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要: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也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目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谈了三点关于写作教学的思考,和大家一起探讨:一是引导阅读,积累材料;二是多思多写,熟能生巧;三是指导方法,文采飞扬。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阅读 多思多写 写作方法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是作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考试中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那么如何才能提升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引导阅读,积累材料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要求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是写之源,只有读得多了,记得多了,说得多了,到了要写的时候自然就会信手拈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的。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信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必须每天阅读,获取并贮存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平时会向学生推荐一些读物,如《语文报》、《青年文摘》、《中学语文报》、《读者》、《意林》等,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感悟交流”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写文章的积极性。
二、多思多写,熟能生巧
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缺乏素材,而是面对素材没有思想的火花,不知写什么,如何写。学生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虽算不上阅历丰富,却也并不缺少可以写作文的材料,学生所欠缺的,是对生活事件的理性的思考与认识,而这是受其阅历和情感所限的。看到作文题目,学生被一个“怕”字蒙蔽,脑子里充满了惶恐,思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自信,不能积极捕捉思维的灵光,自然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此外,学生还欠缺一种潜心思考生活的精神,对身边发生的、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感人的生活事件无动于衷。要想使学生摆脱“素材少”的阴影,就必须让学生明白,感人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教会学生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悟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自然的和悦、社会的温暖,并且能够把这些感悟、启示及时地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
只有多思多写,才能以“量”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我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让他们每天都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随之不断提高。
三、指导方法,文采飞扬
要写好文章,多写固然重要,漫无目的地写作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会耗费学生宝贵的青春时光。虽说“文无定法”,但毕竟写作还是有规律和技巧的。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巧,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从而较快地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在指导和讲评中,让学生能领悟到审题、命题、立意、选材、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尤其是在优秀作文与较差作文的对比分析中学生获得的启发更大。其次,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修改也格外重要。教学中我对学生的作文多数是略批的,打个分数,写个评语就好了,但每学期我会对每个学生的两至三篇文章进行详改加面批。从体裁、中心、选材、结构到词句的推敲,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标点的选择,等等,都做详细具体的指导。这样的具体指导后,让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修改,改变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体会到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改文章的方法,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多读、多思、多练、多改,就一定能够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爱上作文,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