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专业课教材的设计

2014-08-08 23:11杨小军
无线互联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五年制中职教材

杨小军

摘要:本文以“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系列教材为例,探讨了中高职衔接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事项以及几点思考,为其他专业教材的开发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材;五年制高职近年来,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成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门、教育研究等部门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培养从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正在逐步打通,中专学历将不仅是中专学生最终学历,他们将有机会升入高职院校甚至更高等学府去深造。然而,中高职衔接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课题,我们如何对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教材进行开发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显得很有意义。

1中高职衔接专业课教材设计时应该关注的实际情况

1.1 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简单说来,中职毕业生要求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而高职毕业生要求解决“怎么做更好”的问题。相同专业的中高职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必然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同时中高职学生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又必然要有所差别、有所递进。所以在教材设计的时候,我们既要兼顾知识的系统性,重要的知识内容虽然在中职阶段已经有所涉及,但在高职阶段的教材中也必须要以某种形式涵盖;同时我们也要避免“炒冷饭”,高职阶段不能简单地“复习”中职阶段的知识,更要有所突破,有所提升。

1.2 中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不同

目前,中职学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的,而且这批学生几乎是被“淘汰”到职业学校的。以江苏省为例,在中考时文化基础好的先被普通高中录取,再次之的被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录取,最后一拨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而高职学校的生源也有很多来源,比如大部分是通过高考录取来的,有部分是通过对口单招录取的,他们在入学前所受到的教育的侧重点并不一样,导致知识的结构不同。庄小红在研究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时提出建议:实行分层教学、兼顾生源的文化素质差异,尝试开设限选课[1]。当然,在教育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对专业课的设计来说,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然而对于教材的设计者来说,针对同一个层级的读者来说开发不同的个性化的教材不具有经济性,因此特别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来说,出版者总是希望能够采用合适的设计,来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

1.3 五年制高职是中高职衔接的特殊形式

五年制高职是研究中高职衔接的较好素材,它是与中职的起点相同,同时与高职的培养目标(“终点”)一致的一种特殊的培养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中也提出我们要完善中职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培养制度。以江苏省为例,它是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初中毕业生入学后,经过五年的学习,应具备大专层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五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设计时,关注的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递进,而不是相同课程在中高职之间不同深度的递进。所以系统化设计五年一贯制的教材,能够避免知识点的无效重复。

2中高职衔接专业课教材的实例

2011年公布了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立项学校,其中江苏省17所,加上后来公布的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示范校,共计58所。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集中全省的优质资源来发展示范校,江苏省在教育厅的牵头下成立了国示范协作会,在协作会的统筹下,领导全省示范校的共建共享。协作会下面成立15个专业协作组,由协作组具体进行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本文所列举的实例就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协作组所组织开发的系列教材。

2.1 概况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协作组共由14所学校的电子系的骨干教师组成,分别来自五年制高职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其中的五年制高职学校一般都招收两种学制的学生,大部分为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少部分为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职学生。不同教育类型的学校的老师一起,再加上聘请来的企业专家,共同研讨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分析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中职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设计项目任务,学生完成分解的一个一个学习任务,进而完成一个总体的项目,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本次开发的共十门专业核心课程(图1),由于设计新颖,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均被立项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2.2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系列教材的特点

⑴教材采用理实一体的理念,知识层次上循序渐进。教材的核心目标是“任务实施”的部分,在此之前则用“知识准备”进行铺垫。学生们通过“理论+实践”的学习后,有所提高的部分则在“知识拓展”中体现。“知识拓展”有的是更深入的理论介绍,有的是更加高难度的实训操作。“知识拓展”部分是高职学生必修的知识,也可供学有余力的中职学生参考。从“知识准备”到“知识拓展”的知识内容的递进是最能体现中高职衔接的设计。每个任务结束后,有“任务小结”和“目标检测”,整个项目结束后,还设置了供师生互动的“考核表”,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学习的循环。

⑵将必修的知识点进行了分解,融入了项目任务的设计中。职业教育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打破以往学科式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理念设计教材。这也是教材编写的难点。难就难在要厘清中高职需要掌握的不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要设计到项目和任务中。难得的是江苏省国家示范校的组成中既有中职学校,有技工学校,也有五年制高职学校,再加上企业的专家,组成的编者队伍,具有不同的背景,他们相互协作,充分分析了中职以及高职学生所必修的知识点,保证了课程标准乃至教材的可操作性,也能充分关注到中高职衔接的内容。

⑶中高职教材一体化设计,既避免了简单重复,也能保证教材的合理延伸。本系列教材是根据中高职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讨论专业教学标准,从而编写教材的。并没有将某个知识内容硬性地割裂成中职的还是高职的,而是统筹兼顾,层次低的知识通过“知识准备”和“任务实施”来体现,层次高的知识通过“知识拓展”来向读者介绍。“知识准备” 与“知识拓展”不会简单重复,而是逐步递进。中职学生在掌握了“知识准备”所介绍的内容后,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学习“知识拓展”的内容;而“知识拓展”另一方面又作为高职学生必修的内容,从而使得中高职的学生都能自得其所。

⑷教材与凤凰创壹虚拟实训教学平台互为补充,共同打造了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凤凰创壹虚拟实训教学平台分为教学、实训、考核等几个模块,各个模塊既相对独立,又逻辑上紧密关联。教材的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也在平台上展示,同时,创壹公司开发的三维互动教学软件也嵌入到这个平台,这个软件的脚本与教材是由同一个团队编写的,保证了软件与教材的同步配套。凤凰创壹虚拟实训教学平台实现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材的交相辉映,实际上构建了一个立体化教材体系。

3中高职衔接专业课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

3.1 完善中高职衔接的顶层设计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涉及企业、高校、家庭等等社会各个方面,需要政府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规划。李海宗等研究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衔接首先要从内部开始,从国家层面上制定我国职业学校的设立与撤除的标准;科学制定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并对专业设置进行严格的控制,实现专业上的衔接;开发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及公共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上的衔接等[2]。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导教材开发的蓝本,而这往往是凭教材出版机构难以很好完成的,这就必须从国家层面,依靠行指委的力量来进行开发一个指导性的专业教学标准。当然,职业教育基本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各地特别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照地方的产业结构,组织研讨地方性的具有实施性的专业教学标准。

3.2 教师的衔接

同其他的教育层次一样,职业教育也必须体现个性化,学生的水平和个性都参差不齐,要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李季认为中职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懂得中职教育理念与业务,而不了解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与业务,眼界应该放宽[3]。李季所说的不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但对于教材的具体编撰者,老师们也必须有“宽阔的眼界”,必须对中职以及高职的教学规律和内容十分熟悉和了解,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才能举重若轻,真正在教材中完成中高职衔接,知识内容做到有机地递进,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叠加。

3.3 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体现中高职衔接的理念

关于中高职衔接教材的结构形式,我们也做过不少的探索。比如,采用双色印刷设计的专业课教材,中职必修的部分采用黑白印刷,而高职必修的部分采用有色印刷。而我们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系列教材,采用由“知识准备”——“任务实施”——“知识拓展”这样的递进关系,在本质上并没有做太多的改变,都是“坚持中职课程中基础和操作,高职课程中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这一原则,明确中高职阶段必修和选修单元。”[4]虽说一切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但是内容也是相当重要的。结构形式也体现了教材設计的思想,教材编写者如何从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中遴选出中高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通过设计成项目任务,安排到某个结构环节中,这本身是一个艺术性的创作过程,同时对使用教材的老师们也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指导。

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方兴未艾,涉及面非常广泛,大到学制设计、学分的设置,小到课程建设、教材的开发,都需要不断去探索。仅教材的开发来说,我们既要开发出适合大多数学生使用的通用性教材,也要有适合部分学生使用的个性化的内容,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找到更多的共同点。当然,笔者认为,教材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平台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在这个学习平台上学习到书本上外延更加丰富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庄小红.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的对策研究——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2,26(33):14-17.

[2]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12(09):100-102.

[3]李季.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12,9:266.

[4]宋秀,玲车军.试论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5(94):65-67.

猜你喜欢
五年制中职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