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显超 邓海霞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赣州 341000)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于文化建设新的形势,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和“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包括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内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对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在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与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和科技在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知识、文化、价值观念等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以文化实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影响着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发挥。谁掌握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谁就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优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紧紧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P35这一提法,从凝聚力、激励力和综合国力方面,揭示了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1世纪,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相互融合,文化与经济,科技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比经济力、政治力具有更强的牵引作用,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要素作为一种软力量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为一个制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世纪之初,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2]P38。
所谓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能够有效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各种力量的总和,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宏观的角度看,综合国力应由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方面构成,物质力量主要是指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资源实力等;精神力量主要是指政治力、文教力、外交力等。前者又可称为硬实力,后者又可称为软实力。软实力表现为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这个国家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也包括它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具体来讲,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出现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趋势;第二,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综合国力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第三,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实现形式,文化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表现越来越突出;第四,以对外文化交流实现的文化软实力正在成为日益凸显的国家力量。十五大报告关于文化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论断,是对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思想的发展,是对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的进一步阐发。
早在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崭新概念,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作了初步阐述。他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3]P1643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纲领。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P18这个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基本纲领的阐述,既坚持了毛泽东的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文化基本理论,又吸收了邓小平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对毛泽东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和邓小平的教育(其实也就是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点进行了辩证整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全新的内涵,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本质特征。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郑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4]P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4]P158对一个政党来说,旗帜是一个政党纲领、指导思想和精神灵魂的外在表现,标志着政党的方向和形象,对本阶级成员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还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P157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内容之一,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历史作用,体现了文化建设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的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追求和道德水准的问题,它决定着整个国民文明素质和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将思想道德建设上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5]P1587不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又提出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他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6]P2782001年10月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是贯彻江泽民以德治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构建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准则体系,解决了以什么样的道德治国的问题。其后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6]P560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以及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的战略思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江泽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党全面认识与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财富,对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