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博物馆藏唐宋墓志二题

2014-08-07 11:43汤毓贤
闽台文化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墓志闽南漳州

汤毓贤

(云霄县博物馆,福建 漳州 363300)

云霄县博物馆藏唐宋墓志二题

汤毓贤

(云霄县博物馆,福建 漳州 363300)

漳州初创于唐代,然唐宋时期碑刻留存至今的极少。近年云霄县博物馆征集了两件唐宋墓志铭,分别涉及唐代武周时期闽南社会状况、宋朝民间崇佛习俗等,既为研究中国书法演变历史及唐代文字改革提供实证;又有利于了解南宋佛教在漳州的传播,以及漳州民间的丧葬风俗。

墓志;唐宋;武周;佛教;谱牒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领中原87姓府兵南下平定山越啸乱,开拓与经营闽南、粤东、闽西,将中原河洛文明传入闽粤边陲。永淳二年(683),陈政子元光向唐廷呈上《请建州县表》,提出安边之策。垂拱二年(686)十二月获准,遂建置漳州于云霄漳江之滨,下辖漳浦、怀恩2县,诏命陈元光为漳州刺史。经过多年绥靖与开发,使得“北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唐宋以来漳州逐步得到开发,对此已有不少文献记载,然目前发现的唐宋实物遗迹并不多,尤其刻有文字的碑铭更少。近年来,云霄县博物馆陆续收集了漳州出土的唐、宋墓志铭各1方。本文就此二墓志及相关问题分别作初步探讨,并就教于方家学者。

一、浮现武周闽南社会的唐代青石墓铭

2012年清明,云霄县博物馆征集一方由花岗岩青石刻制的墓志铭。碑高0.92米,宽1.11米,厚0.18米。据悉,此碑原出土于漳浦县绥安镇霞潭村一带的山地,可惜墓葬情况不详。而村民耕山开路拾得,差一点将其磨为石桌,后辗转由笔者征集并入藏于开漳历史文化展碑廊。

(一)墓志内容

这方墓志碑铭直行7行,满行10字,共77字,字径5.5厘米。因出土不久,整体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可辨,系带有篆意的隶书。该碑全文如次:

自昔先民,惟忠不泯,惟节/可鼎。母也天只,十七日嫔,/九月而惸。立孤著代,霜冷/鹤鸣。嗣君极土,母氏躬/营。讵矢志同穴,越卜佳城。/匪我来人是匮,仰天鉴淑/德,俾享兹以福我后生。己亥季冬,不孝士錞勒。

此碑是一位叫士錞的某姓孤儿为其母亲所作的墓铭,其母九月十七日嫔敛,同年冬天才刻铭安葬。铭文内容表达了对慈母深切的感恩和缅怀,刻制时间为己亥季冬。大意如下:

自古先民,只有忠贞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品德,只有坚守志节操守可以刻鼎传示于后人。老天爷呀,母亲啊,您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十七日您嫔敛入棺;九月起我开始形影相吊,孤独无依。您抚养了无父的孤儿,使之传宗接代。如今虽已是冰冷的霜露时节,声声鹤鸣却在传颂您的贤名。

在这东南边陲,继承着先君的事业,母亲您事必躬亲,安排周详。您立下誓愿和志向,决心与相爱的夫君合葬,于是选择了安葬的佳穴。并不是我这后来人空乏颠沛,还需仰仗老天爷审察您的贤淑美德,使我能因您的淑德而得到佑护,并藉以保佑我和子孙后代。己亥年的冬季,不孝男士錞勒石。

图1 唐青石墓铭(藏于云霄县博物馆)

图2 唐青石墓铭拓本

(二)墓志年代考

如上所述,碑铭只有干支纪年而未署年号,这为确定其具体年代带来一定难度。然碑铭文字的书写特点及内容,不免令人与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联系起来。

首先,碑铭除了刻意用古体字、异体字外,还使用了几个武则天造字。如“天”2个,是根据篆书“天”字而改,“冬”、“而”系从古字借用,属《康熙字典》、《字辨》所载“唐武后作字”。武则天所造新字,在武周女皇统治时期颇为习见。然神龙元年(705)李唐王朝恢复帝位后,除保留“曌”外,其余武后造字一律废除。该铭文使用武则天造字,极可能刻于武周时期。

其次,铭文洋溢着士錞对母亲的高度赞颂,其母在父亲归天后,在地处中国东南边陲“极土”的闽南,辛苦抚育子女。士錞感激母亲生养之恩的同时,突出对“母氏躬营”的赞赏。这与武周时期对女性地位与作用的普遍认可相符。笔者认为,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母氏”统治者,唐初边疆的扩大和边陲的巩固,正是其苦心经营的结果。铭文作者似有藉此赞誉武则天事必躬亲、开疆拓土之意。

综上,基本可以推断该铭文为武周时作,而此一己亥季应为武周圣历二年(699)。至于碑文以干支而不以年号纪年,笔者认为其虽不合体例,却合乎情理。闽南地处边陲,而武周政权又频改年号,不少人对此心存惶惑,还有不少人坚守李唐正朔。他们在即将归土的墓铭中不刻武周年号,而只用干支纪年,是可以理解的。

(三)碑铭的价值

如上所述,这方碑铭刻于武周圣历二年(699),较此前漳州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唐咸通四年(863)漳州开元寺咸通碑,足足早了164年,是迄今为止漳州发现的最早的碑铭。该碑运用优雅的《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韵律和谐,并大量使用典故,如“母氏”、“母也天只”、“鹤鸣”等均典出《诗经》,可见碑铭作者文学素养之高。值得注意的是,该碑铭刻于漳州建置后第13年,当时漳州整体文化水平远落后于中原,而碑铭作者显然并非普通百姓,由此亦可见出当时中原文化在漳州已有相当传播。

这方墓志还真实记载了武氏所造新字在漳州的流行使用,实属罕见。而且,其文字以质朴古拙的隶书兼篆书笔法构成,字形庄重工稳、笔力险峻雄浑,但仍保留篆字衍生隶书的初始形态。即用笔方圆兼施,书写略显正方,既有圆转有力的折笔,又有风骨开张的方笔,具有隶篆杂杖的特色。章法上字距宽、行距窄,结字内敛外舒,豪逸粗重;结构上有小篆纵势,也有粗细方圆和轻重顿挫;字形上藏露富有变化,显得雄阔严整、淳厚丰腴、古雅幽深,颇有小篆遗意;字体独具一格,显示了书镌者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的深厚功力,可作为篆书笔法入隶书的习字范本。

二、见载南宋闽南崇佛习俗的红砖墓铭

2013年6月26日,云霄县博物馆向民间征集了一方南宋的墓志铭。该墓志铭由红砖雕造,宽41厘米,高28厘米,厚5厘米。碑文为楷书镌刻,字径1.5厘米。铭文竖排17行,满行15字,行文规整,雕刻有力。全文抄录如下:

宋故洪五十一承事,漳之北溪霞洋/人也。娶于李,生于淳熙乙巳(十二年,1185)十二月初/八,没于淳祐丙午(六年,1246)八月十五,享年六/十二。李小四,太孺,漳之北溪松江人/也。适于洪,生于淳熙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十月十四/,没于宝祐甲寅(二年,1254)闰六月念九,享年/六十六。男一人,娶于郑。女六人,四/长女奉佛,一女适郑,一女适陈。/其孙男孙女尚稚。今择可雷山坎/山午向安坟,姑纪其实以铭之。/

铭曰:/父天母地,因缘夙结。/生则同居,死则同穴。/岳渎之灵,钟为人杰。/振后光前,庆绵瓜瓞。/时宝祐六年十月二十日谨志。

图3 云霄县博物馆藏宋代红砖墓铭

这是出自漳州北溪一对普通夫妻合葬墓中的一方红砖墓志铭,刻于南宋宝祐六年(1258),距今已756年。墓主姓洪,为五十一承事,即家族谱系裔孙中第51位接续者。其妻姓李,尊为太孺人。两人相继去世后,子女为其安坟合葬。洪氏夫妇生有一男六女,前四个女儿奉佛未婚嫁,另二女分别嫁给郑姓、陈姓为妻,儿子也迎娶郑氏。儿女们都已生儿育女,孙男、孙女尚在幼年。洪五十一承事夫妇逝世数年后,子女们于北溪可雷山卜择坎山午向佳穴将其合葬,并“纪其实以铭之”,把父母生平、家史和颂句镌刻于红砖湿坯,晾干后烧成墓铭陪葬。

这方墓铭180字,刻写刚健有力,文字质朴无华。墓铭中“四长女奉佛”反映了南宋佛教在漳州的传播。唐中期开始,漳州佛教已相当兴盛,“自象教汉兴,玄元唐始,浮屠、老子之宫几遍寓内。矧兹郡古号佛国,胜壤名山,半为释宇。其参悟玄超,冥修密纬,灵迹显著,间有足述……”。宋代福建佛教更盛,民众热衷礼佛,常有女不婚嫁,私建庵舍而居者。绍熙元年(1190)朱熹知漳,认为此举引发诸多“污俗”,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不知礼。于是,他发布《劝女道还俗榜》,禁女子出家为尼,规劝已出家者还俗。他认为“岂若使其年齿尚小,容貌未衰者,各归本家,听从尊长之命,公行媒聘,从便婚嫁,以复先王礼义之教,以遵人道性情之常。息魔佛之妖言,革淫乱之污俗,岂不美哉?”虽有朱熹榜文,然此风仍未革除,如上述墓主人有“四长女奉佛”,惟有两女出嫁。可见,宝祐间女子“奉佛”而不婚嫁之风在漳州仍相当盛行。

综之,这方墓志载录了南宋时期漳州民众信佛的真实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墓主人洪五十一的家族嫡亲堂兄弟众多,因而依照古宗礼,按出生顺序统一排列同辈昆仲次序。这一不写名讳而按族内接续次序编号的作法,也为谱牒研究中家族宗支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年代较早的实例。

注释:

[1](民国)郑丰稔:《云霄县志·名宦传》卷13《秩官》,云霄县修志馆,1947年。

[2](明)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卷33《方外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宋)朱熹:《晦庵集》卷100《公移》,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 蔡惠茹〕

Two Epitaph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in Yunxiao Museum

Tang Yuxian

The Zhangzhou city have originally founded in the Tang dynasty,But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remain rarely.The Yunxiao county Museum have collectioned two epitaphs which each regard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recent years.Respectively,which involved to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southern Fujian in the Wu Zhou period of Tang dynasty,and the Worship Buddha customs for the popular culture in the Song dynasty,which have both provided real evidence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history and language reforms in the Tang dynasty;And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in at zhangzhou,and the private funeral customs of zhangzhou.

epitaph,Tang and Song dynasty,Wu Zhou,Buddhism,Genealogy

汤毓贤(1963~),男,福建云霄县人,云霄县博物馆馆长、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墓志闽南漳州
唐代诗人资料研究系统的更新与拓展
——评《唐代诗人墓志汇编(出土文献卷)》
情调漳州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闽南少年
小嘎屋
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