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互动分析

2014-08-06 21:46郑国庆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自我教育方法

郑国庆

摘 要:教育的互动性即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相互转化的特性。认识和把握教育的这个重要特性,结合学生实际,提出自我教育的方法,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教育互动性;自我教育;他人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96-02

随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教育性质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过去人们对教育的分类,侧重从空间方位、时间变换与社会进步的层面去把握,而把教育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对教育属性从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永恒性、社会性及发展性等方面去认识。如果从教育与受教育的角度、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分为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是一对矛盾,是教育的重要属性之一,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辩证统一,构成教育实践活动自身的矛盾运动——教育的互动性。分析、研究和探讨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的互动关系,对发展教育基本理论,推动和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一、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互动关系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相互重合,教育者、施教者同时又是受教者,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就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的教育。他人教育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各自独立,不相重合,主体——教育者实施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共同完成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教育目的。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是教育实践活动这一事物本身的两个方面,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属性。从一般意义上说,接受他人教育在先,自我教育在后。因为,人非生而知之,所以,一出生就要接受他人教育,故他人教育在先。但是,学习的效果如何即教育效果如何,是否真的接受了他人教育,这就要用自我教育的尺度或标准来衡量了,看其是否已经产生或者正在产生自我教育,或者说,他人教育是否已经转化或者正在转化为自我教育。如果他人教育不能转化为自我教育或者他人教育不能导致产生自我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就是不成功的教育,没有结果的教育,甚至是失败的教育。这样的他人教育没有任何价值或意义,也算不上是他人教育。只有他人教育真正转化为自我教育,教育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才是真正的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我们期望他人教育完全转化为自我教育。但是,我们不能苛求他人教育完全转化为自我教育。因为,他人教育完全转化为自我教育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只有理论意义。他人教育能够部分转化为自我教育,哪怕是很少一点儿,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人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指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他人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次飞跃。

诚然,仅有第一次飞跃是远远不够的,事物总是要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上,这是一切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包括任何一个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或发展也都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当某一个人初步接受了教育,形成了初始阶段的自我教育,产生了最初阶段的自我意识后,觉得自己好像懂得了很多,似乎觉得自己站得很高,感觉自己可能有很大的潜能,自我实现的欲望正在涌动。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很渺小,很幼稚,有很多东西不懂,很多东西甚至连听都没听过。于是,产生了进一步学习,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更强烈的愿望。这就使初步形成的自我教育向更高层次的接受他人教育的转化,预示着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二次飞跃的产生与实现。如果说教育实践活动之他人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的第一次飞跃是一种原始的、无意识的、外在因素作用的偶然结果的话,那么,人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所蕴育的自我教育向他人教育的转化则是一种成熟的、有目的的、内在动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人类的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是一对矛盾,是教育这一客观事物的互动性,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他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他人的层面上,就像自我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教育自我一样,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都必须向前发展,这就表现为两者的互动关系——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互动性。学校教育是最有代表性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典型的他人教育形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那么,学生怎样才能被培养教育成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呢?首要的和基本的条件就是学生接受教育,即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转化为学生愿意接受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实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那么,教师的施教就没有意义——他人教育失败。教师就必须进一步想方设法,研究探索,继续施教,千方百计使学生接受教育,直到学生能够把教师的他人教育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教师的施教——他人教育在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同时,也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自我教育。教师的施教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自我教育,还有另外原因,那就是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可以说成是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他人教育(相对而言)推动和促进教师自身的自我教育,其正所谓“教学相长”。学校教育,这种当今社会中最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形式中的施教与受教、教师与学生的辩证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深刻而直接揭示了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认识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互动性意义重大。

二、自我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自我意志

1.树立崇高目标。确立人生目标对青少年自我教育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确立了崇高的志向,伟大的目标,就不会被困难所吓倒,相反,还会产生无尽的力量。中国明朝著名教育家王阳明有这样一句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无不胸怀大志。19世纪俄国著名女数学家索菲如不树立自己人生的伟大理想,就不会冲破世俗的偏见,摆脱家庭的控制,亲属的阻挡和社会的压力,毅然走出国门,不远千里,投名师求学。她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就不可能攻克刚体绕定点转动的难题;不可能开辟近代力学中应用数学分析法的新方向;不可能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科学院院士的女科学家。endprint

2.磨练顽强意志。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培养儿童对自己肌体的支配力》中写道:“无论不随意的神经活动表现得如何五彩缤纷,无论在这种活动中如何富有魅力地显示出记忆力、想象力和机智聪明。但是,他缺乏唯一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的那种明确的意识和自制力,那么他就不会引起任何合理的东西。没有这样的指导者,最杰出的思想也不外乎是像云彩一样不可捉摸地缭绕的幻想,不外乎是像云彩那样被真正的生活轻轻袭来的第一阵微风驱散的幻想。”这里乌申斯基给教育者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神经系统,要培养学生有超常的意志力。

意志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磨练。要让学生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经受困难的考验,要使学生抵制诱惑,抗拒邪恶,培养坚韧品质,磨练顽强意志,增强自制力。学生要独自步入社会,要去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就要有抗拒一切引诱、邪恶的不屈的决心,要有刚毅的气概和镇定的态度。要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劳动、交往的每一件事情中去磨练,去分析认识,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这样会使他们变得坚强有力。巴甫洛夫就是把工整的书写作为锻炼自己意志的开端;前苏联昆虫学家抑比歇夫,26岁时就对每天支出的时间进行统计,坚持56年,直到去世。表面看,这些都是琐碎小事,但他们能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对待,不仅从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而且最终导致了事业的成功。

(二)坚持自我体验

1.情感体验。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道德信念和精神力量的血肉。要把道德认识深化为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必须要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认识世界,在学习知识,探求知识的同时,也“在希望、在追求、在热爱、在感受、在愤怒、在蔑视、在仇恨”。这些情感体验中孕育着他们观点。他们希望的、追随的、赞美的、支持的、同情的,正是他们所热爱的;他们不满的、鄙视的、反对的、指责的、仇恨的,正是他们憎恶的。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体验,直接决定着他们对待事物的基本方向。

2.实践锻炼。教育者应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社会实践是知识的源泉,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社会实践是财富的源泉,一切社会财富,无论是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创造的。社会实践是人类自身的发源地和发展地,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促进自我养成

自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内心的自我养成。一个人一旦从内心养成,那么,他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心和自然的表现。他不需要因为眼前的利害故意装成某种行为与外表,更不需要别人的监督。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引导学习,丰富知识。教育者应精心指导学生学习一切科学文化技术知识,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让他们懂得真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掌握自我调节技巧,养成自我控制,保持乐观向上,主动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

2.设置情境,进行教育。教育者应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或者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目的地设置不同程度的困难或障碍,引导他们用意志、毅力、信心去战胜困难,跨越障碍,磨练意志,锻炼毅力,强化承受能力,使他们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更快更好地成长。

3.培养意识,增强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学生个体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应不断地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力求全面认识自我,把握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目标,自我锻炼,不断地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2] 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3]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我教育方法
学习方法
自我教育视阈中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探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设定研究
可能是方法不对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中职学生良好习惯的自我教育模式探索
职校班级管理中如何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