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发展评价*

2014-08-08 00:59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李军军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58期
关键词:十二五纲要比重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李军军

“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发展评价*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李军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指导和评价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南。“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各省、市(区)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变化,认真实施本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设任务,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较好地完成了规划目标的进度要求,但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十二五”规划;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经济转型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持续产生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呈现复杂多变的局面。中国政府正确把握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采取审慎灵活的调控政策,力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省、市(区)认真贯彻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紧密围绕中央的战略部署,积极实施本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设任务,各地区经济在竞争与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较好地完成了规划目标的时序进度要求,展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亮点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多极化格局,共同促进全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打下良好基础。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08年从美国爆发并逐步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发生的欧债危机,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冲击,失业率大幅上升,政府债务负担过重,国际贸易下挫,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下滑。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世界各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恢复增长,但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下行的风险依然存在,区域差别比较明显。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大多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台增支减税、刺激投资和消费、加强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力度,鼓励居民消费,通过扩大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和汇率,促进企业投资和出口。在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下,各国经济普遍开始复苏,出口开始回升,失业率逐步下降,经济增速有所上升。但这些刺激经济的政策也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一是积极财政政策导致政府负债不断增长,很多国家的政府负债占GDP比重偏高,债务风险加大;二是货币发行的过快增长导致物价快速上升,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如影随形;三是投资过快增长,存在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四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大宗商品价格呈戏剧性波动,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

从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来看,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调整与转型期,在调整中艰难复苏,在转型中呈现弱增长,经济复苏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依然存在。美国经济在美元的强势推动下呈现较强的复苏势头,失业率逐步下降,资本迅速流入,但财政紧缩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对其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每一次提高债务上限的只是暂时延迟了债务危机的爆发,但同时也在不断累积债务风险。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世界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固,市场信心不足。欧债危机已经爆发和持续了4年多,但欧元区国家仍未完全化解这一债务难题,这些国家普遍面临较高的失业率、财政赤字和债务率,部分国家为了解决债务风险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使未来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根据IMF*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Reports[R].2013(7).预测,2013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要低于前两年,其中美国经济增速会下降0.5个百分点,只有1.7%,而欧元区经济将继续下滑,保持2012年-0.6%的负增长。

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表现比较主动,采取了稳定经济增长的综合政策,在经历了2009年经济短暂下滑以后,2010年都迅速恢复了之前较高的增速,但随后经济增长步伐持续放缓,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各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都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一是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面临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压力。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长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下降。二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下降,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对外需比较依赖的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据IMF测算,2011年和2012年世界贸易总量分别增长了6%和2.5%,处于下降趋势。进口方面,发达国家的增速由4.7%下降到1.4%,而新兴经济体则由8.7%下降到5%。出口方面,发达国家的增速由5.6%下降到2%,新兴经济体则由6.4%下降到3.6%。虽然2013年的世界贸易总量有所回升,但仍然难以恢复到2011年水平。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势必将影响世界贸易和全球经济稳健增长,同时引发更多的国际间冲突,导致个体化差异明显,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20个省份明确规定了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值,最高的广东是66 800亿元(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其次是江苏,为65 800亿元,西藏最低只有900亿元。其他11个省份没有明确地区生产总值的目标值,但所有省份都制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目标,有24个省份规划“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高于10%,其中山西和海南两省的增速目标超过13%,只有北京、上海等7个省份的经济增速目标低于10%,但也都超过了8%。

表1 全国31个省、市(区)“十二五”规划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及中期完成情况

续表

注:2010年、2011年、2012年规模值为当年价核算,“十二五”期末目标值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各年增速为实际增长速度,剔除物价变化影响。

数据来源:“十二五”期末目标值摘自各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具体见参考文献,2010年、2011年、2012年数据摘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2012年名义GDP来看,超过1万亿元的有24个省份,广东、江苏、山东三省均超过5万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有23个省份连续两年增速都超过10%,只有北京、上海、浙江三个省份连续两年增速低于10%。从增速变化来看,2012年经济增速普遍低于2011年,除甘肃以外,其他30个省份的经济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海南等9个省份,都超过2个百分点,广东等13个省份经济增速下降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天津和重庆两个直辖市的经济增速最高,都超过15%,贵州、四川、陕西和云南4个省份都超过13%。在15个经济增速超过12%的省份中,有10个西部省份和3个中部省份,只有天津和吉林分别属于东部和东北地区。另外两个西部省份广西和宁夏的平均增速也达到了11.8%。而平均增速比较低的都是东部省份,说明近两年来中西部地区省份的经济增速普遍高于东部省份,区域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从规划目标的中期完成情况来看,有24个省份的经济增速达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时序进度要求,其中云南、安徽、湖北和河南等省份由于目标制定相对较低,完成率比较高,天津、重庆和贵州等省份尽管目标制定的很高,但经济增速比较高,仍然具有较高的完成率。在7个没有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的省份中,海南、山西、黑龙江和宁夏是由于制定的目标较高所致。

在“十二五”规划中,大多数省份制定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目标,其中有15个省份明确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的发展目标,贵州制定的目标是3000美元,有9个省份明确了增速目标。其他省份的规划纲要中虽然没有明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规模和增速目标,但也都要其他表述,比如陕西的目标是“十二五”期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的目标是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来看,15个省份当中,连续两年增速都超过10%的有12个省份,只有广东和浙江三个省份连续两年增速低于10%。从两年增速变化来看,2012年增速普遍低于2011年增速,除了浙江以外,其他14个省份的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四川的下降幅度最大,为3.6个百分点,其次是湖北、重庆、贵州、河南4个省份的增速下降幅度超过2个百分点。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来看,这15个省份中最高的是贵州和四川,都超过了14%,重庆超过13%,云南、甘肃和湖北都超过12%,这些省份大多处于西部地区,广东和浙江最低,都不足8%。从规划目标的中期完成情况来看,15个省份中有12个达到了规划目标的时序进度要求,其中四川、云南、广西等省份完成率比较高。

三、“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特点及趋势

(一)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继续保持。

从各省经济增速来看,2010~2012年总体上延续了“十一五”期间高速增长的态势。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各省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整体经济向好,为企业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稳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东部地区由于开放比较早,具有较多的政策优势,打下较好的发展基础,整体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全面开放,开发政策普及,加上资源和人力优势,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普遍高于东部地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中西部地区更高的增长速度,一方面是前期基础薄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另一方面大范围的产业转移,东部地区普遍面临“用工荒”,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快速上涨,导致大量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目前东西部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个差距缩小的过程,也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潜力所在。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部分省份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但仍然有很多地区的工业重化过程还未结束,各地的产业升级大有可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城镇化还不彻底,虽然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每年提升的幅度较大,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都还跟不上城市化进程要求,许多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供给还处于严重短缺状态。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化、信息化、低碳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因此,“十二五”后期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各地经济仍然有机会保持高速度增长的态势。

(二)以投资驱动为主的格局依旧。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也都提到了扩大投资,通过安排重大项目、扩大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在国际市场疲软、外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各地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纷纷采用扩大内需的积极政策,在消费水平难以快速提升的情况下,借助投资拉动经济成为各地首选。

从最终消费率来看,2012年最高的是西藏和云南,都超过了60%,北京等11个省份的消费率超过50%,其他17个省份都没有超过50%。与2010年对比,广东等16个省份的消费率有所提高,但与2006年相比,消费率提高的只有9个省份,下降则有22个之多,特别是重庆、湖北、青海、宁夏、湖南和贵州6个省份的消费率下降幅度都超过10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从资本形成率来看,2012年有15个省份超过60%,低于50%的只有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与2010年对比,新疆等20个省份的资本形成率有所提高,而且提升幅度比较大,与2006年相比,资本形成率提高的有26个省份,大多数省份的提升幅度比较大。从投资率来看,中西部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都很高,有22个省份的投资率超过70%,其中西藏、青海和甘肃都超过90%。

总体来看,“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大部分省份的消费率处于下降趋势,而投资率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西部省份的变化尤为明显,这说明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当中,消费拉动的作用逐渐减弱,投资驱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些投资又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性投资,主要由财政或政府融资平台借贷投资,投资领域又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主,短期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比较明显,从长期来看,容易造成地方债务过高和金融体系不稳定,一些行业的过度投资造成产业过剩,降低了资本利用效率,也不利于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机制,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依然较大。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目标,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也都提出要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提升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但在当前投资驱动为主的背景下,大量投资又集中在工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012年有18个省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只有北京、上海、海南、贵州和西藏5个省份的比重低于40%,与2010年相比,有14个省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与2006年相比,有20个省份增加,而且幅度比较大。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的只有北京、上海和西藏,有17个省不足40%,与2010年相比,仍然有10个省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与2006年相比,也有12个省份的比重下降,主要是中西部省份。

北京和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大多已经完成了工业重化过程,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加快推进,很多省份正处在工业重化过程之中,大量投资进入工业领域,第二产业比重还将保持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能够提升主要压缩第一产业比重,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劳动报酬比重提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并且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也都提出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社会民生保障,把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作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各地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从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来看,2012年有11个省份的比重超过3,大多数是西部省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与2010年相比,只有北京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其他30个省份都有所下降。从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看,2012年有10个省份的比重超过50%,但也有黑龙江等5个省份不足40%。与2010年相比,有18个省份的比重上升,大多数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对比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较高的省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都比较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比较明显的省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也比较快。因此,只有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劳动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才能真正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向内需拉动转型,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1]《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0年10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

[3]刘立峰:《各地区“十二五”规划比较》,载于《中国投资》2011年第12期。

[4]吴洪英:《世界经济步入长期复杂调整期》,载于《经济日报》,2013年11月12日。

[5]鞠姗:《国际贸易格局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载于《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3日。

[6]田丰:《世界经济新看点》,载于《经济日报》,2013年12月6日。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135,12YJC790289),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I201302027)。

F127

:A

:2095-3151(2014)58-0003-07

猜你喜欢
十二五纲要比重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