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立群 金洪申
摘 要:相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更能引发电视剧悬念,所起的作用也更重要,一部电视剧可以没有自然环境,但不能没有社会环境。论述了危险性的自然物质所构成的社会环境和按照美的目的加工设计的自然物质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为何能够激发电视剧悬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和社会大环境或个人人际小环境如果存在着不一致、不和谐的关系,极易引发电视剧悬念。
关键词:社会环境;电视剧悬念;观众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139-03
社会环境,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剧中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中除去自然环境的那一部分,既包括人类按照特定目的通过社会劳动生产或加工了的自然物质,又包括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具体关系。由于社会环境中融入了人的因素,和人有着各种联系,所以,对电视剧悬念来说,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说,一部电视剧可以离开自然环境,但绝对离不开社会环境,例如,在中国电视剧的开山之作《一口菜饼子》中,就没有自然环境,只有社会环境。
一、生产或加工了的自然物质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以来,由于劳动和直立行走促进了大脑的发育,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对自然界的恐惧逐渐转变成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为了遮风避雨人类学会了修建房屋;为了自卫或争夺,人类发明制造了枪支弹药;这些被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处在电视剧主要人物的周围,能否满足电视剧主要人物的需要,是否会对电视剧主要人物构成威胁,决定了电视剧悬念的产生。
(一)危险性的自然物质所构成的社会环境极易引发电视剧悬念
自然界存在的某些物质本来对人们几乎没有任何的危害,但人们出于特定的目的而对某些物质进行提炼或转变后,这些物质就变成了器物或具体的东西,这些具体的东西如果被某些人用来对付另外一些人,就很容易形成悬念。例如,铁矿石本来没有任何危害,当人们把铁矿石加工提炼成钢铁后,如果再进一步把它制造成刺刀、机枪或子弹,社会化了的这些东西就会对某些人构成巨大的威胁,从而非常容易促使悬念的发生。史诗巨制《中国远征军》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故事开始不久,观众就看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炮弹在山上接二连三地爆炸,子弹一排排地密如暴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士兵们前赴后继,一个个不断地倒在血泊中。剧中最主要的人物是韩绍功,他出身书香门第,投笔从戎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一名前线指挥官,必须和士兵们一起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机枪、冲锋枪、步枪及刺刀、手榴弹、战斗机、坦克、战地吉普车等战斗环境引发了观众对韩绍功命运的担忧。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野人山大撤退、滇西大反攻等一次次、一天天的战斗环境完善了观众对韩绍功的审美期待,观众不仅看到了韩绍功及其所率领将士的英勇顽强,而且悟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心灵的摧残。纵观整部《中国远征军》,战斗的场景占了这部电视剧播映时间的一半左右,悲壮的战斗情景凸显了韩绍功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为了保证战斗环境的真实性,《中国远征军》剧组的十五个烟火师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花费了一百多万元,消耗了两吨炸药和七百多公斤火药。经过后期特效的加工制作,观众看到了士兵被炮弹烟火炸向空中、又重重地撞在石柱上被弹起等惨不忍睹的战争场景。大量的烟火材料和仿真枪支、仿真坦克使观众看到了60多年前炮火连天的西南大后方抗日战场,体验到了剧中主人公韩绍功经历的惨烈战斗过程。可以说,没有对人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武器,没有真实残酷的战斗环境,观众很难产生悬念。
(二)按照美的目的加工设计的自然物质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也能影响悬念的产生
人们在地球上劳动,对自然界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利用,最大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幸福,并不是对其他的国家或民族进行侵略和掠夺,所以,战争所用的一切武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人们常见的是自己衣食住行等所需的物品。自行车、汽车、马车、蔬菜、食品、宾馆、卧室、衣服、鞋帽等日常生活用品是人们生存必需的,和人们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周围,也经常出现在电视剧中。生活必需品能否满足剧中主人公的内心需求,往往影响着悬念的产生。在情境喜剧《家有儿女新传》中,唐小龙、李贝贝、马达三位主人公的卧室、客厅、厨房时尚豪华、富丽堂皇,室外楼下的小区花园赏心悦目,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形成了对比,唐小龙被爸妈寄养在爷爷奶奶家,被宠坏了,擅长狡辩,组织能力强,煽动本领高,经常带头和老师捣乱;李贝贝被妈妈严厉地管教成了学习机器,胆小,蔫儿坏,生活和社交能力较差;马达缺少父母的教育,头脑简单,甚至有点笨,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三位小主人公组成了“铁三角”这一小团伙,欺骗老师,对抗班长,应付家长,种种不良倾向引起了观众的担忧。社区里还有一个“海底世界”般的“家有儿女俱乐部”,是以一艘海底沉船为背景设计的,有各种各样的热带鱼、大海龟、水星,还有珊瑚桌,五彩斑斓。俱乐部志愿者安远老师和家长一起力争把这里策划成孩子们自己的小天地,配合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唐小龙、李贝贝、马达三位主人公在天堂般的“家有儿女俱乐部”里,能否接受辅导老师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他们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这种社会环境能否促进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电视剧悬念由此产生。
自然物质按照人们的目的被加工改造之后,往往被某一部分人所拥有,成为某些人的私有财产,其数量和质量常常代表拥有者的权利和社会地位,这种财产构成的社会环境能够满足拥有者的荣耀感,也能反衬某些人的失落和寂寞。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既能看到外在的由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物质构成的社会环境,又能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状态,通过对照,形成悬念。李少红版《红楼梦》虽然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但比较重要的仍然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他们周围的生活环境极其豪华气派。府第大气恢宏,庭院轩峻壮丽,楼亭古色古香,服饰精美华丽,似真亦幻。第九集中元妃省亲时的大观园,无数灯笼掩映着水榭楼台,意境之美让人流连忘返。贾母卧室的横梁、雕花门、圆形拱门,镀金配红木,并且有手工雕刻的精美繁复的镂空图案,就连灯笼都配有珊瑚与玉器做的装饰,非常奢华。作为贾府大家族的继承人,贾宝玉的性格和能力会有怎样的变化,能否延续这种情况,是繁华,他将选择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林黛玉和薛宝钗谁将成为未来贾府的“贾母”,这些都将成为吸引观众的剧情悬念。这种荣华富贵的社会环境更能衬托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的命运,有力展现这部电视剧的灵魂:梦。这种梦不是美好的未来,也不是甜蜜的过去,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是对人生大彻大悟后的现实。对林黛玉来说,是寄人篱下而得不到爱情的绝望。对贾宝玉来说,是对权贵家族的离弃,是对超尘脱俗的追求。对薛宝钗来说,是爱情和婚姻成功后的失落和寂寞,是胜利之后贵妇的空虚。富贵骄奢的社会环境有力地映衬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的情感悲剧,逐渐引起了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同情,使观众获得了审美快感。
二、社会大环境
电视剧向观众展现的主要人物是单个的人,这种具体实在的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中,而是和其他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体之间的关系能够引发电视剧悬念
阿德勒曾经深刻地论述过群体生活的重要性“……群体的需要调整着人际关系。人的群体生活先于个体生活。人类文明史中没有任何一种生活不是以群体生活为基础的。没有任何个人不是以群体成员的身份出现的……群体生活的本能使人类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在与严酷的环境的斗争之中,它发展了最高贵的工具——心灵,其本质渗透了对群体生活的需求。社会生活之所以成为需要,是由于唯有通过群体生活和劳动分工,使個人从属于群体,人作为种系才能够生存和延续……群体生活无疑是人类生存最可靠的保证”[1]。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作为个体,离不开群体生活,离不开社会,他影响着其他个体,其他个体也影响着他,彼此的影响或冲突引发了观众对剧中主人公的审美期待。
里·瓦格纳认为,“活生生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无穷的多样性,其形式也是变化多端的,并且总是同这种生动的关系的特点相适应的”[2]。一组组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环境,虽然众多的个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但是还是可以根据个人数量的多少大体分为社会大环境和个人小环境。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和社会大环境或个人人际小环境存在着不一致、不和谐的关系,就能够引发电视剧悬念。
(二)和平盛世般的社会大环境能够引发电视剧悬念
所谓社会大环境是指,某一国家或民族地区绝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总体关系,相当于历史背景或时代背景。在当今中国,和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幸福生活遍布每个角落,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没有烦恼和忧愁。电视剧《大女当嫁》中的女主人公姜大雁,按照当今流行的称呼,可以算是一位典型的“剩女”,更称得上是标准的“3S女人”:Single(单身)、Senventies(生于20世纪70年代,今年三十四岁了)、Stuck(被卡住了,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妹妹姜大芸也出嫁了,父亲、母亲、奶奶以及其他亲人都想尽一切办法把姜大雁嫁出去。男女青年的适婚年龄一般在二十五周岁至二十八周岁之间,如果超过三十周岁还未结婚,就会被称为大龄女青年或者大龄男青年,简称“剩女”或者“剩男”。由于相同年龄的异性大多已经结婚了,“剩女”和“剩男”们选择的余地就变得比较小了,社会环境会变得越来越不利,找对象成功的概率会成倍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剧中女主人公姜大雁端庄美丽,在一所中学当教师,工作体面,收入稳定,工作和生活环境幽雅舒适,有理想,有追求,如果按照当今社会流行的观念即男性的各项条件应高于女性来寻找的话,那么,适合条件的未婚男性将会少得可怜。何况,姜大雁绝不向年龄妥协,绝不向世俗偏见屈服,绝不走进没有爱情的婚姻,她要依靠自己的感觉真真正正地谈恋爱,大海捞针般地寻找自己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在这种情况下,符合要求的未婚男性则会少之又少。观众接连看到了方泉企图通过婚姻出国,彭坦的合同式婚姻过于理性,苏如是年龄太大太爱自己的女儿,张耀阳年轻幼稚只知恋爱不懂婚姻,耿大志文化素养不高。观众和姜大雁一起满怀希望地了解了他们,一次次失望后远离了他们,艰难而奢侈地寻觅真爱。
(三)战争年代的社会大环境能够引发悬念
相比和平年代的社會环境不能满足个人的心愿,战争年代的社会环境更加残酷和险恶,更能引发悬念。自2003年夺得“飞天奖”4个奖项的《誓言无声》以来,谍战剧的播出数量越来越多,《暗算》、《古城谍影》、《敌营十八年》、《密令1949》、《51号兵站》、《一双绣花鞋》、《特殊使命》、《羊城暗哨》、《梅花档案》、《5号特工组》、《迷雾重重》、《红色追缉令》、《江城令》、《黑三角》、《功勋》、《地下地上》、《潜伏》、《蓝色档案》、《风雨龙虎山》《重庆谍战》、《仁者无敌》、《海狼行动》、《生死谍恋》、《狐步谍影》、《剑谍》、《秘密列车》、《绝密1950》、《解密档案之眼中钉》、《夜幕下的哈尔滨》、《黎明之前》等一大批谍战剧逐步走红荧屏,都收到了很好的收视率,且不断重复播出。河南卫视的晚间黄金档成了“谍海风云编播季”,北京奥运会以后开拍的谍战剧更是高达六十多部。这些谍战剧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原因就在于险恶残酷的社会环境对剧中主人公的生命和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导致了电视剧悬念的产生。从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并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剧中主人公江波的严峻考验吸引了观众的持续注意力,这部九集的连续剧为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由广东强视影业传媒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120集《敌营十八年》三部曲开始与观众见面,剧中主人公江波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国民党军队内部那种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长期潜伏,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历史时期,为革命输送了大量的军事情报,表现出了崇高的牺牲精神。对江波构成巨大威胁的社会环境主要来自国民党反动派。1927年春,广州发生反革命政变,许多共产党员被捕牺牲。敌人追杀江波的妻子康瑛,致使怀着身孕的康瑛不幸坠入江中。黄埔军校政训处主任胡金山通过最狠毒的陪斩方式挖掘江波的真实身份。中共地下党员滕玉莲遭到军统特工罗茂莉的暗算,一到汉口就被秘密逮捕,在被押往南京途中遇到沉船而下落不明;中共地下党员韩成仁为铲除日军井上机关而壮烈牺牲;淞沪抗战失利后,在国民党溃退南京途中,中共地下党员柳春桃为保护江波而牺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江波、康瑛、尤佳丽等中共地下党员配合国际反法西斯战线,获取日军的重要情报,自身却处在日特、国民党特务的双重险恶环境中,方泽亮等许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员先后英勇牺牲。一位位英雄在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中接连牺牲,不断激发观众对剧中主人公江波命运的担忧,江波也是好几次身负重伤,好几次面临生命的危险,但他没有被残酷的社会环境所吓倒,仍然坚定顽强地向党组织传递情报。
自己人内部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江波所处的主要由国民党反动派组成的社会环境,从而威胁到江波的生命安全。在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势力较弱,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力量势力较强,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壮大自己的社会环境,共产党员必须分赴各种社会环境为革命做出贡献。江波身处敌人的阵营中,潜伏的目的是获取敌军的情报,不只是不暴露自己,也不是只顾保全自己的生命,来自自己阵营的许多指示往往不是为了更安全,大多数会对自己带来更大的危险。在工作中,由于分不清真伪,错误的判断或行动往往会使自己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江波也中过狡猾敌人的奸计,送出了错误的情报,导致自己的同志赵一青和康瑛被敌军宣子奇逮捕,以致后来组织上不敢轻易相信自己送出情报的真实性,致使红军在湘江一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恶化了自己阵营的处境。如果自己的阵营中某些同志一不小心被捕,经不住敌人的折磨,忍受不了肉体的痛苦,一旦叛变,潜伏在敌人阵营中的地下党员的处境就会更加危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顾一夫是中共J省重要领导人,从苏区返回上海时,被敌人何昆逮捕,不久招供,给江波等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如果把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看作一叶小舟里的渔夫的话,那么,社会大环境就是波涛汹涌的海洋,直接关系到小舟里渔夫的安危。所谓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指的就是历史发展的大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电视剧《潜伏》中的李涯和电视剧《黎明之前》中的李伯涵等为国民党反动派效力的人员,个人对工作不是不努力,对党国不是不忠心,可少数人的死心塌地并不能阻挡滚滚向前的历史大潮流,更不会改变社会大环境,他们对剧中的主人公余则成和刘新杰构成了威胁,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环境又对他们构成了威胁,最终的胜利属于那些顺乎民意追随历史大发展的勇士们。一般的谍战剧都是在剧中主人公迎来了胜利的社会大环境中结束观众的审美期待。
参考文献:
[1]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5-46.
[2]里·瓦格纳.戏剧与戏剧艺术的本质.世界文论(7)[M].布拉格学派及其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