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强,沈莉萍,桂剑峰,傅建义,杨天春
(1.上海动物园,上海 长宁 200335;2.上海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长宁 201103)
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属鹈形目(Pele⁃caniforms)鹈鹕科(Pelecanidae),是一种大型游禽,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Vulnerable),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3]。上海动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卷羽鹈鹕进行试养,并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繁殖,现在种群已发展至40多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鹈鹕的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并取得初步成功,从2008年开始,人工孵化和育雏的1周龄鹈鹕幼鸟出现陆续发病并死亡的现象,至2012年共计82只幼鸟发病,造成56只幼鸟死亡。发病幼鸟一般于7日龄时出现呕吐,食欲不振,排泄物呈橘红色,呼吸困难。发病幼鸟生长发育较差,身体裸露,缺乏绒毛,体重增长缓慢。
为了探求鹈鹕幼鸟的发病原因和医治方法,从2010年开始连续对发病死亡的幼鸟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治疗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就2008-2012年间鹈鹕幼鸟发病情况、疾病诊断和治疗结果报告如下,希望为今后鹈鹕的人工繁育和野外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1.1 幼鸟的发病、治疗及存活情况统计 对2008-2012年成功出壳的鹈鹕幼鸟的发病情况、药物处理及其存活情况进行统计,存活个体指大于3月龄的鹈鹕个体。
1.2 细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 2010-2011年共对幼鸟饲料(1份)、未受精蛋(2份)、死亡胚胎(5份)和死亡幼鸟(4份)共12份样本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
1.2.1 试验材料 培养基:哥伦比亚琼脂、伊红美蓝琼脂、三糖铁琼脂、营养肉汤、MHA等,由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并按常规法配制;GNI+革兰阴性鉴定卡,批号:S109M,由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药敏纸片,共16种,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药敏试验质控标准菌株,大肠杆菌(ATCC25922),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1.2.2 细菌分离培养 将无菌采集的病料(心、肝、脾、肺、肾、胆汁、卵黄、脑等)接种于哥伦比亚(Columbia)羊血琼脂平板,36℃培养24 h后,挑取可疑菌落涂片镜检并纯培养。将纯培养菌分别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伊红美蓝、三糖铁琼脂等,37℃培养24 h,观察其培养特性。
1.2.3 VITEK鉴定 对分离菌的纯培养物按照细菌鉴定卡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上读取细菌鉴定结果。
1.2.4 药敏试验 将细菌纯培养物接种于MHA平板,用纸片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36℃培养24 h,观察结果。试验方法及判读标准参照CLSI2010。
2.1 细菌的生化特性和分离鉴定 将无菌采集的病料分别接种于哥伦比亚羊血琼脂平板,36℃、24 h培养后,5#~12#均无细菌生长,而样品1#~4#(死亡幼鸟)初代培养均分离纯一的细菌(表1),经革兰染色、涂片镜检,均为革兰阴性杆菌。4株分离菌在Columbia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湿润、边缘整齐、圆形、隆起、灰白色中等大小菌落,β溶血;肉汤中培养为均匀浑浊、管底有多量沉淀、振摇呈絮状升起,管壁有菌环;伊红美蓝上为黑色有金属光泽菌落;三糖铁琼脂上为斜面和底层变黄、产气、无H2S产生(表2)。4株细菌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上鉴定均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2)。
表1 不同样品中分离到大肠杆菌情况
表2 分离菌株生化特性
2.2 药敏试验 分离菌药敏试验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4株分离菌对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而对其他药物部分敏感。
2.3 不同药物处理幼鸟组的存活情况 2008-2012年间分别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用不同药物对82只发病幼鸟进行医治,其治疗效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8-2010年分别使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和大观霉素对56只发病幼鸟进行医治,其治疗效果不明显,发病幼鸟全部死亡;而2011-2012年使用丁胺卡那霉素对26只发病幼鸟进行医治,其治疗效果明显,发病幼鸟全部存活。
表3 分离菌株药敏试验 (抑菌圈直径,mm)
2.4 鹈鹕的人工孵化、出雏和育雏管理操作 发病后鹈鹕的人工孵化、出雏和育雏管理操作如下:将自然环境下的鹈鹕巢穴中取出的蛋浸入5%碘伏溶液中消毒5 min后,晾干后放入孵化箱中孵化,不同批次的蛋放入不同孵化箱内分别孵化。当蛋出现破壳点后移入出雏箱内出雏,幼鸟1日龄后转移到育雏室中进行饲养。
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外界条件适宜和鸟类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刚孵化出壳的鸟类幼体容易感染该细菌。幼鸟感染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垂直感染,即直接由生病雌性母鸟感染胚胎引起的;二是水平感染,即由饲养环境、饲料等物品中有该细菌存在造成的。本试验中未受精的鹈鹕蛋和胚胎中均未检测出细菌表明,由雌鸟直接感染胚胎引起的幼鸟发病机会很少,同时幼鸟饲料中也未检测出细菌,说明由饲料引起的“病从口入”的感染途径的可能性不大。相反,死亡幼鸟中有2个个体样本的卵黄囊中检测出致病菌(表1)说明,鹈鹕幼体感染是可能在出壳以后发生,这是因为鸟类幼体出壳时孵化箱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加上出壳时胚胎的残留物,这为细菌的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可能是造成幼鸟发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表4 不同药物医治的幼鸟存活情况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鹈鹕幼鸟感染的大肠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敏感,这也是2011年前对发病幼鸟使用庆大霉素、青霉素和大观霉素进行医治无效的原因。根据Ellis等(2003)建议[5],在出壳后第2天对鹈鹕幼鸟肌肉注射丁胺卡那霉素进行预防性用药,预防效果明显。另外,规范鹈鹕的人工孵化、出雏和育雏管理操作环节,避免不同批次或不同种类的蛋间的相互感染,以减少幼鸟感染病菌的机会。
[1]Collar N J,Andreev A V,Crosby M J,et al.Threatened Birds of Asia:The Bird Life International Red Data Book[M].UK:Wild bird&Nature of the Globe Press,2001:54-67.
[2]Nelson J B.Pelicans,Cormorants and Their Relatives:The Pele⁃caniform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5:600-636.
[3]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劵脊椎动物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9-270.
[4]埃科斯D H,基G F,米兰达C M.鹤类生物学及饲养管理与保护[M].张金国,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