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琳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的生存”的论断,预言数字时代即将来临。在预言发出后不到20年时间里,数字化浪潮滚滚而来。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已身处数字时代。数字时代带来了新传媒、新产业、新市场,也带来了新冲击、新挑战和新问题,更召唤着新发现、新思维、新理论。
今天,微博、微信等大量新型读物不断涌现。这种“图书”不经意间就攻占了读者本来用以阅读传统读物的大部分时间,迅速、全面地潜入年轻人的学习生活,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逐渐替代传统图书的阅读活动。新型读物“来势汹汹”,而传统编辑学理论则固步自封,不仅对微博、微信等最新读物视而不见,对已大量出版的电子图书也无所作为,完全陷入了失语状态;政府层面把这个事情当作企业开发了一个玩具,放任自流,偶尔不疼不痒的说说网瘾;企业把这个东西当作套钱的工具,千方百计的设法圈钱,总体看败多胜少,形成了寡头垄断。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个新时代的新事物。余效诚先生新作《数字读物论:论公众学习效率反馈模式的变革》打破了编辑学在数字时代“不作为”的困局,它站在数字时代前沿,贡献了数字读物新思维,建构数字时代媒介学的理论框架,及时回应了数字读物理论建构需求。全书分五篇十四章,共计30余万字,它以“数字读物”为研究对象,以媒介编辑学研究框架为进路,从数字读物与传统读物的本质媒介区别出发,阐述了数字读物的本质、特征、功能,论述了数字读物的构成元素,介绍了数字读物的编著体例规范和各类数字读物的制作过程和规范,分析了数字读物对机构组织、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的影响,探讨了数字读物的研究局限和未来发展方向。如果说编辑学的诞生和发展源于传统读物图书生产的专业化,那么在数字读物方兴未艾的今天,《数字读物论》一书的问世则预示着数字时代媒介学理论革命的到来。
它首先逆向推导出一个原理性概念:公众学习效率。把人类历史分成了三个阶段,无效率的原始社会,迟滞反馈模式的传统平面媒介社会,以及即时反馈模式的数字化未来社会。于是几个革命性话题被打开。
编辑学研究对象的革命
对数字读物概念的科学界定是全书的第一大亮点。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在数字技术产生之前,人类通过阅读图书来学习知识、传递信息、传播文明,而编辑学就是研究人类如何更好更方便地阅读图书的学问。数字时代编辑学革命是从研究对象的革命开始的。当“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通过互联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平台,读者用户与各类门户网站互动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或信息传播的平板电脑、或高性能手机等各种形式的手持、移动、便携、多文本内容的阅读终端”——数字读物出现时,传统编辑学的思想、概念、框架等等都将发生根本性革命。
作者认为数字读物是以网络为基础,以移动、便携、多媒体内容为物质载体的新型读物,它完全不同于以纸介质为基础,以图文为信息载体的图书。由此判断,数字时代媒介编辑学因数字读物的诞生而诞生。
编辑学研究目的的革命
对数字读物的本质特征的归纳是全书的最大亮点,也是全书的核心论点。在传统媒体文字时代,“人类一直沉浸或者叫禁锢在平面、静态、符号词汇和概念的思维技术模式”中,人类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掌握知识的模式是一种迟滞型反馈模式。该书归纳数字时代和传统读物时代的最大区别“就是数字读物让人类开始了另一个思维及其表达形式,可以以动态的样式记录和动态方式表达”,认为数字读物的混和媒体、动态、互动本质特征使人类采集、处理信息和掌握知识的模式变成了瞬间即时反馈模式,这种模式使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公众学习即时效果,由此,“数字读物成为公众脑力放大器”。
数字读物的信息传播模式为“即时反馈模式”,是该书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划时代的原理性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为我们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精细制作、合理使用数字读物媒介指引了方向,铺平了道路。当读到此处时,笔者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数字时代编辑学不是跟在数字技术后面力不从心地研究各种新产品,其研究目的应是站在“如何让数字读物更好地发挥公众脑力资源放大器的作用”的制高点上,构建适用于各类数字读物的编辑学、媒介学理论。
编辑学研究内容的革命
为了更方便地阅读数字读物,使其最大化发挥公众脑力资源,提高公众学习效果,对传统编辑学的内容革命应是全方位的。作者对数字时代编辑学内容作了较为详细地阐述,认为数字时代编辑学内容革命应该从编著体例开始。传统图书的字词句段章篇册卷等关于编著体例的概念,我们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是多媒体图书的“字词句段章篇册卷”应该是怎样的一套术语。
书中系统论述了数字读物编著体例,即多媒体的编著体例。其中,不仅有概念阐述,还有详细的形式分析探讨,包括助学型、助讲型,最新奇的还有测试型,甚至游戏型、工具型;不仅有原理的阐释,还有案例说明和实用技术讲解,比如书中用了整整一节来讲解从什么角度拍摄照片更适合读者在手机上阅读。这些都提醒我们思考未来数字读物的“字词句段、篇章册卷”究竟应该如何建设。目前国内外兴起网上公开课,即使是国外名校,也还没有一家能如书中所述形成类型齐全的的课程课件。乍一听起来像是科学幻想,但是书中用的是逻辑推理、概念演绎推论的方法完成描述。此外,它还以独特的宏观视角,跨越众多的学科,形成了博大的研究成果——媒介编辑学研究方法的革命。
研究方法的多元交汇是本书又一大特色,也是数字读物研究的必然。本书在论述的过程中,以编辑学为基础,广泛运用了传播学、媒介学等多个学科理论。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还讨论了数字读物的人体工程学。目前很多人长时间看手机,产生了眼疼,头晕的现象,人们通过阅读手机中的内容打发那些无聊的碎片化时间,即将开始一个经常用手机进行阅读的时代,因此,如何让读者更舒服地阅读,即数字读物编辑学应引入人体工程学的理论。书中还讨论了数字读物阅读行为学,描绘了人们如何通过手机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知识,探讨了这种手机中的学校、教材、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甚至谈到了教学代理这种全新的概念。
不难发现,作者对编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巨大,他是在经历了多种社会实践,从各个行业观察积累才能从多个行业的视角、运用跨多个学科的方法来进行理论架构。按常理,这是需要一个专门的跨学科团队来完成的研究。看看作者的经历,这位先生已经年近六十,即将退休,书中宣称这是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句号。一辈子经历过很多职业,几乎每7?8年就因为某种原因换一份工作,干过从农民到乡村教师,到职工大学教员,经济新闻记者编辑,企业管理类杂志主编,咨询经理,管理咨询讲师,高校办公室主任、大学处级干部及大学教师等,时间或长或短,被评上过职工大学先进教师,走访过各类上百家企业,受聘担任过全国教育技术协会理事,甚至参加过民间机构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论证。作为一个当代学者能够在这种辗转经历过程中,干一行,琢磨一行,逐渐积累自己,经过了长时间的寂寞磨砺、锲而不舍,长时间的点滴钻研,集腋成裘,实现了质的人生飞跃,将学科、各行业知识方法融会贯通。最后,完全跳出传统研究范畴,难以被各界理解,但是一旦被接受将会引起一场空前的社会文化的真正革命,这就是数字时代编辑学革命的意义。
正如书中讲到,数字读物使人类学习模式从迟滞型反馈模式进入到即时反馈模式,哪个国家能率先摆脱迟滞性反馈模式,进入即时反馈模式,哪个国家就会像利用了蒸汽机放大人类肢体力量一样,迅速放大释放公众脑力资源。更进一步说,数字读物已经超越了一种技术,而成为系统性社会机制。如果我们能在数字读物的发展上后来居上,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的各种竞争力,而且会在未来世界形成中国独有的数字文化优势。而这种从迟滞型反馈模式到即时反馈模式的改造先要从编辑学理论和技术的革命开始,这也是数字时代编辑学革命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有从编辑学理论革命入手,才能解决目前国家花费大量投资建设网络学院、支持数字出版,却未能达到投资初衷和预期效果的问题。只有从编辑学理论革命入手,才能解决企业只能做些简单开发,简单地将传统读物数字化、电子化成所谓电子图书却在市场高度遇冷的问题;才能解决企业只能生产各种软件供大家上网娱乐却无法生产出高水平的大学数字课件的问题。
结论
需要国家层面推动,社会精英率先实践,才是最佳路线——数字时代编辑学革命的未来。
随着数字读物的普及,未来编辑学革命的范围还将不断扩展,比如书中提到的数字读物文本格式。传统图书编辑理论面对的是文字,基本特征是:平面、静态、符号。计算机文字编辑软件的出现带来了文本格式,也就是不带任何字体字号特征的格式,这已经是对传统格式改革了,但是还没有强力地冲击编辑理论。而数字读物不然,世界各国围绕多种媒体文本的编辑设计了层出不穷的文本格式,有的着重文字图片视频的混合加工,有的着重与网络互动结合的处理,有的着重网络大信息量存储传输的使用,有的甚至把目光集中在如何让使用者被永远栓在这个格式里花钱。再比如,编辑质量行业标准。人类读物的种类会伴随图书使用的介质,图书使用的功能、环境、目的等各种因素分化出不同种类,每个种类的编辑质量标准当然是不同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当然不需要编辑学理论解决,但是读者阅读效果方面的质量行业标准永远是编辑学理论要追逐的议题。
而上述数字时代编辑学革命的未来取决于国家、社会精英和市场力量的推动。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正确理解数字读物的本质、作用、影响,做到统筹推进,才可以避免市场经济企业盲目开发造成社会浪费。社会精英率先实践,逐步令社会接受概念认识,市场经济再发挥作用。
《数字读物论》一书设计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几乎是在尝试建设一个全新的学科,从理论观点的细微阐述结构搭建,到各个领域社会实践的推理演绎,从抽象论述到具体描绘,从技术化的讲解到数字化社会文化蓝图的描述,笔者为作者的这种学术沉静而宏大的气量感到钦佩。笔者的学识有限,只能从编辑学的视角切入进行点评,而书中一些更精彩的章节,如数字读物的社会影响、数字化社会文化、数字读物的发展前景和局限等,留待读者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