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卫强 梁晨露
摘要: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并非简单地资金投入和设备购置。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关键平台,建设的绩效目标、规划设计思路和使用管理模式是其应当关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四转向;四提高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教学平台的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一直以来深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重视。资金投入、建设水平、使用成效逐年提高。实践教学设施的规模建设最大程度的满足了“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实践教学设施的科研功能、社会服务与企业培训功能、技能鉴定与竞赛训练功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为避免因资金投入集中,规划设计迟滞,管理经验不足等而造成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称,笔者认为在实训践教学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应实现 “四转向、四提高”。
1由学校宏观统筹,按专业分散建设、分别管理、分别使用转向学校整体规划,按专业集群一体化建设、统筹管理、共享共用,提高实训设施的利用率和建设的集约化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以及社会认同度的提升,职业院校的开设专业的数量、在校生规模、工学一体化课程比例不断攀升。针对这些情况,职业院校院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设施综合管理部门(比如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的职能,以及各专业技术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对学校实践教学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协调建设、统筹管理。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院发展规划,制定实训室建设方案。实训中心统一组织多方力量,在实训室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专业集群化、资金预算、专业面向、共享共用、多功能开发等方面对各专业上报的计划和方案,进行集中研讨论证,整合规制、统筹安排建设和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实训设施的利用率和建設的集约化。
2由单一的设备设施的硬建设转向配套制度、操作规程、专业文化、企业文化等软建设与硬建设同步开展,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对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的熏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紧贴产业、教学紧盯企业”成为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做法。各专业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在加强硬件设备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企业氛围元素”。通过校企合作,引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进实训室,并加以校本设计,形成自己的专业文化特色;将工作现场链接到实训教学课堂,通过对设备设施的工艺布局设计、科学运用、规范操作,实现实训课堂与车间、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学生与员工身份的“三对接”。学生在接近实际工作场景的环境中完成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的氛围熏陶,日积月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3由单一配置成型设备设施转向配置成型设备、合作开发、自主研发、二次开发设备设施兼有,提高设备成本的利用价值
配置成型设备是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主渠道。但成型设备在很多情况下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需要,一些专业的教学技术装备市场发展却并不完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职业院校还需组织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自主研发、二次开发、校企合作研发实践教学设备,提高生产性设备的教学功能,提高设施设备对课程的适用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对应性和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出率,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及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真实度、有效度、可靠度,同时也会节约大量的办学经费,实现了单位成本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4由单一实物实体设备转向虚实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虚拟模拟仿真的设备设施占新添置设别设施的半壁江山, 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和不同教学形态间的相互支撑
现场真实的工作场景是实训室设计建造的目标方向,但并非所有专业、所有课程项目都可以以真实场景、真实设备来建设实训设施。为更方便、更直观的实现“仿真实践”教学,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变教学形态,解决技术难题。利用这些虚拟仿真技术,以实训室为载体,开发出虚拟工厂、车间等工作场景,将真实的工作项目与虚拟的工作场景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实践领域的涉及面,实现课程“网络化”、教育“信息化”,从而提高了不同教学形态间的相互支撑度,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及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