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旭力
摘 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二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三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16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内生态环境意识还很淡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还存在扭曲现象,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和资源低利用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包括通过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来解决。因为高校是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发源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指导,使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的教育[1]。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科学的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所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新时期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应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材)内容中充实生态文明相关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其他部分的反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所决定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为其服务[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目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生态文明观不会自发地在大学生脑海里生成,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教学范畴。比如,思政课老师在教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在进行科學发展观教学的时候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向大学生介绍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让大学生了解现时代中国与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等问题的讲授,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和义务。
(二)尝试增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发挥高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并且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建设目标,将有利于对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充分体现对生态文明的重视。高校可尝试增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规划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指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在课堂教育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呼吁是非常强烈的,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大学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技能。其次,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励大学生去自觉维护自然界的权利。再次,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强调大学生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提倡绿色环保、理性消费等理念,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程,为了切实有效地反映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状况,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制定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具备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学生活动于校园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是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化活动
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主阵地来培养和塑造校园生态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积极鼓励学生成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社团,支持绿色社团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学生会、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通过校园艺术节、班会和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的生态文化教育,比如举办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图片展览、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积极营造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聘请环保专家和公益组织负责人定期在学校举办环保知识讲座,普及生态知识,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环境。通过开展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塑造校园生态文化,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二)综合利用现代传媒开展校园生态文明宣传
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如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校内广播、电视台、宣传牌、橱窗、校园报以及校园网络、微信、微博等现代传媒,定期组织有关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宣传和贯彻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生态文明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营造建设环境良好型、资源节约型校园的良好校园氛围。其次,利用环境宣传月和各种绿色纪念日举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引导大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大学生养成环保、节约的生态理念,以及节约水电、理性消费的生态道德行为。最后,树立环保先进典型,表彰环保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通过宣讲会、表彰会等形式宣传先进思想和行为,倡导大学生参与环保宣传,积极做环保志愿者,激发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世界观,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延伸性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在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宣传生态环保、倡导低碳节约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一)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活动
实践出真知,只有践行生态实践,才能产生生态价值,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将生态理论教育与生态实践教育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高校要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戒烟日”、“植树节”等节日开展灵活多样的公益活动,调动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现在的一些公益活动诸如“保护母亲河”、“绿色出行”、“植树日”等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高校要注意开展公益活动一定要重视实际效果,有了实际效果人们才能更信任、更拥护,才能将公益活动长久坚持下去,大学生公益活动才能显现出价值,最终达到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目的。另外,高校在开展相关活动时要防止形式主义倾向,比如说清除白色污染,只注重活动过程中清除白色污染而在日后生活中不关注白色污染等的形式主义。
(二)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生态践行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生态文明的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只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历锻炼,才能加深对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开展社会实践的最佳时期是寒暑假,大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以及开展实地考察、调研。所以,高校必须重视提高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寒暑假实践之中。一是通过基地参观学习和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态状况,使大学生在亲力亲为中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达到提高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目的。二是通过课题立项,设立专项基金赞助大学生节能减排的研究项目,鼓励大学生探索先进的生态文化。三是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区县、企业、街道和社区,开展环保相关的调研,深入了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现状,不断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意。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和促进当代大学生真正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真正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新世纪新阶段,应自觉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资源,拓展载体,丰富路径,多措并举,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引领生态文化风尚,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必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7):125-12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