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国际商务系,浙江 杭州310018)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采用信息技术,把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改为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1]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长期以来高职学生存在着生源复杂且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已不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本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主张在外语教学环境中“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提出建构适合和满足每一位外语学习者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位学习者健康发展的个体生态环境。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2]该理论认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应该全面开发和挖掘每个人身上智能和潜能。多元智能理论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尊重学习者个体的不同,因材施教,开展差异性教学。
“生态”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早在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ast·Haeckel)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在 《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3]他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信息时代背景下,生活方式的变化势必带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化。陈坚林(2010)指出外语教学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必须注重的两条原则:一是能稳定教学结构,兼容教学要素;二是能制约教学运转,促进个体发展,进入兼容、动态、良性的发展轨道。[4]外语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微观教育生态环境应该是和谐自由的,有助于学习者外语水平的提高。生态位理论属于生态学理论范畴,是指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以跟其他物种做出区别。在教学环境中,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生态位,并且每个生态位都有一定的优势。要尊重学生,就要致力于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本研究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层面出发,构建符合高职学生外语学习的个体生态环境,只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教师、教学内容、环境等各因素相互依存、良性互动时,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外语学习的内在动力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的差异,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英语教学模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外语学习需求。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网络使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学习成为可能。笔者从微课程模式改革、第二课堂、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外语学习者个体生态环境的构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微观课程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和拓展资源,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观课程重点加强以某一知识点为单元,以录制课堂视频的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下载视频,按需选择学习。好的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享受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到微课提供的学习过程中,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即可查漏补缺又可强化巩固知识。笔者认为深化大学英语微观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生机互动。学生根据教师制作的微课程视频以“个人自主”的方式了解本单元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精华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任务等),开展自主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阶段性学习任务;然后接受教师根据第一阶段设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估,若未通过评估则继续本阶段学习,若通过评估则进入第二阶段学习。
第二阶段:网络交流——生生互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后利用QQ平台建立小组QQ群,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QQ群进行学习交流,实现生生互动。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是对第一阶段的深化,学生以微课程视频为依托,围绕视频中的学习任务(教师提前在“微课”视频中给出)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对QQ聊天记录的监控和学生间的互评给予学生第二阶段语言学习的阶段性评估。
第三阶段:课堂面授——师生互动。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对学生开展面授,检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效果。本阶段由小组陈述和师生讨论两个环节构成:小组陈述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对学生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学习的整体评价;师生讨论是对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和精华内容进行梳理。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某一种优势智能,如果用同一标准和要求衡量每一个学生,势必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智能改变教学方式和策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让每个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较大进步。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具有时间自由、方式灵活等优越性,可以让学生在浓浓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语言输出的机会,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我校每年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国际文化节、国际文化大讲堂、英语竞赛、英语协会、学生大使团等。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活动时有些盲目或者仅仅是成绩好的学生才会积极参加,影响了活动的实际效果。因此,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机制,按阶段明确活动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阶段:活动选择。第二课堂活动应充满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选择第二课堂活动时应以自身兴趣为前提,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做好引导工作。可以根据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确定导师团队,由导师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完成各项活动。
第二阶段:活动参与。导师指导学生制定英语素质提升计划并监督学生落实到活动过程中。确保每一项活动都有一个中心主题,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三阶段:活动考核。活动结束时每位学生提交活动总结报告,由导师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结果将作为课程评估的一部分。
课程评价体系是决定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评价体系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性评估是基于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评估,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估等方式进行,从而避免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带来的弊端。我们应深化和完善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和作用,将微课程教学模式下的网络学习过程以及第二课堂学习效果等因素纳入评估的指标。
网络学习作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反映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所以只有将网络学习作为评价指标的一部分才能更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更好地发挥网络学习的积极作用。网络学习效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网络学习任务的完成评价;二是网络自测成绩评价。为了让网络学习任务的评价更有效度和信度,教师在设计网络学习任务时应根据不同小组的学习能力给予不同难度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体验、互动的建构过程中来。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另外,结合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可以将自主设计并开发的课程测试软件系统用于学生日常的自主测验。通过网络自测,学生能随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教师能更轻松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把握。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下,构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高职外语学习者个体生态环境实现了教师、学生、网络、教学内容等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然而构建符合每个外语学习者成长的个体生态环境不可能一蹴即成,还需外语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技术,进一步完善微观课程资源库建设,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真正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外语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Howard Gardner.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3]Cream,L.A.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76.
[4]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