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清
摘 要:裁缝出身的靳埭强先生坦言自己“并不是很聪明”,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平常生活中的发现,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靳埭强先生说:“我不是天生的设计师,只是自然地从生活中培养潜能,热爱生活使我领悟宝贵的人生观,同时给予我神妙的创作动力。”
关键词:水墨;灵韵;知性;巧拙;黑白
靳埭强先生1942年出生于广东番禺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家庭,祖父从事壁画和庭院设计工作,伯父是水彩画家;15岁时移居香港与父母团聚,跟父亲学裁缝,并跟当时已是水彩画名家的伯父学画,参观美术展,阅读艺术书刊。后于香港中文大学部攻读王无邪先生的设计课程,1967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并最终走向设计之路。
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多样的文化和思想在这里交汇、碰撞、生根、发芽和成长,这些多元文化和复合环境使靳埭强先生对中西文化融合问题有着特别的敏感与执着,同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内陆的设计师相比有很大的区别。随着60、70年代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香港现代设计行业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在香港设计寻根热潮的洗礼中,靳埭强先生强烈地感觉到只能从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求创新和发展,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土壤中并吸取外来优秀文化意识和思想方法的作品,才能有自己独特韵味和魅力。因此,在他所创造的视觉形象中,提炼并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这些元素又是与民族文化心理血脉贯通的,在呈现给观者的视觉触动之外,用富有诗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设计思想,作品所产生的精神效应,足以唤起全体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再度自觉反省。
靳埭强先生说:“我在绘画和设计的探索中,重新自我再教育,对中国文化艺术兴趣渐浓,在水墨画创作中,努力在山水画的传统里学习和发展,肯定了走‘师古、师自然、师自我的路。在设计工作中,我尝试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多彩元素用在创作里,求取现代化中国设计新面貌。”[1]靳埭强先生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多彩元素和山水画色彩象征手法,设计出一幅幅简约、清新、隽永且有东方神韵的优秀作品,曾在香港及海外设计竞赛中获奖数百项,其中包括数十项美国纽约创作历年展优异奖;洛杉矶国际艺术创作金奖;多项美国CA奖,亚洲广告奖最佳企业形象设计奖;日本字体设计年刊之最佳作品等,曾入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设计师,1998年获杰出成就大奖,1999年获香港特区颁发的铜紫荆星章勋衔。被列入世界平面设计师名人录,作品获日本、瑞士、德国、美国等杂志的专题评价。多幅作品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德国慕尼黑州博物馆、汉堡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装饰艺术博物馆及韩国汉城大学收藏。
靳埭强先生作品的和谐之美,是靳先生以中国人文精神观照宇宙,获得“人与自然在精神上同享生命无穷的喜悦与美妙。”(方师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其作品中的墨与色、黑与白、拙与巧、实与虚等的交融与和谐,使观者感受到靳先生艺术精神与心灵的浸润。“得至美而游乎至乐。”(庄子《田子方》)。
1 巧拙之美
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靳埭强先生的海报作品中若缺、若拙、若讷之水墨笔意呈现了其人生智慧的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辨。尤其是20世纪80至90年代的许多既富中国感文化气息又兼具个人风格的海报,流露出鲜活的东方绘画语言特征。靳先生从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和水墨艺术中摄取其中的精髓用作其设计元素,轻描淡写地融入海报创作之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他把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和东方水墨语言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既极具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性的设计风格,并不断引领设计潮流。从靳先生早期的《香港国际电影节》(1980)、《一画会会展》(1983)、到近年的《汉字》系列(1995)、《自在》系列(1996)和《九九归一》(1999)等海报作品中无不透视出其对水墨的钟爱与不舍;例如获得美国CA奖的《汉字》“山、水、风、云”系列海报作品,整套作品体现了靳先生古今兼容,传承创新,塑造独特个性的创作理念,并赋予其文字现代情感,将水墨之灵性挥洒得淋漓尽致。“山、水、风、云”四个汉字,在微妙的水墨渗透之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了中国山水画般的意境,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极具视觉冲击力,这组系列海报独特的东方语境和直白的概念把神秘的东方美表现了出来,把对本土文化的思考和对现代设计的理解进行了绝妙的结合。这组水墨元素运用于海报创作之中,既是中国元素符号的演绎与推广应用,也是水墨文化自身情趣、韵味、内涵与外延文化脉络的优势体现。靳先生把水墨交融的肌理与层次,水墨语言的性格和东方构图风格与审美意趣,墨点、墨线、墨块营造的抽象视觉符号美,媒介材料的材质美及其视觉意象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同时,这组系列海报又结合了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四宗器物,使之分布组合在这四幅海报的“字画”之中,器物与书法浑然一体,流露出行云流水的视觉效果,飘散着化物为意的玄妙气息,令人遐想联翩。形象的“笔架山”“静止(纸)水”“沿(砚,意沿海)台风”“墨色云”,山高水深,风云变幻,内涵异常丰富;自然景观被提升到“物我统一”的人文高度,表现了书法和水墨独特的“巧拙”之美,此系列乃靳先生之“大巧”作品也。
如果说先生1979年《集一画院设计课程》海报和1980《一画会会展》海报表现得“不缺”与“不拙”的话,那么后来的《自在》系列作品则为一种“大缺”与“大拙”。靳先生在为日本特种制纸“自在”花纹纸设计的海报《自在》系列中,充分体现了靳先生的人生哲学思想;其中所采用的中国元素——书法文本表现出来的韵味让人不得不由衷的佩服靳先生的睿智;或行云流水,或憨态可掬,或自由自在,或木讷若拙,无不契合“行”“坐”“睡”“吃”“玩”等的人生之真谛:行在乎于神之逍遥而不在乎鞋履之间;坐在乎于思辨而不在于庙堂市井;睡在于物我两忘而不在乎床榻木瓦;吃在乎于心无旁骛而不在乎于酒肉草木;玩在乎自由自在而不在乎得失输赢……其形之缺、之拙、之讷让观者感受先生创意的大盈、大直与大辩。是谓之先生之“大拙”精品也。[2]在这一系列作品的画面中,水墨的渗化如诗如画,浓墨淡彩交相辉映,轻松欢愉的笔调诉说着一个真实的寓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共同营造一个“坐也自在”“行也自在”“吃也自在”“睡也自在”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
2 墨色之美
红与黑是中国水墨文化中的两个重要色彩,在《顾恺之传》中就有“龙苔丹青”的句子,丹即红色,青即墨色。可见丹青两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中国书画的主要颜色,奠定了中国古代书画的基础色调,也形成了汉民族书画中典型的以红、墨为正统的色彩观念。同时,中国书画里有“墨分五色”之说,即墨色里同样包含着深浅浓淡之变化;靳埭强先生的海报作品在色彩表现上,同样也做到了这一点。
在靳埭强先生的许多作品中除了用水墨,还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元素——红点,一个朱红而鲜亮的红点。我曾在中国美术学院读书时听过他的讲座,他说“红点是我的心,是我在八十年代开始衍生的一个视觉元素,也是精神符号,它可以融会我的设计意念,传递着丰富的生命讯息。”红点本身是一个无意义的符号,但它与作品中的其他元素在一起时,却能产生无限的联系和非同寻常的深刻含义。红点有时象征太阳,有时象征母亲,有时代表伤痕,有时代表沟通,有时它又是一种心灵的表现,每一次的使用都赋予了它深刻的内涵。“这种特质会令人惊叹、令人沉思……这种特质蕴含丰富的感情,能诱发观赏者的思索、联想,从而把观赏者带进作品的思想领域中。”[2]透过靳先生这美丽而神秘的红点——性灵之眼,我体会到它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艺术家在此即为红点,红点即为艺术家,这是一种艺术家心灵与物的契合,是艺术家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契合点。例如,靳先生的《爱护自然》海报(1992)中,包裹石块的层层宣纸上的红点,既是自然之伤口,警示人们,又可作为人类良知之眼,正视自身,以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正如靳先生所说,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红点成了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视觉元素和精神符号。靳先生在不同的作品中奇妙地将红点融入,成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既令人惊讶,又令人叹服。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红点反复进入他的作品,作为一个视觉元素,红点其实是艺术家作品中的一个中心和焦点;作为一个精神符号,红点是艺术家精神在作品中的凝聚和爆发。《香港佛教周》(1989)海报中的红点,则既是佛法,又是我心,表现了佛法与人常在,佛法与我心常在,我心即佛法,佛法即我心的“知心见性”之禅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