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 董明冉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山东 诸城 262200)
随着区域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地域服装产业特色日趋明显,地域性服装企业走品牌发展的道路,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激增,并且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缺口很大。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等地区,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90%。由于服装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服装产业开始由生产加工型为主向品牌加工和贸易型转变。生产技术上大量先进的进口生产工业设备引进,服装产业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技术型、知识型、时尚型产业转变。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设备现代化加企业信息化及人才技术的高端化。[1]
以山东省诸城市地区为例,随着产业大环境的影响,山东省诸城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规模和地域优势。作为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城镇,被誉为中国男装名城,2012年通过山东省优质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专家验收。[2]地域特色较为明显。纺织服装工业作为诸城的龙头产业,近几年保持了蓬勃发展的趋势。诸城市隶属山东潍坊市,地处以青岛为龙头的东部沿海经济圈之内,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及地缘优势,特别是在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后,加快制造业发展,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着力培植运输设备、轻纺服装、食品医药等产业群。诸城市中小企业局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纺织服装业“共有169 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20 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7 件,省著名商标3 件,国家名牌产品5 件,全国驰名商标2 件。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5 家,技术开发中心2 处。截至2007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 亿元,利税14.7 亿元,利润10.4 亿元。骨干企业主要有新郎服饰、桑莎集团、中纺金维、德利源纺织、兰凤针织、昊宝服饰、天一巨等”。[3]
其次,诸城纺织服装企业形成一定品牌优势,男装特色明显。诸城企业以男装为主要品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品优势。特别是西装及男士职业装、休闲装等,如希努尔服饰、昊宝服饰都以男装为主要产品。诸城市名牌企业在山东省起到较强影响力,服装产业较为集中并具备规模化,目前已建成新郎工业园、希努尔外贸工业园、桑莎工业园、兰凤工业园、吴宝工业园、东方帅领工业园、中纺金维工业园、四达工贸工业园等现代化的服装加工和纺织工业园区。[4]带动了地域产业的发展,诸城市有服装百强企业3 家,主要有希努尔服饰、桑莎集团、昊宝服饰。服装产业集群内企业主要以外贸加工企业为主,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服装企业急需一批设计师、工艺师、打板师、管理者以及从事服装研究与开发的高级专业人才。
再次,诸城市纺织服装企业对周边地区形成一定辐射影响力。中纺桑莎、中纺金维、桑莎花边、兰凤内衣、德利源亚麻纺织,集纺、织、印染、成衣加工于一体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纺织城,正在这里形成,年产值超过30 亿元;[5]实现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拓展延伸,形成链条完善的产业格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各类研发平台,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全市纺织服装产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 个,潍坊市级技术中心2 个;天雁服饰公司被评为“国家牛仔服装研发基地”。[6]
地域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本地区的高职服装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并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有利契机,同时给高职院校的服装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目前许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作了较多的探讨和尝试,但往往停留在仅仅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而进行,没有形成一种可持续良性运行的合作机制。由于诸城区域内服装企业逐渐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区域内服装品牌企业多以男装为主,中小型企业多以外贸加工型企业为主,并且成为中国纺织服装特色城镇,中国男装名城,形成一定地域优势影响力和技术资源的整合。高职院校如何与区域经济内服装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达到共育高技能人才的目的,是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一大课题。
所谓融入区域经济特色,构建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指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研究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合作,并针对本地区服装企业的特点,以服装设计专业为理论和研究的平台,我们调查研究总结并提出了构建出“学生分阶段、企业分层次”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即“三阶段、三层次”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做法是:按照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学生进阶知识的能力层次便是基础性能力、综合性能力及拓展性能力,由此我们可以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阶段:前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然后依据学生学习的三阶段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培养。我们通过调研本地区的企业,发现可以将诸城市的企业分成: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服装规模企业和有自主品牌的服装企业三个层次。由此,我们针对学生的三个阶段分别选择与三个层次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并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本着以培养一专多能的服装设计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从业力和岗位适应力为重点,并使受教育者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而构建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提出这一理论模式之前已经在客观地实践着这一培养模式,为此我们进一步调查,大胆提出了这一理论经验,该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分前、中、后三个阶段,企业按照人才培养的需要分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服装规模企业和有自主品牌的服装企业三个层次,通过这两方面的划分,将原来模糊的人才培养概念清晰化,目的性更强,更能融入地方经济特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由此可以作为一个范式推广、拓展到其他相关专业,有着其他校外实训、校企合作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更容易形成具有广泛应用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虽然此种培养模式的提出构想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但毕竟迈出了主动融入地域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关键一步。
[1]中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http://xiaozu.renhe.cn/showtopic/16704 1.
[2]诸城市创建省优质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工作通过验收[EB/OL].中国诸城网htt p://wf1.smesd.gov.cn/view/chanyejiqun/248445.html,2012-09-18.
[3]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
[4]聚集产业优势打造品牌形象,诸城成为“中国男装名城”[N/OL].潍坊日报.
[5]龙头企业的魅力:诸城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崛起探秘[N/OL].潍坊日报,2005-08.
[6]诸城市围绕四个重点做大做强服装纺织产业[EB/OL].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