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芸芸
摘要:本文基于“他者”形象的构建与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自我投射,剖析朝鲜画家误读中国梦的原因;提出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他者”建构;自我投射;误读
1.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提出,2013年,两个英国人请朝鲜画家创作一系列名为“两个英国人的中国梦”画作。作品呈现出21世纪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处于七八十年代生活状态的中国人,正由于其独具特色的穿越感,该系列画在网上疯传,引起了较大轰动,笔者从中选取一副作为具体分析对象。
2.“他者”形象的构建
该系列画出自朝鲜画家之手,刻画的是中国人未来的幸福生活,这其中必然存在“他者”形象的构建,以及构建出的形象是否与真实情况吻合的问题。
2.1“他者”形象构建
形象学中有关他者形象,所说的形象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或物的外观而言,而是在文学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对他者认识的总和,即由形象的塑造者或表现者所获取的这种对异己的他者的认识的总和。他者形象不是原初意义上的客观存在,而是由客体加上“形塑者”的想象而生成的东西。想象是对经验所不及的事物的主观判断,形象在想象的具体化中因增添了很多东西而总是大于客体本身的,也就是说,形象的内涵因想象而常常与实在有差异。这种形象源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是为现实中的文化差异所作的文学的、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一种语言(广义的)再现或描述,它绝非现实本身。①
从形象学角度上说,在这幅画中,中国人形象首先是“形塑者”严重的形象,它不再是原初形态的中国人形象本身,而是“形塑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是经由“形塑者”的意识过滤后并体现着“形塑者”本质力量的混合物。换言之,该画中的中国人形象基本上是由朝鲜画家在缺乏对中国现实情况了解的情况下,根据自己观念中的创造与想象出来的应该如此的画面。这种创造与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塑者”自身思想观念、审美体验、价值取向等本质力量的投射或对象化,这种投射与其国家的制度、观念、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想象是“形塑者”甚至“形塑者”所代表的文化的“自我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讲,画中中国人的形象究竟是谁的形象?会不会是“形塑者”自身的形象,或者说是“形塑者”创造的关于自身的形象,是他们自身欲望的一种展示与变形?
2.2“他者”形象与现实情况的对比
在这幅画里,是朝鲜画家构建的中国人幸福的未来生活。画中人统一身着绿色军装或者是中山装,唯有一个女人穿着大红色的长裙,当时时尚前卫者的标志,这在现在的中国人眼里,无疑是已经过时的衣服。同时,画中KTV整体色彩以大红大绿为主,内部构造装饰和如今中国社会所青睐的KTV相去甚远。整幅画中呈现出二三十年前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而这也正是朝鲜人当下的生活状态。
2.3该画作突显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问题: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个地区和社会群体,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征。由于原有文化的根深蒂固,当人们面对新的文化形态时,常以原有文化作为认识和判断现有一切现象与行为的标准,导致两种文化形态的抵触,进而造就文化传播交流障碍。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文化模式、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
在这系列画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下面两类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他者”形象问题。
2.3.1刻板化
1922年,李普曼称刻板印象这一概念为注意,他指出刻板印象是将各种形象组织成一些固定和简单的分类,并用来代表所有人的方法。刻板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类本身有着区别和分类的心理需求。由于个人的接触有限、周围环境所致以及大众媒介給受众带来的对于一些事物的某些印象,人们就把这种印象标签式地贴在与所有与之相关的事物上。不考虑个人的变化,认为刻板印象适用于一个群体内所有成员,或某段时期内的某个人,僵化性的预见。②
基于刻板印象,我们对异质文化的认识,往往把某个瞬间当作永恒。在不同空间中,人们文化观、价值观不同,即使是同一空间,时间不同,文化也不同,它总是处在与它种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中,处在不断发展中。在中国,人们曾经认为家庭观念大于个人价值,但进入90年代,却奇怪地刮起了“情人风”。同样,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刚刚经历过文革,中山装、军装、北欧苏联画风、集体主义等都是中国当时的社会状态,这幅画中的人们就是当时的状态;但是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等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朝鲜画家在这幅画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众的生活明显依然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朝鲜对于中国的理解依然是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的文革后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某一瞬间的概括作为一种永恒的认识,简单刻板地定义。
2.3.2朝鲜当前社会特色的简单挪用
在画中,具有时代性的元素大量地被挪用。文革遗风、北欧苏联画风、色彩的运用、中山装、绿色军装,女性疏两个小辫子的发型。这些标志性的东西都是中国七八十年代的社会风貌,而正是朝鲜当下的社会生活状态,将朝鲜社会和人民的状态简单地挪用到中国人民未来的幸福生活中,明显是不合适的。
朝鲜本国民族的社会制度、文化与人民生活状态,导致朝鲜画家想当然地认为其他国家民族应与自身一样。在朝鲜画家头脑中建构的中国人们的幸福生活的图景,应与朝鲜人们目前状况一样,以自己的标准与观念先入为主,无形的优越感表露无疑。
3.艺术家的自我投射
自我投射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亦如此。认为别人与自己的好恶相同,有时也会将自己的主观愿望投射于他人,认为他人也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
上文他者形象建构部分已经提到,“形塑者”自身思想观念、审美体验、价值取向等本质力量的投射或对象化,这种投射与其国家的制度、观念、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想象是“形塑者”甚至“形塑者”所代表的文化的“自我反映”。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朝鲜画家将其自身内心愿望投射到中国人的形象上,他们想象中中国人民未来的幸福生活实质上是其内心渴望期盼的朝鲜人民未来的幸福生活。
和其他国家相比,朝鲜目前是最具社会主义感觉的国家之一。同时,社会环境封闭,经济相对落后,由于中国与朝鲜的社会体制都属于社会主义,朝鲜目前的发展阶段与中国七八十年代差不多,处于中国文革后的时期。朝鲜人民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是吃得饱、穿得暖,有一定的娱乐生活。
这幅画明显表明,画里人的生活状态更像是朝鲜人们的生活状态,画风是文革遗风,同朝鲜如今的画风一致,皆传承北欧、苏联画风。统一的着装、统一的笑脸,这在如今中国人们看来是过时的,却正是朝鲜人们目前的装着。画中的KTV也并不是中国的KTV形式,反倒更像是朝鲜的KTV。整幅画从着装到配饰、到整体画风充满了浓浓的文革后期的中国感觉和当下的朝鲜感觉。
朝鲜画家画他们心中中国人民未来的幸福生活,这里显然就存在一个在双重文化背景和多元文化的语境中的艺术创作。在对中国人民形象塑造上,从形象学角度,他者是作为形塑者的欲望对象存在的,形塑者把自我的欲望投射到他者之上,通过他者这一欲望对象来进行欲望的实践。形塑者把他者当作一个舞台和场所,表现自我的梦想与希望。③中国人民幸福生活形象的塑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朝鲜人们对中国人民在符号或象征领域中行使权力,对其进行控制、欲望化,最终展现出来的画面,实质上是在朝鲜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心中的幸福生活,与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其实没有很大关系。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幅画从本身上来说,是画家的一种自身欲望的展示和变形,也就是朝鲜本国自身欲望的展示和变形。与其说是中国梦,不如说是“朝鲜梦”。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中国梦,处处流露出的朝鲜画家为本国的自我言说,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内心自我投射。
4.思考与建议
“他者”形象的建构与艺术家的自我投射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不能将之区分得特别清楚。正因为有艺术家的自我投射才能形成了颇具朝鲜风味的中国人形象,画中“他者”形象的建构是艺术家自我投射的最终结果。
刻板化对于跨文化传播极为不利,贴标签更是极为粗暴的沟通方式,很容易引起偏见或是跨文化沟通焦虑的情况发生。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尽量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异文化,做到认识理解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其次,对于未了解清楚的事物,避免急于下定义或是分类,应基于了解的情况下,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
在艺术创作中,自我投射有时候可能会成为作品出彩的关键。然而在跨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自我投射,尤其是强烈的自我投射将阻碍跨文化传播的顺畅,因为它会引发向外交往障碍与向内的压抑,某种时候甚至流露出个體民族优越感。这时候极易引发跨文化沟通焦虑与障碍,也有悖于跨文化传播的平等原则,同时不利于信息的真实传播。可以通过下面两方面努力尽量减少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自我投射:第一,增长见识,开阔思维。只有更多地了解异文化的状态与思维方式,才能避免基于自身主体单一的观念思维建构异文化事物的情况发生。第二,坚持平等尊重原则。每个民族、国家和文化都是平等而独立的,都应被尊重,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认为本国民族文化优于他国,潜意识中以本国文化标准作为准则。
5.结论
艺术作品是被艺术家创作加工过之后呈现在受众面前,《两个英国人的中国梦》这一系列画经过朝鲜画家本土的加工,在特有的朝鲜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侵染下产生。朝鲜站在“他者”的位置上,根据自身的观念期望不断地加以想象,筛选出他者的部分特征以适用于自己的主观想象,操纵、欲望化他者,最终把他者改塑成像自己所期待的那种形象。画中的人物形象与内容投射了朝鲜本身的内心欲望,是朝鲜本身的自我投射,凸显了朝鲜当前的社会理想和主体身份,其背后蕴含的民族心理与自我言说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郝吉环.刻板化:文化交际研究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2]拉里•A•萨默瓦等.《跨文化传播》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特蕾莎.任璧莲的自我投射与想象——《典型的美国佬》中的东方女性形象塑造[J].外语研究.2008(06)
[4]屠国元,李静.欲望化他者与自我言说——清末民初拜伦形象本土化中的译者主体身份检视[J].中国翻译2012(05)
[5]姜智芹.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国外文学(季刊)2004(01)
注解
①郝吉环.刻板化:文化交际研究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②拉里•A•萨默瓦等著《跨文化传播》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③特蕾莎,任璧莲的自我投射与想象——《典型的美国佬》中的东方女性形象塑造[J].外语研究.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