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淇涛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百事以德为先”,许多高校明确要求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大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搞好这项工作,对高校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跟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并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1]普通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由于受录取方式、学习经历、个性特点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更为鲜明的特点,这无疑给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一些难度。
美术专业的学生在高校文化可录取时,相对分数较低,在学习过程中,势必会重视专业课而轻视文化课,再加上最近几年高考扩招,一部分学生为考取大学而突击学习绘画,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专业技能学习上。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学生因为长时间从事绘画学习及训练,专业技能较突出,在对书法、绘画、服装设计等活动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相对狭窄,不及格现象屡见不鲜。
美术专业的学生因需要到各地去写生、考试,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早、更多的走出校门,接触到社会上,比同龄人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但是,高昂的绘画费用及学费,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因此,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利用专长,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打工挣钱,过早的寻求经济回报,也使得一些学生对金钱的渴望比较强烈,功利色彩较浓厚,对个人学习、集体活动、学校规章制度视若无睹,而追寻有经济报酬的事情,追求个人“实惠”、“名利”,久而久之,创作的作品缺乏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同时就个人发展来说,也受到了极大的局限性。
美术专业学生长期接受艺术熏陶,感情丰富且细腻,有强烈的色彩认知能力和外界感知能力,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并且不善言谈,因此,在处理事情和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思考,易冲动、易任性。再加之大多数美术生较优越,物质条件的满足和家庭的溺爱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一种由来的优越感。所以,离开父母的呵护来到大学,一旦在学习上或是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是挫折,都容易发生过激行为,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抗压能力较差。
由于长时间从事绘画学习,他们过于注重表现、不够内敛、不注重细节,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喜欢“单兵作战”,只强调个体价值,自身存在的意义,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团队合作意识欠佳。生活、学习上独往独来,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甚至逃避,集体荣誉感不强。纪律松散,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因此,美术专业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2]
鉴于美术专业学生的鲜明特点,对于美术专业学生德育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共识。作为美术专业辅导员,要重视管理中的工作艺术,拓宽德育工作的途径。
作为和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辅导员老师,其个人形象、人格魅力时刻影响着学生,吸引着学生。
首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优秀品质。人格力量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高尚的品德,辅导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作为学生密切接触者的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必须加强自己的品格修养,为人正直、正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优良品质和言行举止去影响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是学生受到启迪和激励,这样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其次,扎实文化底蕴,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渊博的知识,不仅是辅导员自我完善的需要,开展工作的保证,而且还是其业务水平的标志。学识愈深、视野就愈广,处于信息时代的当代高校辅导员,要想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只有不断捕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不断革故纳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用自己深厚的知识底蕴感染学生,用紧贴时代潮流的工作方法引导学生。
再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人格魅力的发挥关键点在实践,作为高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在实际工作中知行统一,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言论,展示自己的魅力。在生活中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去感染引导学生。
首先,筑牢规范基石,革新管理方式。针对美术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执行规范制度,革新管理方式是顺利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保证。在对美术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依靠教育,又要依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只有真正做到“严”与“爱”结合,才能使美术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开拓品牌活动,放大“明星效应”。美术生总体上看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渴望成为一人集体中的“明星”,在实际工作中便可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放大这一效应。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积极开展特色与品牌活动,用活动来吸引和教育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全力打造特色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新局面。
再次,践行实践育人,拓展第二课堂。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堂,它对实现美术生的“德艺双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不断践行教育型实践、服务型实践、专业型实践、文化型实践、组织型实践、就业型实践六种实践育人的方式,努力发挥美术生的专业特长,打造学生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注重心理咨询与辅导,提倡“暗示”的力量。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用艺术的手法去消除“艺术品”的瑕疵,感化和完善他们的心灵,在实际工作中就要通过心理咨询、学习咨询、情感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等帮助学生消除迷茫,明确方向。对于那些心理问题的美术生我们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网络平台,利用QQ、飞信、高校通、博客、微信等网络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咨询与辅导。[3]美术专业有着强烈的专业特点,美术专业的学生也有着鲜明的特征。做好学生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加强对辅导员职业生涯指导,充分发挥体制和管理优势,真正做到无论什么院系、什么专业的学生,辅导员都能得心应手,从而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进一步发展。
[1]毛奇芳.浅探普通高校美术专业辅导员的三大工作艺术[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5):83-84.
[2]张歆伟.美术专业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13(36)263-264.
[3]张纯.艺术类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学理论,2013(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