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最好的自己?可能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我的看法是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做到在生活上知足,在事业上不知足,在能力上知不足。
生活上知足,需要我们放平心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但是也要把握好一个度,如果在生活上总是追求过多,物质欲望太强,心里肯定很累。因为,当你没有能力去满足你生活中所追求的各种需要时,你不可能开心得起来;而当你有能力去满足你各种欲望时,在不知不觉中你又会走向腐化奢靡堕落。在生活上我们还是要知足常乐,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为名誉、金钱、地位所累。就像有句话说的,幸福不是因为你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你计较的少。
事业上不知足,需要我们在状态。事业发展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在事业上满足于浅尝辄止,小富即安,得过且过,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就会很快落伍,不断被边缘化,甚至为时代所淘汰。当然,事业上不知足,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要求我们能耐得住寂寞,能立足平凡岗位,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以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去争取尽善尽美的最好结果。或许,事业上永不知足会让你不停地奋斗,会让你很艰辛,但是付出后那种收获的喜悦,那种圆满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这也是一种幸福。
能力上知不足,需要我们放低姿态。每个人的能力都有其局限性,特别是作为年轻干部更要有危机感,要有“本领恐慌”意识,只有能力上知不足,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才会谦虚地向他人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过,能力上知不足,也不是说过分妄自菲薄、自我否定,而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断寻找差距,向先进看齐。只有这样,我们的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也才能从容地沉着地应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所谓知足、不知足,或者是知不足,表面上看是态度问题,实际上也反映了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说到底就是你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我认为,生活上知足,我们就要随遇而安;事业上不知足,我们就不能随波逐流;能力上知不足,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总之,只要我们在生活上经常有满足感,事业上不断有成就感,能力上时刻有危机感,我们就一定能做出最好的自己。
(室机关党委副主任科员)
做永远的跋涉者,就要不断有新的目标。小时候,跟着爸爸去村小上学,看着劳作的农民都会停下来叫我爸爸一声“黄老师”,那时,我觉得当个像爸爸那样受人尊重的老师真好!上了初中之后,随着知识面的扩展,我开始想走出大山,过上和祖祖辈辈不一样的生活。幸运的是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1992年,16岁的我第一次来到县城,觉得自己完全是个乡巴佬。高中阶段,我的目标已经调整为当律师,但后来考大学时没能如愿地学习法律。大学毕业后,我作为选调生来到乡镇工作,立志做一个理论水平较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乡镇干部。但还没来得及充分实践定下的目标,我就调到了县委工作。再后来,就走上了学术之路,考了研究生,读了博士,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回顾求学和工作经历,觉得有生活目标,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是促使自己不断跋涉前行的巨大动力。
做永远的跋涉者,就要吃得起苦、受得起罪。今天的我不是达官贵人,不是富商巨贾,不是知名学者,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党史工作者。但是,一个农村孩子能够来到省城,进入省委工作,确实有过较大付出。读初中时,没有开水喝,喝的是水池的冷水;没有新鲜蔬菜吃,吃的是家里带的咸菜;没有热水泡脚,冻坏的脚在被子里奇痒无比。在乡镇上班时,我几乎不参与娱乐活动,利用上班之余系统读了一些哲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在复习考博时,我每天早上六点半起来学习,然后上班,考了三年时间、五个学校,好多次几近崩溃,最终才考上南开大学的博士。来本单位以后,我时常加班加点,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了一些事情。室领导和同事们也很关心我、鼓励我,使得我的跋涉之途更为顺畅,也取得了点滴成绩。
做永远的跋涉者,就要努力营造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外部环境是推动一个人进步的重要因素,是跋涉之途越走越宽敞的必要条件。我的感受是:首先,要真诚待人。我始终相信,如果你善意对待别人,一定会收获善意。其次,在自己进步时,始终不忘与别人同行。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鼓励别人,追求共同进步。第三,以谦卑之心向他人学习。如果天天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板,甚至把自己的长处拿来比别人的短板,那是绝对不会进步的,而且会令跋涉前行的外部环境变得不和谐。因此,以谦卑之心向周边的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事情。
(室机关第二支部、征研一处副处长)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不喜欢失败,希望各方面都做得很完美。但是,失败往往又是难以避免的。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在“做最好的自己”的过程中,如何以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失败与挫折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亦是“做最好的自己”一个重要的方面。
人们对于“挫折”和“失败”,通常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另一种是追求卓越(Excellent)。 完美主义和追求卓越,就像是一个区间的两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没有人喜欢失败,失败并不是件好事。但追求卓越的人,并不害怕失败。例如IBM的创始人Thomas Watson,美国前总统林肯,大发明家爱迪生,以及前不久去世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等等,从政界到商界,从体育明星到艺术家,都不乏这样的人。曼德拉一生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奋斗,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和爱戴。爱迪生有句话:“I failed my way to success”,就是 “我通过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Simonton说:“那些最成功、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科学家或者商业精英,往往也是失败最多的人,他们都不是完美主义者,他们都很有雄心,追求卓越。”这并不是说失败是件好事,而是说他们能正确认识失败的价值所在,从失败中学习教训,把失败看作是一次考验。
那么,完美主义者是如何看待失败的呢?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TalBen Shahar将完美主义定义为:一种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尤其是在我们最在意的方面。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是一种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裹足不前的畏惧。完美主义者关注潜在的、可能的失败,或者是真正的失败,常常会追问:“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完美主义者恐惧失败,也恐惧他人将自己视为失败者,就是为了维持那种完美的幻觉。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做得非常好的渴望,一方面是害怕做不好的恐惧。完美主义秉持“要么不做,要么最好”的理念,而最终常常裹足不前。丘吉尔说,“完美主义让人瘫痪”。完美主义者总是在规避风险,而这样会抑制创造力。John Updike说,“完美主义是创造力的敌人”。完美主义者中也有许多非常成功的人士,但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长久的焦虑,持续地为失败所困扰。做事情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这在某些方面是对的,但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不必要的。
“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成功,但不以成败论英雄。人生如同一段旅程,我们应时不时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而不是一路风雨兼程,赶往预定的景点。有时候,踏上另外一条小路,也可能会有更令人惊喜的发现。
(室机关第二支部、征研一处主任科员)
仰望星空,无边的夜幕引发无边的遐想,梦想在自由驰骋;脚踏实地,未知的路途等待着我们去开拓,实干是前行的动力。仰望星空是我们捕捉梦想的开始,脚踏实地则是我们让梦想成真的途径。我们需要用一颗孩童般的心灵去找寻梦的光芒,更需要用成熟和坚忍完成我们实现梦想的征程。
温家宝说:“年轻人,既要敢于仰望星空,也要学会脚踏实地。”这既是总理对年轻人的殷切期盼,更是个人甚至国家得以发展和强盛的重要前提。
在风雨如晦的革命战争年代,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斗争充满生死考验。无数革命志士,不畏艰难困苦,不惧流血牺牲,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正是由于他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历经磨砺的理想信念融入血脉,更可贵、更伟大,也更有力量,指引着他们在无边的暗夜里奋勇向前。
这是一群仰望星空的梦想家,也是一群脚踏实地的实干者。他们仰望星空,才不会迷失方向;他们脚踏实地,才开创了美好的未来。
1921年7月,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国革命者,在上海法租界秘密集会,把从遥远西方“盗来”的火种,燃烧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点亮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希望。
1930年,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毛泽东给林彪回信,满怀信心地预言: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1938年,当日寇还处于疯狂的进攻时,毛泽东便写出了《论持久战》,科学预见了日寇的必然失败。毛泽东的科学预见,就源于他既仰望星空,有着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又脚踏实地,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
仰望星空是美好的。繁星闪烁下,无数遐想应景而生,美丽悠远。但要记得,绝不能迷失于眼前的美景,而忘了只有脚踏实地才可能让梦想成真。脚踏实地是真实的。前路漫漫,挑战与未知可能随时接踵而至。但要记得,绝不能止步于暂时的坎坷,而忘了苦难是为了磨炼意志,最终才可能体会仰望星空的美好。
只仰望星空而不脚踏实地的人是幻想者,终无所成;不仰望星空而只脚踏实地的人又走得太迷茫,因为不明方向,终会迷失。只有那些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才能终有成就。
人类需要仰望星空,因为没有星空的照耀,我们的路不会有前方。但是,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脚踏实地,为他人为社会切实地做点什么。毕竟,星空的美丽永远不属于大地,只有我们脚踏实地,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折射出星空的绚丽。
(室机关第二支部、征研一处主任科员)
李开复先生在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说到: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标准也不止一个。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气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过去的人,为什么就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呢?”是呀,超越自我也是一种成功。超越就是奋争,就是追求,超越自我,就是用百倍的勇气来面对所有的不幸和曲折,纵使前方道路上荆棘满途,也要以矢志不渝的信仰,屹立于世界的高峰。
想起陈祖德写的书《超越自我》,这本书曾获“人民文学奖”。陈祖德历任国家体育总局棋类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协会主席、国际围棋联盟副会长。陈祖德曾两次遭遇癌症的折磨,第一次被发现是胃癌时,医生断言他的寿命将只有5年左右,但他与病魔抗争了6个5年,之后又被确诊患有胰腺癌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超越自我》是陈祖德在病床上完成的自传名作,《超越自我》公布了一个围棋高手的内心。这颗心充满了喜悦,也体会了不少辛酸。陈祖德的思想在持续的战斗中不断升华,终于悟出了一个人生真谛。他曾在一封信里写道:
我认为,这是一个对很多人都有意义的主题。人生的旅途本来就是起伏不定的,而生命也是由欢笑和泪水编织而成的。当困难与挑战来临,坚毅地迎接挑战,全力以赴,超越自我,就是懂得生命真谛的人。
超越自我是一种只有不倦追求才能触及的很高的精神境界,又是一个几乎没有止境的困难历程。今天,我们应当培养超越自我的意识,作为我们健康精神世界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首要元素。超越了自我,就有了民族精神,我们就不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我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会超越个人和狭隘,走向高尚和开阔。超越了自我,我们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室机关第二支部、征研一处主任科员)
孟子曾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古之规矩即今之规则。意思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矩、做法、规则进行,否则就无法成功。如今,在日常的生活工作经历中,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内心高度认同。
每当我早上上班时,总要穿过马路到公交站台等候公交车的到来,然后坐上公交车去上班。穿过马路时,我总是等到绿灯亮的时候才迈出自己的脚步,绿灯一亮,我便踩在斑马线上匆匆走过。走在斑马线上,我常常左顾右盼,注意有没有机动车辆向自己开过来,然而总是有那么几辆机动车(主要是不需要办驾驶证的电动车)肆无忌惮地开过来,他们似乎没有发现绿灯还亮着,似乎没有发现行人在人行道上走着,只顾自己开过来。我有时候看到开得特别快的机动车,主动停下来让他们违规先走,生怕撞到自己身上,不遵守交通规则成了他们的特权。但是,另外一幕时不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电动车与其它机动车(如小汽车)相碰撞,电动车之间相碰撞,驾驶员躺在车的旁边。我想这一切都是不守规则的后果吧。每个人都想突破规则实现自己的最快速度,结果是每个人都达不到。倘若没有红绿灯规则的指示下,开小汽车的想快,开公交车的想快,骑电动车的想快,骑自行车的想快,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在碰撞中搅在一起,交通陷入瘫痪,谁都走不了,也就没办法快了。
在工作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我想,每个人都想如何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达到预定目标,实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对社会有所贡献。在现实中,有些人违背规则一意孤行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情,结果事与愿违,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有些人为了实现人生成功,不守信用,不择手段,游走在法律和道德之外,其中有的因违反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锒铛入狱;有的因信用丧失导致经济破产,变得一无所有;有些人没有把规则搞清楚,盲目做事,结果四处碰壁,一事无成。在工作中,我们编一本书,写一篇文章都要遵循相应的格式和内容的要求,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即使写得再有文采,也是不合标准,徒劳一场。在生活中,自己的行为要合乎社会规范,不能有悖于公共秩序,有害于他人。说一千,道一万,做最好的自己,首先要从遵守规则做起。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每个人充分运用自己的正能量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制度也是规则,我想,作为一名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更要在规则下严守党的纪律,按照规章制度做事,履行好应尽的职责,对单位的事业发展有所贡献,才有可能让人生出彩。
国家有道无道之时,恰恰是检验每个人是否秉持道的试金石。所以,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即读书人将志向定为追求真理,可是又以吃粗食、穿破衣为耻,这种人不值得同他商议。
(室机关第三支部、征研二处主任科员)
2011年,宝莱坞电影 《三个傻瓜》在中国上映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电影结尾,主人公兰彻说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而又振聋发聩的话: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期而至。尽管衡量成功的标准不同,但是,只要我们在放飞梦想的道路上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够闪耀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
追求卓越,给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人的心智成熟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只有在深窥我们的内心之后,才知道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才会发现创造一切奇迹的正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无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为自己的追求而活。追求卓越,需要我们拥有一颗纯粹的心,拨开物欲的迷雾,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行。一个没有梦想的人不是在活着,只是没有死而已。
追求卓越,坚持一生做好一件事。任何领域、任何行业都是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花一辈子的精力去钻研和奋斗。任何一个大师级的人物,都只是自己那一个领域内的大师。一生只挖一口井,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最好选择,也是达到人生顶峰的坦途。被杨振宁先生赞誉为“可以与欧几里得、高斯和嘉当并列的数学伟人”陈省身,始终信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生信条。他总是谦逊地对人说:我只会做一件事,就是研究数学。当面对一道道数学题时,他都会如老僧入定一样,将尘世的喧嚣摒绝于外。于是,他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耀,他的生命能量也因此发挥到最大。
追求卓越,在积累中闪耀人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和坚持,不仅体现在顺境中,更体现在逆境中。在失意时不放弃自己,坚持一点一滴的积累,终将等到云开雾散。故“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追求卓越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还是我们永不停歇、精益求精的动力。在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过程中,今天比昨天美好,明天比今天更加美好。
(室机关第三支部、征研二处主任科员)
厚积不单单指人的一生,而是指不同的阶段都要有这样一个过程。人的一生要由几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博”的基础上进行前一轮的厚积。通过对上一个阶段的总结、再认识,达到一个新阶梯上的再积累。
厚积的过程是“得意忘形”的过程。“形”是指固化的,“意”是指精神实质上的。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时有段很精辟的话:“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博发”不是全面的表露,而是“舍”去的“得”到。是将厚积中得到的去伪存真的辩证伸缩。宋代朱熹的“剥皮、去肉、见髓”之法,颇有见地。“厚积博发”就像是宝石矿床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宝石。往往矿渣厚积如山,宝石却寡薄如丝。
党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落脚点是“资政育人”,这是党史工作的外在价值。其实就价值观而论,它的内在价值是什么?很少有人分析。我认为,党史工作或者说读书的内在价值,也就是对读书者、研究者来说,是“温故知新”。这个内在价值放在当下的语境中可以解释为“创新力”。如果说“资政育人”是责任,那么“温故知新”就是担当。资政和育人要有符合时代气息的新内容,无新也就无资,无温也就无育。从这点上说,厚积是温故,博发是知新。
事情有其在“水平方向”上(或者说相对尺度)得到理解的一面,任何具体的事情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下发生的;但是还有“垂直方向”上(或者说绝对尺度)予以解释的另一面,即在刨除了那些具体的因素之后,从正义、真理、善与恶、是与非的尺度来衡量。比如可以说任何杀人犯都是有他自己的具体理由的,但是“不可杀人”就是一个垂直的、绝对的尺度。用来衡量所作所为的“垂直方向”就是历史。我们平日的厚积是从一个维度还是从两个维度来着手?这是很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党史工作我想应该是从两个维度来看待问题,一个人,一个事件“水平方向”是有时间限制的,但是在“垂直方向”是无限制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新”是出至“垂直方向”上的。
(室机关第四支部、宣传教育处副处长)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原出于《诗经·小雅》。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大致意思是赞颂孔子的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让人不禁按照他的所作所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今天,我们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说我们作为年轻的机关干部,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要有做一个政治家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政治家,都有伟大的成就,但是要时刻怀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态。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政治家?一身系着天下安危,不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且一生有着坚定的主张和政策的是政治家。其次,我们都知道做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有许多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要这一生都有确定的主张,有确定的政策,且为了实现这主张、这政策,不惜牺牲一切,就是生死荣辱,也不放在心头。第二个要素就是所谓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悖于他主张的事他是不干的,在他行为标准以下的事他也是不干的。胡锦涛说“不懈怠”,“不折腾”,也是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诠释。第三个要素是要有大局意识,为整个国家民族着想。他要坚决,要忍得住大的牺牲,熬得过大的难关。第四个要素就是要坚定沉着,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坚定的执着,获取正确的思想,坚定理想信念;要如思想家一般去探索真理,坚守主张。第五个要素是要知人善任。不但要用人,并且要善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曾国藩荐左宗棠,就是曾国藩的成功,其胸襟、气度、眼光使众人深深折服。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养成政治家的风度。风度是靠修养而成。学问的修养,性情的修养,人格的修养,都是政治家整个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生是一场修行,不能重来,故此,我们更要以一个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态去完善。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有追求做一个庄严、公正、进取、有大局意识,有修养、有风度的人。
(室机关第五支部、编辑处副调研员)
平凡与平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有人会理解意思差不多,那到底如何理解平凡与平庸呢?平凡不等于平庸,平凡是工作岗位,而平庸则是工作态度。平凡和平庸的区别之处在于:平凡的人把工作做成伟大,平庸的人使工作变得卑下。刘兴旺先生说:“一个人可以平凡,但决不能平庸。”平凡与平庸是一种心态,到底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还是平庸的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境。平凡是生命的常态,不能好高骛远。
某些人,生来本就不平凡,最后却走向了平庸。如,王安石在《临川文集》中提到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做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赚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又如,“富不过三代”,当今不少富二代、富三代,纨绔子弟,整天沉迷于花天酒地,大肆挥霍、相互炫富,不思进取,若不改变,必将走向平庸。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出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的工作,就是我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我之手。
李嘉诚15岁时辍学打工,在一家生产塑胶裤带的工厂做一名普通的工人,做着最平凡的事情。可他并没有就此仅仅满足为养家糊口,做一位平庸的工人,而是力求上进,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了伟大,数年后便做到了业务经理。22岁时,他决定自立门户,租下了一间破旧的厂房和几台淘汰的旧机器,创办了“长江塑胶厂”。经过长期平凡的努力工作,后来发展壮大,香港分厂达300多家。以后,不断地抓住商机,60岁时成为世界华人首富,并且一当就是6年。如李嘉诚这样一个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做着不平凡地事,最后走向了成功。其实他们的成功是这样的简单: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20世纪有了更大的提高,同样,人生的价值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人不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人生,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大,不屑去做那些平凡的小事,存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理,总认为自己能够做那些所谓的大事,结果,到头来一事无成,只能平庸地过一生。
其实,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正当合法的工作都是值得尊重的,无论我们处在何种职业中,只要比别人更完美、更迅速、更准确、更专注地去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每一项任务,积极主动地去承担责任,一定会引起领导的注意的,那么我们的薪水与职位就有望提高了。
相反,那些只知道享受好的工作环境、要高薪水、坐高位,却抱着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工作的人,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变成对单位失去价值的人,就会慢慢被淘汰。而这决不是单位轻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轻视自己,如果这样的人不改变心态的话,无论身处何处,终将平庸地过一生。
每个人都是一名杰出的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雕饰自己,不断地追求完美。我们要永远带着热情、信心、责任心去工作,选择平凡中的不平凡,超越平庸,这样,我们就能实现卓越的自我。
(室机关第五支部、编辑处干部)
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同志号召青年人,“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言辞深切,令人感奋。其实,总书记的青春经历就很励志,“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呢?
首先,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我们这个年龄正好处于为实现个人梦想而奋斗,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最佳时期。若没有健全的体魄,就无法承担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正如作家梁凤仪所说“健康好比数字1,事业、家庭、地位、钱财是0;有了1,后面的0越多,就越富有。反之,没有1,则一切皆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为应对现在和将来学习和工作的压力和挑战做好充足的体能储备。
其次,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是在党旗下庄严地举过手、宣过誓的。我们的事业理想是和这个时代的伟大实践密切相关的。正如沈谦芳主任所说,现在正是促进党史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这项事业。不久前习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更好发展,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更需要我们梳理党和国家的历史脉络,总结执政之得与失,所以说这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一生。
再次,做好切实的人生规划。曾有杂志对6旬以上的老人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题目是 “你人生中最后悔的事是什么?”结果排名第一的是,年轻时缺乏人生规划,努力不够,以至事业无成。这个调查警示我们,应趁年轻时,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事业规划,然后百折不挠地按照这个规划去一步步实现。
最后,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取得成就的一大法宝。千学万学,学会做人。从那些事业取得成功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大都是个善于弹钢琴的高手,能妥贴圆润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同事友好。若要共襄盛举,离不开同志们的戮力同心。
一句话,为了将来,我们的青春可以值得回忆,那么从现在起,让我们做一个康健的人!做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做一个坚持奋斗的人!做一个有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的人!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