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的依恋行为

2014-08-07 06:42李腊艳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适应期入园小班

李腊艳

摘要:儿童在与抚养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结",具体表现为分离时的焦虑,重逢时的喜悦和亲近及平日的追随。本文笔者就小班幼儿的依恋行为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班;幼儿;依恋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69-011.概述

依恋,是指婴儿与照料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用以描述母婴之间的一种亲密感情联结依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分离时的紧张和寻找;重逢时的愉悦和轻松;并对陌生人形成一种排斥倾向。依恋的目的在于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爱心、信任以及安全感,帮助孩子健康的发育成长。公认的依恋形成的标志是儿童的分离焦虑和与之同时出现的怯生现象。判断依恋是否建立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考察儿童与特定看护者分离而改由他人看护时的表现。然而,分离焦虑与怯生都是依恋选择性的表现,早期儿童在对特定个体倾注其依恋情感的同时,一般都会表现出对另一些生人的疏远与排斥,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二者共同成为依恋形成的标志。本文中亲子依恋主要是指婴幼儿对其父、母亲或主要抚养者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2.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1依恋与人际关系。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幼儿与母亲或其他监护人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将成为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即依恋关系将影响幼儿与其他成人、同伴的社会关系。个体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的内部工作模式的性质和内容是一样的,随着儿童的年龄的增长,内部工作模式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精细。内部工作模式的结构从婴儿到儿童到成人是不断进化的,在这些时期,内部工作模式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组成网络层次结构。

2.2依恋与人格发展。研究发现早期属于安全型依恋的幼儿4岁时被学前班教师评定为自尊心强、交际能力强、受欢迎、富有同情心、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有好奇心等,而不安全依恋儿童则是孤独的、与他人无联系的、不团结的、易发脾气的等,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学校也往往成为同伴首领,引人注目的社会活动参与者,表现出突出的交际能力。

2.3依恋与情绪。儿童的焦虑水平会受到他们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模式形成情感、社会认知等方面的不安全策略。积极的母子依恋关系可以独立预测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增强和烦恼的降低。安全依恋对于消极家庭事件的负面影响具有缓和作用,能缓解儿童的焦虑体验,早期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在面对压力生活事件时表现出更多的焦虑症状,研究进一步发现,早期母婴依恋的质量对于儿童6岁时的分离焦虑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发生分离焦虑。

3.教育建议与措施

3.1幼儿入园前期准备。(1)家长在幼儿入园前的心理和物质准备。第一,幼儿入园前,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幼儿在入园适应期可能会出现的不适应表现,从心理上接受并有所准备。第二,家长要带幼儿到幼儿园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让幼儿熟悉那里的环境。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给孩子报一个亲子班。这个熟悉过程非常重要,作为家长,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去幼儿园陪孩子玩一玩。第三,要求幼儿在入园前一个月或两个月里,按时起床,按时进餐,按时休息,使幼儿生活有规律,有节制,与幼儿园的生活习惯一致。特别是中午要午睡,有很多孩子在家没有午休的习惯,所以很多孩子入园后,最大的适应障碍就是不能够安静午休。第四,在家里,要让孩子了解和关心家庭成员,培养孩子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另外家长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亲戚朋友邻居家作客,培养与其他成人和幼儿交往的能力。(2)学校在幼儿入园前的准备。第一,幼儿园为幼儿的入园适应做出环境调整,可以改善幼儿入园适应的情况。如,幼儿园户外大型玩具从颜色及外形上的选择,应更多样化;教室内环境布置尽量营造一种介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文化氛围。帮助幼儿缓解不适应压力。第二,小班幼儿教师在上岗之前,应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在人员安排上,尽量选择有多次带小班经验的老师与稳定的任教老师作为小班幼儿老师。因为,小班幼儿在入园后很快也很容易与带班老师建立一种较稳定的师幼依恋关系。如果经常更换带班老师,会给幼儿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3.2幼儿在入园适应期的教育。(1)家长在幼儿入园适应期的教育工作。第一,最初入园的前几天是幼儿入园的关键时期,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家里人在园多陪孩子一会儿,帮孩子慢慢适应陌生环境。对于个别适应障碍的幼儿,要做到"晚送早接"、"坚持送园"的原则。第二,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一日表现。记住其中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等,并将老师的表扬传达给孩子。回家后要积极强化幼儿在园的活动。如,问一些在园的开心事情,对于幼儿的负面情绪与表达给予忽视或积极的解答。(2)学校在幼儿入园适应期的教育工作。第一,在开学的第一周,一定要开一个家长会,具体介绍幼儿在入园适应期的不同适应障碍,尽量解答家长的疑惑,让家长了解这种不适应表现的出现是正常的,以防家长的各种紧张、焦虑情绪影响到幼儿的入园适应。第二,耐心安抚幼儿在适应期出现的各种"拒园"情绪与行为,采用"弹性"教学组织方式,允许一部分幼儿的"不参与活动"、"不午睡"现象。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尤其是在离园时,在家长与幼儿面前,表扬幼儿的各种进步。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郑淑杰.儿童社会性发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3]马伶.熟悉环境下幼儿对抚养着依恋行为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邹卓伶.婴幼儿入园适应的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2007.

[5]纪红霞.入园适应相关因素分析[J].金华职业学院,2005,6(2).

猜你喜欢
适应期入园小班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如何应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适应期当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筹措15亿元缓解“入园难”
宝宝入园巧加餐
零适应期教育模式对双语师资培养的启示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