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4-08-07 14:45谈润水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具正方体长方体

谈润水+

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意识地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具使用中,智力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一、利用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具运用,学生亲自劝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6”的认识它是在学习了”1?5”的认识后进行教学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特意安排让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要求生用6根小木棒拼出一个图形,看谁拼得最好,拼后让学生们说出自己拼的是什么图形,怎样拼的?教师明确指出,这些图形都是由“6”根小木棒组成的。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数出自己学具中6个圆形、6个三角形、6个正方形,点6个同学人名等,逐渐舍弃这些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出“6”这个基数概念,如此丰富的内容多变的情形,可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趣味,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激起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视和浓厚兴趣。

二、利用学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有助于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时,引导学生利用学具中的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规格不同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学生自己就可以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利用学具可以分散难点,化难为易

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难点很重要。难点间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具的诈用将复杂的间题简单化,从而突破难点。如;在教学“长方体、求方阵的表面积”部分时,有这样一道难度较大的习题两个棱长1.5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体,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根据以往的习惯,同学们很容易列岀1.5×1.5×6×2这样错误的算式.为了启发学生能够自己探素,列出正确算式,可以让学生使用学具中的两个、正方(取实际拼一拼。这时学生便直观形象地看到了拼成的长方体,从而发现: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少了西个面,进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动手动脑,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觉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感、看、数、做等一系列动作,让学生由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由具体形象的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42减28怎样算?先让学生拿出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脑,产生动作思维,得出两种算法,第一种:先拿岀1捆与原来的2根合在一起是12根,12根中去掉8根剩4根。4捆拿走,1捆还剩3捆,再从3捆中去掉2梱剩下1捆,一共剩下1捆零4根,就是14根。第二种:先打开1捆拿去8根剩下2根与原来2根合起来是4根,再从3捆中拿去2捆剩下1根,一共剩下1捆零4裉,就是14根,操作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表述操作过程使操作与语存表达相结合,肯定最佳的方法是第一种。这样通过动作操作,向学生渗透个位不够从十位退1个,个位上加10再减的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有目的,适时的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就能激发兴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踏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舟曲县峰迭中心小学甘肃】

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具正方体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拼正方体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