的传染病。另外,畜禽疾病的流行特点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单一传染病的感染比较多,而现在大多是混合感染,且经常是几种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这就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此情形下,畜禽疾病防治的教学的内容也要不断更新,几十年不变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了。
1.2畜禽疾病防治的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
畜禽疾病防治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大多是以升学为主,教学压力大,没有时间实践;学校资金投入也很有限,实验室简陋,实习基地少。每年到了实习的时间,学生很难找到实习的地点,学校也很难给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材料。
1.3教师缺乏丰富的经验,教学方法单一
中职学校的教学以年轻的教师为主,而这些年轻的教师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上岗进行教学了,大多都是“学院派”,缺乏临床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而一些老教师则对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接触较少,掌握不足。在教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教师按照书本上的内容来讲,这很难满足当今畜禽疫病突发的需求。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始终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疫情、疫病形势,以及社会的需求,迫切需要我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真正的培养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改变原有的单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学生主动、教师引导的新型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2.1理论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
为了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完善自己的讲授内容,并在授课中传递新的信息和理念。为此,老师应该多学习、多培训、参与养殖场疾病的诊疗,了解畜禽疾病的新信息和新情况,包括热点、难点问题,重大疫情动向、科学前沿问题、疫病诊断和防制新技术等,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
2.2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教学方法大多是灌输式教学,即教师依照教材来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听的时候有印象,好像掌握了,考试的时候也能够应答的上来,但是过一段时间所学的就渐渐淡忘了,再也记忆不起来了。主要是单纯书本的知识难免枯燥,加上专业性又强,学起来更加费劲。畜禽疾病防治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因此教学也要多样化,要以学生掌握技能为核心。课堂上利用幻灯片投影、播放录像等多媒体方式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印象就非常必要。老师应该经常带领学生到养殖场现场学习,就地讲解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引入现实的临床病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剖析讲解,加大案例式教学力度。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老师本身也要保持与地方兽医站和养殖企业之间的联系,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积累案例教学的素材。
2.3增加投入,改革教学设施
良好的教学设施,可以大大提升教学质量。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落后,所用的实验材料长期没有更换,这很难满足新形势下教学的需求。学校要增加资金投入,更新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实习场地建设,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
2.4加强培训,优化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学校开展某项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软件的建设,要持续不断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让教师多参加专业知识培训,有针对性的给青年教师提供继续深造和学习的机会,鼓励老教师对新教师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辅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教师也要尽量深入生产第一线,到基层中体验实际情况,了解实际需求。积极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自己的经历。
《畜禽疾病防治》是一门专业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启发和引导为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实际技能为主,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