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优秀赛艇运动员拉桨技术动作个体化分析

2014-08-07 11:03马志云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1期
关键词:蹬腿赛艇上肢

马志云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18)

河北省优秀赛艇运动员拉桨技术动作个体化分析

马志云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18)

赛艇运动中拉桨阶段的桨力曲线反映了运动员的发力特征,是专心竞技能力诊断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河北省A(男)、B(女)两名优秀赛艇运动员拉桨力学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A队员下肢力量较大,但左右两侧均存在二次用力现象且右腿在蹬腿结束回桨过程中给船艇较大的反作用力,此时左右上肢仍在继续用力;上肢动作一致性及稳定性均比腿上好。B队员则表现为左右两侧的一致性较强,腿上力量较弱,手上、腿上多余动作较多,上肢动作一致性与稳定性好于下肢。由结果我们得出在整个拉桨过程中,男队员的上肢力量、腿部力量均大于女队员;女队员的下肢力量相对较弱;两名队员左右上肢的协调一致性、稳定性均好于腿部;两名队员的回桨动作均存在一定问题,因此要加强对运动员回桨阶段的研究和训练。此外,较高桨频(如36桨)时运动员的发力情况及肢体左右配合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赛艇 优秀运动员 拉桨技术 力量-时间曲线 技术分析

赛艇属于体能主导类周期性的耐力项目,是以强大体能为基础,在合理技术动作下推动船艇向前划进的分道竞速性运动项目[1]。赛艇运动员水平的高低和成绩是由体能和技术共同决定的[2]。随着世界赛艇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的技术对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潜力至关重要。可以说,良好的技术是运动员的“生命”,是竞赛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优秀男子、女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各一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拉桨过程中上下肢力的曲线。运动员基本情况见表1所示。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法

(1)测试指标。

测试指标主要为拉桨过程中上下肢力的大小,研究分析左右上肢力量、左右下肢力量、左右桨的一致性、左右桨的稳定性、桨下最大力量等指标。

(2)测试方法。

由中国科学院专业人士将自行研制的赛艇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固定于艇上,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国家赛艇队及各省市队伍。采集运动员上下肢力的曲线,后期对这些曲线进行处理。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赛艇、皮划艇等运动员技术分析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赛艇项目特点、技战术特点等,为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3 数据处理法

将测试获得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图。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赛艇运动被认为是一项要求有相当熟练技术水平的运动[3]。Lamb等认为,途中划阶段是运动员技术动作最为稳定的阶段,其技术动作是周期性的重复,技术过程只需对一个划桨周期加以描述[4],基于此我们选取了运动员模拟2000m比赛过程中连续四桨的途中划作为研究切入点。

2.1 男队员A测试结果

2.1.1 左右下肢测试结果

图1是男子运动员A在桨频27桨的情况下,连续4桨的左上肢力量-时间变化、叠加曲线图,可见从1.25~1.5s的区间该运动员左上肢力量即达到峰值,最高约为560N;连续4桨的一致性在启动到0.9s、1.65s至结束部分表现较好,在0.9~1.65s之间重合率较低,也就是说该队员的动作稳定性稍差;每桨的最大力量差别不大,基本在510~560N之间波动。左上肢在1.85~1.9s间出现了50~100N的船艇阻力。

图2是该男子运动员右手力量-时间曲线的4桨叠加变化图,同样在1.25~1.5s之间运动员右上肢达到力量峰值,与左上肢表现出一致趋势,但最大值要略低于左手最大值,仅为530N左右。从桨的重合效果来看,右上肢不及左上肢,在启动到0.9s、1.75s至结束的过程中4桨重合率高,0.9~1.75s之间每桨曲线分明,也就是说动作的稳定性较左桨稍差;每桨的最大力量在490~530N之间波动,同样不及左上肢力量大。从每桨的用力时间来看,左上肢要长于右上肢,右上肢在1.75s时就开始回桨放松了,而左上肢用力要持续到1.85~1.9s左右。

综合该男队员左右上肢的拉桨情况,可以看出该队员左上肢的动作一致性、稳定性及最大力量都好于右上肢,左手是该队员的利手,但左右上肢的总体差别不大。

2.1.2 左右下肢测试结果

平均桨频27桨的情况下,下肢力量突破700N大关,除一桨力量较小外其余三桨均在750~780N间波动,最大力量出现在1.25s左右,峰值过后力量下降迅速;在0.75~1s之后的蹬腿期间出现了二次用力;蹬腿在0.6s左右就开始了,在1.75s左右蹬腿结束。总体来说,该队员动作一致性、稳定性均较强。

每桨的蹬腿力度都不一样,蹬腿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也略有差别。右腿的最大蹬力高达800N,最小仅有550N,与上肢力量近似;整个用力过程基本集中在1.2~1.5s之间,随后急剧下降;四次蹬腿过程均在0.85~1s之间出现了二次用力,与左下肢趋势相同。从开始蹬腿的-100N到蹬腿结束的2~2.5s时间内,力量均为负值,也就是说此时运动员给了船艇一个反向作用力,影响到船艇的加速前进。可以说,右下肢的动作稳定性与一致性均较左下肢差,平均最大力量也不及左下肢。

综合上下肢力学曲线来说,该队员下肢力量较大,但左右两侧均存在二次用力现象且右腿在蹬腿结束回桨过程中给船艇较大的反作用力,这些将影响船的稳定性与连贯性,继而影响到船速。同时在蹬腿结束时左右上肢仍然存在继续用力现象,此时的力量主要是由上肢发出;上肢动作一致性及稳定性均比腿上好。

2.2 女队员B测试结果

2.2.1 左右上肢测试结果

女运动员B在28桨桨频情况下的左上肢-力量变化曲线,很明显,女子上肢力量小于男子,虽然也是在1.25~1.5s之间出现了力量的最大值,但最大值也仅有370N左右。从4桨的重合度看,只有一桨的发力稍早且力量大于其它三桨,反映出该队员左上肢动作的稳定性较强;每桨的最大力量在300~370N的范围波动。在1.75~2s的时间范围内,该队员由于惯性等作用给桨施加了约90N的反作用力,这些多余动作不仅无端消耗了能量且对船艇速度有一定影响。

女运动员B右上肢力量-时间曲线,由图6我们可以看到,28桨桨频的情况下该队员右桨4桨重合率非常高,每桨最大力量基本保持在350N左右,虽最大值不及左上肢但平均力量要优于左上肢;从拉桨时间来看,右上肢的发力要早于左上肢且结束也要晚于左上肢,充分体现了右手为该队员的利手。右上肢同样出现了与船艇行进相反方向的力且超过了100N。

在赛艇运动中,双桨运动员在注重船体快速前行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船的平稳,也就是运动员必须控制好左右手划桨是力量的均衡。该运动员在拉桨完成前,其蹬腿和躯干后倒的动作就已经完成,最终只能依靠手臂的后拉和腕关节的最大程度屈曲来实现桨叶出水[2],即:男A运动员左上肢1.85~1.9s的船艇阻力、女B运动员左上肢1.75~2s时间范围内的阻力及右上肢1.8~1.9s的反向力。

我们得出:该女队员的上肢动作稳定性较强,最大力量出现的时间一致即整个拉桨过程左右上肢协调一致。

表1 运动员基本情况

图1 男运动员A左上肢力量-时间曲线

图2 男运动员A右上肢力量-时间曲线

图3 女运动员B左上肢力量-时间曲线

图4女运动员B右上肢力量-时间曲线

2.2.2 左右下肢测试结果

女运动员B左下肢力量除一桨外其他三桨均在400N左右,远远小于男A运动员腿上力量。在整个蹬腿用力过程中,该队员在0.85~1s间出现了二次用力,在1.6s左右时蹬腿基本结束,该时间短于上肢用力时间。在1.75~2.2s左右的时间内,左下肢还出现了力量的负值,也就是说脚给了脚蹬板以相反于船只行进方向的力,该力影响到了船速。

该运动员右下肢力量曲线较左下肢要差些,峰值在310~410N间波动且维持时间较短,也就是说左下肢还在用力蹬腿但右下肢已经开始松懈,这些值的大小与上肢最大力接近;在1秒左右右下肢出现了明显于左下肢的二次用力痕迹;在蹬腿结束阶段即1.8~1.9s时间内,腿给了船约70N的反向作用力,这一情况与左下肢相似,好在反作用力时间较左下肢短。

综合女运动员B上下肢用力曲线,可以总结出该队员的技术特点:左右两侧的一致性较强,腿上力量较弱,手上、腿上多余动作较多,上肢动作一致性与稳定性好于下肢。

2.3 测试结果分析

该测试是在模拟2000m测试环境下进行的,男子队员A全程平均27桨,女子队员B全程平均28桨,两人桨频均较低。从船桨在水下和空中的时间分配比例能够反映一个运动员的动作技术特征,船桨在水下的时间越长,根据W=F·S,船桨对水做的功也越多。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每桨力量越大桨频越低,桨下效果越好。综合两名队员的成绩可以说他们的桨下效果总体不错,有效划幅较大,水下作用时间略长,即较短时间内有相对长的划距。

研究表明[5],在赛艇运动员的拉桨过程中没有突然性的用力,能够使动作环节连续不间断,自然平稳的加力。这一连续性是在一个肌群(腿部肌肉)完成的动作结束之前,其他肌群(背部肌群和肩带肌群)参与进来,使躯干伸直、肘部后撤的情况下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些环节统一的作用使桨叶从水中获得稳定的作用力,从而保证了在拉桨过程中不间断地推进船加速前进。曹景伟等人[6]研究指出,拉桨过程中运动员的发力特征是由自身条件所决定的,下肢和臀部肌肉出色的运动员,倾向于拉桨前段发力;上体和臂部肌肉出色的运动员倾向于稍后发力。在我们的测试中两位运动员均是腿部发力优先,这和他们高大健硕的身材及较为强大的腿部及臀部力量有关。在拉桨的初始阶段下肢的蹬伸为船体加速提供了力量来源,随后躯干及上肢关节的协调发力,使桨得到水中支撑获得速度。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1)在整个拉桨过程中,男队员的上肢力量、腿部力量均大于女队员;女队员的下肢力量相对较弱;两名队员左右上肢的协调一致性、稳定性均好于腿部。

(2)回桨技术好可以保持艇速,两名队员的回桨动作均存在一定问题,因此要加强对运动员回桨阶段的研究和训练。

(3)该研究中只涉及低桨频时运动员的拉桨发力情况,较高桨频(如36桨)时运动员的发力情况及肢体左右配合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1]田麦久.负荷原则与训练过程[M].西宁:青海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出版,1986.

[2]刘美玲.探讨赛艇运动员划桨技术动作的相关特征[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232.

[3]Matsumura Y.Nutrition trends in Japan[J].Asia Pac J Clin Nutr,2001,10(9):40-47.

[4]Lamb D H.A kinematic comparison of ergometer and on water rowing[J].Am J Sport Med,1989,17(3):367-373.

[5]任喜平,潘慧炬.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98-101.

[6]曹景伟,季林红,马祖长,等.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桨力-时间曲线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281-283.

G80-32

A

2095-2813(2014)11(a)-0195-02

猜你喜欢
蹬腿赛艇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赛艇队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
《春的歌》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赛艇运动中运动员身体悬挂技术的运用
赛艇LW2×竞速结构研究——以2014年世锦赛和世界杯为例
论正蹬腿
哺乳的母亲
蛙泳的配合时机──躯干呈流线型时再蹬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