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性特征的城市避震疏散场所选址研究

2014-08-14 06:33
关键词:避震层次性防灾

柳 军 衷 菲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 231000)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关于避震疏散场所的定义为在城市中规划设计的空旷的开放空间,具有生活必备的设施,是居民为躲避地震灾害暂时栖身与救援部门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

国内外对避震疏散场所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主要有4类:(1)基于GIS软件数学模型分析的避震疏散场所责任分区、避难容量的空间布局研究[1];(2)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和人的活动行为的避震疏散场所的设施配套研究;(3)基于避震疏散场所的原则、指标的避震疏散场所的改造建设研究;(4)基于城市管理的避震疏散场所优化布局研究[2]。

在法律法规上,相关的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只是对避震疏散场所设施的指标进行规定,对避难场所的整体选址缺乏相应的规范要求。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避震疏散场所,对城市的综合防灾提供保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分析避难过程中避难者的需求,初步研究不同层次的避震疏散场所选址布局,并以南京市为例,探索不同层次的避难场所的布局模式。

1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现存的问题

1.1 强调场所容量与设施配置,忽略不同层次的协同避难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中规定了避震疏散场所分为紧急、固定、中心三个等级避震疏散场所及人均的避难面积和服务半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范》对不同层次的避难的配备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定;所有的规范和标准只是从定量上说明了避震疏散场所的指标和设施,缺乏对不同等级的避震疏散场所避难服务的重叠性研究,导致了避震疏散场所在指标上、建设上的扩大趋势和选址的不合理性,造成避难资源的浪费。

1.2 注重场所选址的可达性,轻视避难的公平性

避震疏散场所的选址主要考虑交通的可达性、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安全性,却忽视了避震者在避难过程中的公平性[3]。紧急避震的情况下,由于避震时间的短暂性,可以根据交通可达性做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选址,固定和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由于避难时间较长,如果割裂可达性和公平性,势必导致避难转移过程中的混乱和场所的不可持续性。

1.3 考虑行政因素的场所选址,忽视不同层次避难需求特征

避震疏散场所的选址往往受行政因素影响较大,忽视对防灾空间的避震需求过程的研究,导致避难服务的重叠和生命系统资源管理的紊乱。在行政因素主导下的场所选址,各层级的场所避难服务在同一等级之间相互联系,不同层级的场所避难服务在空间上缺乏衔接性。

2 避震疏散场所与避难需求层次性

2.1 避震需求的层次性特征

2.1.1 临时应急避难期的需求

临时应急避难期是指地震发生后的几小时至一天左右的时间,避难的需求主要是以临时救助和粮食补给为主。管理者在这一时间段的主要工作是引导避难者进入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形成避难群体,为下一阶段的避难打下基础。

2.1.2 短期避难期的需求

灾害短期避难期是指地震发生后的1~10 d,在避难需求方面表现为生活必需设施和用品。还需要应急供电设施、排污设施、厕所、医疗、垃圾转运、消防等设施。管理者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安抚避难者的心情,组织避难者向固定避震疏散场所转移。

2.1.3 中长避难期的需求

灾害中长避难期是指地震发生后的10~30 d,在避难需求方面与短期避难期相同。管理者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组织避难者向中心避震疏散场所转移,对尸体进行相关的处理。

2.1.4 长期避难期的需求

灾害中长避难期是指地震发生30 d后,无家可归的避难者仍居住在中心避震疏散场所内。在避难需求方面与短期避难期相同。管理者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安抚避难者的心情,对重伤的避难者进行进一步治疗,对尸体进行相关处理,同时进行城市的重建(如表1)。

表1 避难需求的层次性

2.2 避震疏散场所的层次性

2.2.1 层次性划分

根据相关的研究将避震场所划分为中心避震疏散场所(长期避震)、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中长期、短期避震)、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临时避震)3个层次(见表2)。

表2 避难场所的层次性

2.2.2 层次性联系

选择避难场所是由避难需求和避难距离共同决定的,高等级的避震疏散场所具有低等级的避难功能。地震发生时,临时应急避难期避难人员可以选择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或中心避震疏散场所进行避难。短期避难时期和中长期避难时期,避难人员可以选择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或中心避震疏散场所进行避难。长期避难时期避难人员只能选择中心避震疏散场所。所以就功能关系而言避震疏散场所的层次性之间的关系是中心避震疏散场所包含固定和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包含紧急避震疏散场所。

2.2.3 层次性特征

对层次性设施的层次分析得到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然后分析避难过程中的需求。避震疏散场所的层次结构是由于避震需求的层次决定的,表现为单一流模式、嵌套服务[5]、空间匹配性的空间结构。单一流模式指从低等级到高等级逐级提供相应等级的服务;嵌套型服务指高等级能够提供低等级的服务,并随着等级的降低逐级的降低等级服务;空间非匹配性指避震过程的自主选择性,不受行政和人为因素的干预,而空间匹配性是指在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3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层次选址实例

3.1 研究区概况

规划范围为南京市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为6 582 km2;由南京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3个副城共同组成,建设用地规模约834 km2,人口规模为670万人。

3.2 避震疏散体系的构建

中心城区防灾空间格局由防灾片区、防灾疏散组团和防灾紧急单元组成。中心城区一级防灾片区由中心城区的防灾片区组成,共8个防灾片区(图略)。中心城区二级防灾片区是由中心城区的防灾组团组成,共31个防灾疏散组团(图略)。

3.2.1 不同层次场所需求预测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人口需求,即地震发生时无家可归的人数为[6]:

(1)

式中:M— 地震时无家可归的人数;α— 人均居住面积,m2;A1— 地震时毁坏的住宅建筑面积,m2;A2—严重破坏的住宅建筑面积, m2;A3— 中等破坏的住宅建筑面积,m2;β— 无家可归人员计算系数;R— 规划区内常住人口数。

通过计算得出在设防烈度下,南京市中心城区避震疏散的人口为72.5万人,在大震烈度下,南京市中心城区需避震疏散的人口为384.8万人。

紧急避难时,由于人口密度在空间分布有时序性,临时避难人数分在夜间避难和白天避难两套方案,临时避难因时间较短,且距离有限,所以避难人数依据各需求点用地的人口分布时间和空间上的最大需求,提出不同地块人口的时空分布,以此来预测南京市中心城区临时避难人口的数量(为987.2万人)。

3.2.2 不同层次场所空间布局

根据避难场所的选址原则和避难场所的层次性特征,选择城市内可以作为避震疏散场所的各种空间。中心城区共安排中心避震疏散场所13个(图略),固定避震疏散场所96处(图略),场所面积约8.857 5 km2,可容纳约442.87万人固定避难生活。紧急避震疏散场所279处,场所面积约9.957 km2,可容纳约995.7万人临时避难生活。

4 结 语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规划是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避震疏散场所的层次性分析,有利于对避难人口的分布和动向进行合理的预测,为避难场所选址的可达性和公平性做出评判依据,对避震疏散场所的层次结构分析,有利于对避难场所的合理布局。为了提高避震疏散场所选址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必要建立一套避震疏散场所规划选址标准。

[1] 陈志芬,李强,王瑜,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度优化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160-164.

[2] 刘少丽,陆玉麒,顾小平,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3):113-117,120.

[3] 张建中,华晨,钱伟.公共设施分布公平性问题初探[J].规划师,2003(9):79.

[4] 顾鸣东,尹海伟.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概述[J].城市问题,2010(5):25-29.

[5] 万波,杨超,黄松,等.基于层级模型的嵌套型公共设施选址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4):113-117,218-222.

[6] 丁琳,翟国方,张雪原,等.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避震疏散场所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3(8):34-37.

猜你喜欢
避震层次性防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家中最安全的避震地点
学校避震逃生指南
非弹簧式避震装置
光有弹簧还不够 避震也有大学问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