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付强, 武春生*, 张云慧, 彭 赫, 董保信, 原国辉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193;3.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济南 250100;4. 山东省莱州市植物保护站,莱州 261400)
小麦根茎新害虫:白眉野草螟的鉴定
陈付强1, 武春生1*, 张云慧2, 彭 赫2, 董保信3, 原国辉4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193;3.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济南 250100;4. 山东省莱州市植物保护站,莱州 261400)
本文通过比较形态学方法,调查研究近年发生于山东省莱州市的一种学名未知的小麦根茎害虫,确定其学名为白眉野草螟[Agriphilaaeneociliella(Eversmann, 1844)],描述了其幼虫与成虫的形态学特征,并介绍了该害虫在我国的发生和分布情况。
小麦害虫; 形态特征; 白眉野草螟; 麦根茎草螟
2010年山东省莱州市植物保护站发现一种新的小麦害虫,钻蛀为害返青拔节期小麦的茎基部。3年来,该虫在莱州市呈蔓延暴发之势,造成小麦田缺苗断垄,严重时致使大面积毁种,对小麦生产造成很大威胁。该害虫在2013年被暂定名为麦根茎草螟(Crambussp.)[1]。2013年3月在山西晋城泽州区又发现相似的小麦害虫,发生范围涉及4~5个乡,发生面积近千公顷,20余公顷麦田严重缺苗断垄[2-3]。
由于无法确认该类害虫的学名和形态特征,使得基层植保人员难以对该害虫进行科学防治,也不利于在全国小麦种植区对该害虫进行普查或防控。
基于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人员在2013年3-5月份,赴山东莱州与山西晋城的小麦田,采集了大量幼虫进行实验室饲养,经过不同温度梯度的低温处理,于7月下旬至8月下旬期间获得数头成虫。成虫标本送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鉴定。通过比较形态学研究,确认山东莱州与山西晋城两地发生的小麦根茎害虫为同一种类,其学名为:白眉野草螟[Agriphilaaeneociliella(Eversmann, 1844)]。依现行分类系统,该种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总科(Pyraloidea)草螟科(Crambidae)野草螟属(Agriphila)。
鉴于该种害虫在我国报道很少,为方便广大植保人员进行辨别,在此将该种害虫的分类学特征进行重新描述。
本研究所使用的标本材料来自于山东省莱州市(2雄1雌)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区(1雄1雌)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收藏的标本。研究材料使用比较形态学方法进行研究,观察比较雌雄蛾类的外部形态与外生殖器结构,参照文献资料[4]最终确定该害虫的学名。研究中的术语参照王平远[5]。
2.1 形态描述
白眉野草螟[Agriphilaaeneociliella(Eversmann, 1844)]
曾用名:麦根茎草螟
ChiloaeneociliellaEversmann, 1844, Fauna Lep. Volgo-Ural.: 546. Type locality: Russia, Spassk.
CrambusquadrifidellusLederer, 1881, Verh. Zool. Bot. Ges., 3: 384. Type locality: Russia, Sibiria.
Crambustristellusab.brivittellusKlemensiewicz, 1898. Spr. Kom. fiz. PAU, 33: 157. Type locality: Ukraine, Brody.
CrambustrifidalisWileman, 1911. Trans. Ent. Soc. Lond., 1911: 354. Type locality: Japan.
2.1.1 成虫
前翅长11~12 mm。触角深褐色,线状,雄性具纤毛;单眼发达,具毛隆;额向前突出,覆盖黄色与白色鳞片;下颚须浅黄色,末端膨大;下唇须前伸,外侧散布褐色鳞片,内侧浅黄色,长度约为头长的3倍;喙卷曲成圆盘状,基部覆鳞。胸部与翅基片淡黄色。前翅颜色土黄色至深黄色;前缘黄褐色,前缘下方与翅中部各具一条银白色纵带,亚前缘纵带(图1a与b中红色箭头所示)略显纤细,有时不明显,翅中部纵带(图1a与b中黑色箭头所示)长且宽,下方边缘常具黑点;外缘具一列黑点;缘毛赭色。后翅赭色,缘毛淡赭色。腹部淡黄色。
雄性外生殖器(图1c①~③):爪形突与颚形突近等长,爪形突鸟喙状,颚形突末端稍膨大,钝圆;抱器瓣密被细鳞毛,端部斜截,抱器背基突相对细长,有个体变异,末端具尖;阳端基环(图1c③)端部二叉状;阳茎(图1c②)末端腹面骨化呈钩状,无角状器。
雌性外生殖器(图1c④):肛乳突双片状,分开,弱骨化;交配腔骨化,杯状;囊导管自交配腔背面伸出,导精管位于囊导管中下部;交配囊膜质,上具一枚放射状囊片。
主要鉴别特征:前翅亚前缘纵带是本种区别于其他近似种的主要特征。此外,成虫刚羽化时黄色较深,后逐渐变浅,颜色深浅不能作为判别雌雄的依据。
2.1.2 幼虫(图1 d)
老熟幼虫体长11 mm左右,体宽2.5 mm左右,体色初孵时粉红色,随着虫龄变大逐渐变为褐色,胸部、腹部均具毛片,上面着生1~2根刚毛,毛片褐色至深褐色。
头部 黑褐色,额区与颊区均为黑褐色,上颚具5枚小齿,单眼6个。
前胸 背面:前胸盾片黑褐色。侧面:前胸气门前方与下方均具1枚毛片,分别着生2根刚毛。
中胸与后胸 背面:左右两侧各有2枚毛片,着生2根刚毛。侧面:气门前侧毛片2根刚毛,后侧毛片1根刚毛,下方毛片1根刚毛。
腹部 背面:左右各具3枚毛片,呈三角形排列,分别着生1根刚毛,第10节臀板褐色。侧面:气门附近具1枚毛片,着生2根刚毛(第9节1根),下方具1枚毛片,着生1根刚毛,第10节肛侧片着生3根刚毛。腹面:腹足5对,分别位于3~6节与第10节,趾钩双序环状,臀足趾钩双序半圆形。
2.2 发生与分布情况
本种广泛分布于中欧与东欧国家,在欧洲成虫出现时间为每年的8-9月。亚洲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朝鲜半岛与日本。中国主要分布省份成虫出现时间参见表1。
表1我国各地白眉野草螟成虫发生时间(依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
Table1OccurrenceofAgriphilaaeneociliellaadultsinChina(basedonthecollectionofInstituteofZo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发生省份Provincerecorded发生时间Occurrenceperiod新疆Xinjiang6月中旬至7月下旬山东Shandong9月下旬山西Shanxi9月下旬河北Hebei7月中下旬青海Qinghai8月上中旬陕西Shaanxi6月甘肃Gansu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黑龙江Heilongjiang8月下旬
除小麦外,白眉野草螟还可取食野燕麦[1]与无芒雀麦[6]等禾本科植物。本种大多发生于开阔的农田或草原,幼虫做筒状巢在寄主根部取食直至越冬[6]。
2.3 年发生代数
文献记录[6]白眉野草螟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但依据山东省莱州市植物保护站工作人员田间观察和网室内饲养发现,在莱州市2~3月份有低龄幼虫在田间出现;由于螟蛾总科的低龄幼虫很难通过越冬存活,所以这一现象仍需进一步研究。
图1 白眉野草螟的成虫与幼虫
[1]王海英,顾耘,邹明江,等. 小麦新害虫——麦根茎草螟(Crambussp.)在山东莱州的发生为害初报[J]. 中国植保导刊, 2013,33(3):28-30.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山西晋城发现与山东莱州相似害虫为害小麦[EB/OL]. (2013-03-29)[2013-10-30].
(http:∥www.natesc.gov.cn/Html/2013_03_29/28092_151760_2013_03_29_289247.html).
[3]彭赫,张云慧,李祥瑞,等.5种杀虫剂对白眉野草螟的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J]. 植物保护,2013,39(6):184-187.
[4]Bleszynski S. Crambinae[M]∥Reisser H G,Gregor F.Microlepidoptera Palaearctica.Wien:Verlag Georg Fromme & Co.,1965:231-259.
[5]王平远.中国经济昆虫志(第21册):鳞翅目:螟蛾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8-25.
[6]Slamka F. Pyraloidea (Lepidoptera) of Europe, Volume 2, Crambinae & Schoenobiinae, Identification-distibution-habitat-biologie[M]. Bratislava:[unknown print],2008:36-48.
Identificationofanewwheatpest:Agriphilaaeneociliella
Chen Fuqiang1, Wu Chunsheng1, Zhang Yunhui2, Peng He2, Dong Baoxin3, Yuan Guohui4
(1.InstituteofZo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2.InstituteofPlantProtection,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193,China; 3.ShandongStationofPlantProtection,Ji’nan250100,China; 4.LaizhouStationofPlantProtection,Laizhou261400,China)
A new stem pest of wheat, of which the scientific name has not been confirmed, has occurred in Laizhou, Shandong in recent years. This pest was identified asAgriphilaaeneociliella(Eversmann, 1844) by comparative morphology;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larvae and adults were described, and an outline of its distribution in China was given.
wheat pes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griphilaaeneociliella;Crambussp.
2013-12-09
:2014-03-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655);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EW-Z-8)
S433.4, S435.1229
:A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4.05.024
* 通信作者 E-mail: wucs@ioz.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