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莎莎 华爱华
【摘要】当下有关儿童游戏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游戏内容、游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类游戏活动的环境创设、指导、评价等较为微观的领域。本研究试图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不同时代文明背景下我国儿童游戏的特点,并从物质、教育制度和文化形态三个维度对我国儿童游戏的历史演变进行文化归因,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促进儿童游戏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时代文明变迁;儿童;传统游戏;电子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50-04
“早在人类的童年,游戏就已是全部生活的内容之一。”〔1〕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儿童游戏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多元的:有旧游戏的消亡、新游戏的产生,更有无数经典游戏吸收时代之精华,不断推陈出新,跨越千年而历久弥新。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更好地促进儿童游戏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有必要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我国儿童游戏的历史演变。
一、不同时代文明背景下儿童游戏的特点
不同于朝代更替的一目了然,不同时代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是缓慢而持久的。在同一时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以一种并行不悖的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和谐地存在着。儿童游戏在不同时代文明背景下,各有哪些特点呢?
(一)农业文明背景下儿童游戏的特点
1.充分的游戏时间
在以农为本的社会,生活内容相对贫乏,但儿童的游戏时间反而是充裕的,具体表现在:学习压力通常不大,绝大多数孩子可以在田间地头自由奔跑、开心玩耍;生活相对平淡,缺少足够多的好看的课外书、动画片,更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城和百货商店,因此,在一起做游戏便成了儿童最大的乐趣;承担家务劳动,仍然玩性不减,农业文明背景下的儿童往往要协助家庭承担放牛、割草之类的劳动任务,但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从事这些劳动任务时,往往也会充满乐趣。
2.天然的游戏场所
广袤的山川、田野是儿童游戏的天然场所。森林、水田、坡地、河流乃至弄堂、院子等通常都是孩子的游戏场所。
3.多元化的游戏材料
农业文明中,人们仰仗自然、敬畏自然,动植物、废旧材料等往往是儿童游戏的重要对象或材料。“逗弄动物乐趣多,花草树木趣味广;废旧物品妙用大,徒手游戏显真章”便是这一时期儿童游戏材料多元化的生动写照。
4.众多亲密的玩伴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是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普遍的想法,因此,家庭中多兄弟姐妹。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邻家伙伴是儿童开展游戏的天然玩伴。
(二)工业文明背景下儿童游戏的特点
1.游戏时间减少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对孩子学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日渐加重的学习任务占据了儿童大量的时间,游戏时间日渐减少。
2.游戏空间缩小
城市化进程不仅导致了公共游戏场地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场地的类型,原本可供于儿童游戏的自然环境被各类工厂取代。儿童如浅滩之鱼、笼中之鸟,少了在自然的怀抱中肆意玩耍的机会,多数时间被迫待在了室内。
3.游戏材料单一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儿童的游戏材料看似越来越丰富,但大多为塑料、机械和电子类玩具。此时的游戏材料实际上是“明增暗减”,远不如农业文明背景下看似简单却充满野趣的游戏材料来得丰富。
4.游戏玩伴减少
工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人多”不再意味着“力量大”。1982年开始正式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导致了新生儿数量的锐减。此外,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阶段儿童玩伴的减少。
(三)信息文明背景下儿童游戏的特点
1.游戏时间碎片化
如果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背景下儿童单位游戏时间的长度分别比作“一整块”和“一小段”,那么信息文明背景下儿童的单位游戏时间就只能用“一小片”来形容了。〔2〕
信息文明背景下很多儿童会沉溺在电子游戏中。电子游戏会给游戏者不断的新异刺激以激发他们继续游戏,电子游戏一般会设置重重关卡,关卡之间的游戏难度一般呈逐级递增趋势,闯过每一关卡的时间视个人游戏水平而定,但整体耗时都不长,一般在几十秒到几分钟之内。电子游戏还设置有暂停、重复等功能,不少游戏又有自由选择关卡和游戏难度等功能,因此儿童通常并不需要用太长的时间来完整地开展一个游戏活动。
2.游戏空间虚拟化
信息文明背景下儿童的游戏空间从真实可感的物理环境向虚拟化的活动空间转变。只要有电子游戏设备,游戏可随时随地进行。
3.游戏材料载体化
如果说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背景下游戏材料的差异主要在于数量的多寡,那么信息文明背景下,儿童的游戏材料无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真实的玩具材料正在被电子游戏里虚拟的“道具”“装备”“技能”等取代。儿童如果想玩新的电子游戏,并不需要重新购买硬件设备,只需在已有的游戏载体上下载、安装新的游戏软件即可。
4.游戏玩伴概念化
信息文明背景下,儿童的游戏玩伴从活生生的“人”抽象成了一个概念。游戏玩伴可以是虚拟游戏空间中一个陌生人的代号,也可以是电子游戏里设置的若干个能说会道的虚拟人物,甚至还可以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子合成平面图。
二、儿童游戏嬗变的文化归因
分析不同文明背景下儿童游戏的特点,是想引发进一步思考: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或加速了儿童游戏的历史演变?
(一)物质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生活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和居住环境三方面来分析物质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1.生活水平对游戏材料和游戏类型的影响
生活物资匮乏时,自然材料和自制玩具是儿童主要的游戏材料。“泥、沙、水、石、草、木、竹;破桶、烂布、裤腰带”都是这一时期儿童的游戏材料。生活物资逐渐丰富后,商品玩具逐渐增加。从我国的情况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结构、精加工的玩具开始崭露头角,到90年代,声、光、电、塑的玩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玩具从手工自制转向了商品化生产,如,跳绳从稻草绳变成了制作精美、色彩缤纷的塑料绳,石板、破碗、废纸屑等过家家的游戏材料被精美小巧的娃娃家套装玩具所取代,等等。儿童玩具市场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
2.科技发展水平对游戏载体和游戏玩伴的影响
科技发展水平不仅创造了新的游戏载体,改变了游戏材料的形式,还创造出了新的游戏玩伴。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脑技术相对成熟,家用电脑价格日趋便宜,网络游戏也由此火爆起来,“80后”们开始玩起了电子游戏。
3.居住环境的改变对游戏场地和游戏者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儿童之间原本约定俗成的“公共游戏场”消失了。父辈祖辈们童年印象中的各种野趣,如粘知了、游泳、捉鱼、钓龙虾等游戏渐渐淡出了儿童的生活。
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得儿童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日益减少。这一改变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产生了消极影响,游戏环境的改变不仅影响着儿童游戏的质量,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
(二)教育制度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教育制度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是隐性而持久的。陆游的“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绝大多数寻常百姓对考取功名的平和心态。如果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一种对读书的追捧,那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更多的却是一种无奈。在现代中国,高考分数成了衡量莘莘学子学业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在这场鏖战中胜利凯旋。高考,对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不是备选项而是必选项。
由此,游戏在不少家长、老师的心目中成了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人生旅途中的“绊脚石”,游戏不仅无趣更是“面目可憎”了。这样的价值导向使得幼儿园的孩子们也没能幸免,小小年纪就开始在各种培训班之间疲于奔命,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更没有玩伴和场地可以快快乐乐地游戏。
(三)文化形态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文化形态与儿童游戏的类型直接相关。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文化分为了后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前喻文化三类。〔3〕在这三类不同的文化形态下,儿童游戏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后喻文化是一种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文化。与后喻文化形态相契合的游戏类型主要是长辈指导晚辈开展的游戏。以荡秋千、踢毽子、放风筝等游戏为例,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这些游戏的规则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儿童基本都是在年长者的带领或讲解下开始游戏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类游戏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少咸宜”。
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分别发生在同辈人之间。与并喻文化形态相适应的游戏类型则主要是发生在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游戏。以斗鸡游戏为例,玩伴之间会有直接的肢体接触,游戏者需要扯着裤管,用膝盖去攻击对手。如果双方实力过于悬殊,体力差异过大,就可能会导致受伤,所以我们很少看见成年人跟儿童一起玩“斗鸡”游戏。至于打陀螺,滚铁环,玩泥、沙、水、雪、石等游戏,大多是儿童自发组织的,这类游戏没有既定的游戏规则,游戏方式的学习则主要依赖于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并在相互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儿童之间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现象,正是并喻文化下儿童游戏的主要特征。因此,不同时代的游戏者总能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找到属于自己童年游戏的独家记忆。
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文化,也即晚辈反过来向长辈传递知识。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视频聊天、网络购物、电子游戏等新事物对于年轻人来说已很寻常,但对父辈祖辈而言颇有难度,需要向晚辈们学习。
三、如何更好地促进儿童游戏的发展
无论是传统游戏还是新型的电子游戏,都是儿童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和谐发展才能共同促进儿童游戏的良性发展,为儿童带来更多的欢乐。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游戏的发展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
(一)充分肯定儿童游戏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儿童游戏观
不少家长会这样认为,“我们在对待孩子游戏的问题上颇为矛盾,一方面知道孩子喜欢游戏、乐于游戏,另一方面又担心游戏除了能让儿童心情愉悦之外再无其他益处,白白浪费了许多学习的时间”。事实上,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游戏在帮助儿童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同时,可有效激发儿童的内部学习动机,鼓励儿童去熟悉和了解游戏对象和规则,学会与玩伴沟通交流。因此,家长及教师都应充分认识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儿童游戏观,进而为儿童创造一个能够让他们尽情游戏的环境和氛围。
(二)合理对待不同类型的儿童游戏
1.大力提倡传统游戏
(1)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共享传统游戏,挖掘其蕴含的巨大价值
相关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建立专门的网站,对个人零门槛开放,为所有关心儿童发展、关心文化传承、关心游戏发展的人提供一个免费的交流平台。例如,大家可以将自己玩过的、见过的以及从其他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儿童游戏放在这个平台上供人分享。在分享的基础上对传统游戏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使传统游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更积极的意义。
(2)更新传统游戏所需材料,重塑传统游戏赖以存在的空间
传统游戏所需材料和场地的缺失影响了其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更新传统游戏所需的材料,重塑传统游戏赖以存在的空间。例如,利用现代工艺生产适合儿童自己动手制作的半成品游戏材料,鼓励儿童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参与制作。对于传统游戏场地的重塑,建议相关部门在城市规划、社区建设的时候给予充分考虑。
(3)秉承传统游戏的玩法,恪守原汁原味的游戏精神
对传统游戏的玩法和精神的恪守是应该大力倡导的。每一项传统游戏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只有秉承了传统游戏的玩法,才能真正保持原汁原味的游戏精神。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2.合理引导电子游戏
从出现到发展至今,关于电子游戏的争论就从未间断。笔者认为,电子游戏也应该成为儿童游戏的一部分。电子游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其最终影响取决于游戏者自身的态度。因此,对于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儿童而言,开展电子游戏的确需要成年人给予合理引导。
笔者认为,成人可以筛选一些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电子游戏,为儿童创设健康的游戏环境并注意儿童玩游戏时的姿势,严格控制儿童的游戏时间。成人应努力与儿童保持良好的沟通,尽量固定儿童玩电子游戏的频率和时间,这不仅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还能借此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此外,电子游戏开发商们也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设计真正适合儿童的电子游戏,以帮助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的发展。
(三)举全社会之力为儿童游戏的良性发展作出努力
促进儿童游戏的发展,不仅是幼儿园教师、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的责任。例如教育部门应保证低龄儿童的游戏时间;建设部门应在城市规划和项目审批时规定公共游戏场所的建设标准;文化部门应加强对传统儿童游戏的宣传;幼儿园应正确认识儿童游戏的价值,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宗旨;家长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方位地支持儿童游戏,诸如对零散时间的高效使用、对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废旧材料的巧妙运用等。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2〕杨国栋.信息社会:结构与特征〔J〕.商品与质量:科学与法,2011,(2):145.
〔3〕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