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琪
摘要:语文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变革是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因此,素质教育时代需要怎样的教育观,怎样实现教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思想转化,素质教育怎样甄别人才等问题。
关键词:应试教育;弊端;素质教育;总结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122-011.语文应试教育的形成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近些年来,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我就重点训练学生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至于与高考干系不大的内容也只有束之高阁了。为了对付考试,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原来以指导阅读、写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做题、解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来使用的引导式、启发式的思维训练方法,代之以填鸭式、点划式的训练模式。君不见,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学生负担加重了,阅读面、见识面却变 狭了,读的内容、识的内容也变少了。由于,这些原因出现致使应试教育普遍盛行。那么如何改变这个应试教育呢?
2.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选择、淘汰教育,以应试能力强弱定奖惩,以考分多少分优劣,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它致力于考试科目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灌输,致力于获取高升学率。由此产生出种种弊端:一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导致一切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识技能不教。三是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常常带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实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消除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3.分析原因,找问题切入点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概括如下:
3.1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极其残酷的淘汰机制使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文凭成了评定人员职称的门槛。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分数越高学历越高;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资越高社会地位越高等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无形中就给予了应试教育的认可,给予了应试教育发展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
3.2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就是现在,一部分人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用各种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3.3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4.排除万难,共建素质教育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领导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长的大事,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落实到各年级的具体的教育内容是什么?适合各年龄段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算是高素质,什么样算是低素质?到目前为止,这些"具体"都因为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方法、具体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们感到无法操作;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便不能约束人们的任意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
5.结论
总而言之,语文科的应试教育,不论是从语文的教学目的、任务,还是从语文科的工具性特点看,不论是从"3+2"高考语文命题实际,还是从高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看,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所言:"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单纯学科分数为标准,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上高一级 学校为目的,应试教育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 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2]康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J].现代教育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