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波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协调性训练方法研究①
韩波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协调能力是素质能力的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基本素质,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协调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体能、技能、心理等方面发挥优势,取得理想的运动效果,该文运用文献查阅法、分析法等对影响协调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提出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与措施,旨在为体育专业学生的训练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途径。
高校 体育专业 协调性 训练方法
协调性是指身体能够带动肌肉群组织发挥方向、力度、速度都恰如其分的作用,且能够保持平稳、韵律、节奏性。在五个体能训练因素中,协调性训练是难度最大的训练内容,由于其受到先天遗传、学生心理影响之外,还与人体肌肉耐力与力量、技能熟练度、身体重力平衡、肌肉收缩和放松、肌柔韧力等息息相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若想提高学生的协调训练能力,首要任务是掌握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知识。
1.1 遗传因素
支配人体进行高难度的运动时保持的协调性受神经系统的功能联系紧密,而人体的神经系统机能受先天性的遗传影响较大,因此,遗传性是影响协调性机能的影响因素之一。
1.2 感官系统机能的灵敏性
人体感受外界的刺激与环境变化是经过感受器的传递获得进一步的神经活动,并遵循有序的传导途径经过大脑皮层,通过作用相应区域的分析,再经过精密、科学的生命活动,支配身体的正常运动。此时,感受器各项机能也作出相应的配合,在体内各器官中获得相互网状的复杂联系,为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效应器官,为感受器更好的服务运动创造了条件,从而保障人体在准确的方向、速度、力度,有效地完成动作。感观系统的灵敏能力对人体各器官(肌肉群、脏器官)等部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本体感觉是保障运动员掌握所有运动技能的基础,学生通过本体感受器的作用,感知运动过程中不同状态下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的拉伸、收缩、紧张和放松等,为大脑皮质对运动结构进行精密的分析和综合,利用肌肉之间的活动,最终实现掌握纯熟运动技术的训练目标。
1.3 运动技能的储备量
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进一步掌握运动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数量越多,内容越丰富,质量与标准越高,越能顺利地完成条件反射获得,那么越有利于学生掌握难度更高的复杂技能,并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协调能力。运动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素质等五方面,运动素质的提高标志着人体的机能的不断增强,而运动技术的改善是指运动技能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而运动技能的产生依靠大脑皮层的功能完成,因此,运动技能的提高是通过运动反射,并经过大脑皮质作用,获得条件反射暂时神经的网状联系进一步的加工、分析、整合、巩固的过程,条件反射暂时神经网状布局越广泛,结构功能越分工清晰,牢固性就越强,运动技能则越优越,越有利于协调能力的完善。
1.4 其他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学生的协调能力不仅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遗传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而且与学生的运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等因素密不可分。运动心理素质在竞赛中对学生的技能掌握、体能素质、身体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日常训练的运动技能、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习新的运动项目、运动技巧、技战术等内容时,与运动员的良好心态、求知欲望、积极主动性、集中注意力、思维能力、顽强的意志力等相关性较大,学生只有在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灵活的创造力的前提下,才能在运动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经过耐心的学习、分析、总结运动技术,协调各器官对每个动作和运动体系结构的掌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协调平衡运动结构的掌握能力。
2.1 一般协调性训练手段
提高学生协调性训练的手段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两种即一般训练手段和专项训练手段。一般性训练手段是指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是具备良好运动协调性的保障条件,是提高学生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的先决条件。一般协调训练手段有:在开展速度素质训练的同时可以穿插侧身跑运动;在提高了力量素质的同时可以交叉类似中、小型的快速挺举运动或者徒手技术模仿等不同的训练形式;在身体基本素质的练习中可以结合球类运动、田径跳投类、跨栏跑等运动;也可以利用肋木、器械等工具来提高学生的柔韧与灵活素质。
2.2 专项协调性训练手段
针对学生的专项协调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训练过程中适时地变换动作速度或节奏,例如在投掷铅球时,可以变换慢动作来完成整个投掷过程;(2)在训练过程中要适时地转变动作方向,如在田径50m、60m短跑中采用背向或背向俯卧转身跑等;(3)训练中要注重对力量的转换练习,例如在投掷铅球过程中要尝试不同规格的力量训练;(4)转变不同的动作标准和要求,如在跨栏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降低或增加栏高,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完成节奏性的训练,通过调节神经与肌肉的配合默契度,完成协调顺畅的动作,适度地降低跳跃难度,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运动感觉,促进协调能力的形成;(5)增加训练过程中的“游戏耍弄”运动形式,通过专项训练中的耍球、玩球等动作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6)通过适度增加和创新性的组合动作增加自身的配合和适应能力,如增加旋转圈数来投掷铅球等;(7)尝试不同的运动技战术,在日常训练中要采用多种战术组合、对抗作用战术,与不同团队开展比赛;(8)充分利用和发挥不同物质基础条件和自然条件,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来训练协调能力,在较小的场地内开展投掷类、足球、排球等运动,从而增强运动技能的可变化范围。
表1 按协调能力要求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形式多样的运动项目,竞赛性质和规矩也种类繁多,虽然说在体育专业中运动项目的协调性具备统一性、联系性,但是由于每个运动项目中运动技战术、动作结构、复杂度的区别,也决定了体育专业学生在每个运动项目中需要发挥相应的协调能力。为了深入探讨各运动项目中对协调性的特殊要求,从观察运动项目技能特征为依据展开分析,其中主要分为四组项群,具体详见表1。通过对项群协调性的清晰分类,可以便于学生在项目训练安排中,合理地安排相应的协调性训练内容和负荷,对每个训练阶段作出科学的计划、要求和评估。
协调素质训练类似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在训练中需要超量训练阶段,在超量训练阶段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超量训练同样适合协调素质的提高方法。按照超量补偿训练原则,在1号的运动项群中,可以充分发挥运动项目的特征适当地延伸纵向和横向的运动强度。例如:创编一些高难度、高标准、高精细的舞蹈动作,从而带动不同部位肌肉群的系统性锻炼。在第2、3号的运动项目群训练中,可以融合第一类项目群的锻炼形式,如增设健身操、体操、球类的技战术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神经系统灵敏性,促进学生协调能力的提高,形成准确的专项技术标准。
然而人体的协调性是相对的,是有所限制的,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高协调性,就要求学生尝试所有项目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内容,在训练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协调性训练特征加以归类,选择侧重和次要的训练内容。上述表1的划分标准严格依据项目群的训练特征,为体育专业类学生的协调性训练提供了理论服务,通过学生在有限的协调力的训练下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项目,并给于进一步的潜力挖掘,提高学生的整体协调能力。
(1)影响学生协调性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感官系统机能的灵敏性,运动技能的储备量以及其他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等。
(2)提高学生协调性训练的手段主要有:一般协调性训练手段与专项协调性训练手段。
(3)体育专业学生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安排相应的协调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协调性训练特征加以归类,选择侧重和次要的训练内容。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李景莉.运动员协调能力的竞技价值之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7-9.
[3]李景莉,郭修金.运动协调的相关概念、特征及其分类的理论解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6):29-32.
[4]苏抗逆,任创.浅谈协调能力培养与体操教学的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3).
G63
A
2095-2813(2014)11(a)-0029-02
韩波(1978,3—),汉,讲师,连云港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