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荣 刘平礼 徐 昆 赵立强 王 辽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500)
Kaji油田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Rimau区,主力产层Baturaja为灰岩地层[1],以某井为例,岩石成分中方解石占83.02%~97%,微裂缝较发育。储层岩石受工作液伤害严重,拟采用基质酸化解除其污染。对于低渗致密的灰岩储层酸压是更好的选择。由于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是酸化设计的重要参数,不同油田、不同区块储层岩石类型及成分不同,选用的酸液配方不同,则酸岩反应规律及动力学参数也不尽相同[1],需用室内试验方法确定。针对该储层岩性特点,用TEMCO公司制造的CRS-1000-35旋转岩盘腐蚀测定仪测定了该井酸岩反应力学方程、酸岩反应活化能、H+有效传质系数等,为酸化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1)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配制不同初始浓度的酸液与储层岩心反应,测定每次反应前后酸浓度,然后利用作图法确定酸岩反应级数和反应速度常数。当温度、压力恒定时化学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深度的适当次方的乘积成正比[2],可表示为
J=KCm
(1)
(2)
式中:J— 反应速度,mol(s·cm2);V— 参加反应的酸液体积,L;S— 岩盘反应表面积,cm2;K— 反应速度常数,(molL)-m·mols·cm2;C—t时刻的酸液内部酸浓度,molL;m— 反应级数,无因次。
方法一:微分法,对式(1)两边同时取对数即:
lgJ=lgK+mlgC
(3)
将式(3)作图得一直线,此直线的斜率为m,截距为lgK,从而确定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
方法二:直接回归法,把J与C用幂函数回归即:
J=aCb
(4)
对比式(1)与式(4),可以得出K与m值。
(2)酸岩反应活化能的确定
酸岩反应活化能表征酸岩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在一定的酸液浓度和反应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时的酸岩反应速度。利用阿伦乌尼斯(Arrielius)方程[3]求出酸岩反应活化能。考虑温度的反应动力学方程:
(5)
式中:K0— 频率因子,(molL)-m·mols·cm2;Ea— 反应活化能,Jmol;R— 气体常数,R=8.314 J(mol·K);T— 温度,K。
在定压、定转速、定酸浓度条件下,利用旋转岩盘试验仪可测得一系列的C和J值。
方法一:微分法,对式(5)两边取对数得:
lgJ=lg(K0Cm)-(Ea2.303R)·(1T)
(6)
由式(6)可知,在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将lgJ对1T作图应为一直线。直线斜率为-(Ea2.303R),截距为lg(K0Cm),从而可求出Ea、K0值。
方法二:直接回归法,把J与1T以常数e为底进行指数性回归即:
J=ced·1/T
(7)
对比式(5)与式(7),c对应K0·Cm,d对应-EaR,从而可求出Ea、K0值。
(3)H+有效传质系数(De)的确定
H+有效传质系数[4]是酸压设计的重要参数。酸压时,酸液沿裂缝流动反应,浓度逐渐降低,H+有效传质系数De将发生变化[5]。要科学地指导酸压施工设计,必须确定不同酸液浓度和流动状态下的H+有效传质系数[6]。
酸液在注入地层流动中H+传递有两种方式: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和流动引起的对流。在酸岩反应过程中,H+的运动既有扩散传质也有对流传质,而且以对流传质为主[4]。
酸液中H+有效传质系数:
(8)
(9)
(10)
式中:De— H+有效传质系数,cm2s;J— 反应速度,mol(s·cm2);v— 酸液平均运动黏度,cm2s;ω— 旋转角速度,rads;Ct—t时刻酸液内部浓度,molL;n— 转速,rmin;μ— 黏度,mPa·s。
本文中由于3种酸液体系运动黏度差异较大,在相同转速下Re在不同的区间。
试验时,在给定的岩盘半径下,测定J、Ct、v和ω,计算出Re,利用式(8)~(10)可求出De值,从而作出De~n关系曲线。
1.2.1 实验步骤
(1)岩样的制备:标准岩样Φ3.81 cm,长3~5 cm。实验前用热收缩管及仪器实现3面密封;
(2)酸液配制:20%,16%,12%,8%浓度的酸液各600 mL,其中20%为鲜酸,其余为考虑同离子效应,加入适量的CaCO3制得的残酸;
(4)酸液初始浓度滴定,密度、黏度测量;
(5)酸液放入预热釜并预热到实验温度,同时反应釜也调至到实验温度;
(6)待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调节转速,用CO2气瓶提供压力将预热釜酸液打入反应釜内开始计时,并调节压力至7 MPa;
(7)反应3~5 min,取酸样3~4个并滴定,由于酸岩反应时将产生很多气泡而无法测量酸液体积,本实验采用比重计测酸液密度,取样时称质量。
1.2.2 实验酸液
3种酸液体系配方见表1。
表1 3种酸液体系配方
酸液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60 ℃)见表2和图1。
表2 酸液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60 ℃)
常规盐酸、胶凝酸和转向酸由线性回归曲线得到反应速度方程分别为:J=3.977 4×10-6C1.319 1;J=1.7×10-6C0.738 4;J=2.39×10- 6C0.869 5。由试验结果可知,在相同条件下,胶凝酸反应速度最慢,其次为转向酸,盐酸反应速度最快。
图1 酸液浓度与反应速度J关系图(60 ℃)
3种酸液体系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见表3,3种酸液体系反应速度与1T的关系见图2。
表3 3种酸液体系反应速度与温度关系
图2 反应速度J与1T关系图
由线性回归曲线可以确定盐酸、胶凝酸、转向酸活化能分别为23.160,29.804,23.986 kJmol;并且可以确定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下的反应速度方程(见表5)。
在同一温度下,随转速的增大,3种酸液体系H+传质系数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4,图3),表明存在一个最小传质系数(转速约700 rmin),此时系统的酸岩反应速度最小,这正是反应了对流传递和扩散传递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说明注酸速度有个最佳范围使酸岩反应速度最小。
表4 60 ℃时转速与酸液的H+传质系数的关系
图3 3种酸液体系H+传质系数与转速关系曲线
以上3种酸液体系的酸岩反应动力学试验结果见表5。
表5 酸岩反应动力学试验结果
(1)活化能是酸岩反应发生难易程度的重要参数,反映普通分子变为可参与反应的活化分子所吸收的最低能量。3种酸液体系活化能高低顺序为:常规盐酸<转向酸<胶凝酸,表明胶凝酸在3种酸中最难发生反应,缓速性能最好,转向酸其次,常规盐酸反应最快。
(2)反应级数反映酸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在试验温度60 ℃,转速为500 rmin时,常规盐酸、胶凝酸、转向酸的反应级数分别为1.319 1、0.738 4、0.869 5。说明常规盐酸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转向酸、胶凝酸。
(3)在同一温度下,随转速的增大,3种酸液体系H+传质系数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说明注酸速度有个最佳范围使酸岩反应速度最小。
通过酸岩反应动力学试验,用旋转岩盘腐蚀测定仪系统测定了某井常规盐酸、胶凝酸、转向酸的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求取了反应活化能、酸岩反应速度常数、H+有效传质系数等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为酸化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1] 邝聃,李勇明,曹军,等.塔中I号气田碳酸盐岩储层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J].断块油气田,2009,16(6):65-67.
[2] 王鸿勋,张琪.采油工艺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3] 张继周,蒋晓敏,韩晓强,等.RDA100高温高压动态腐蚀测定仪在酸岩反应研究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科技,2003,13(4):39-42.
[4] 李颖川.采油工程[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9:2.
[5] 张建利,孙忠杰,张泽兰,等.碳酸盐岩油藏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J].油田化学,2003,20(3):216-219.
[6] 赵立强.碳酸盐岩和盐酸反应动力学的试验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8,10(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