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扬+朱志梅+顾欣荣
摘要: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中,要充分完善自我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责任主体意识。创新自我教育方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学生组织的作用,提高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效率。营造自我教育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提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外部条件。完善自我教育评价机制,进行自我评估,建立责任教育目标实现考核和外部环境考核体系,提高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自我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中,自我教育是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必须注重发挥责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把责任感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成为自我责任感培育的主体,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适、自我反思等方式,接受先进思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完善其思想道德品质。
一、完善自我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责任主体意识
恩格斯说过:“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大学生责任感培育首先要增强大学生责任主体意识,通过在强化责任主体认知、凝练责任感培育内容,以此激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的热情,这也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强化责任主体认知
大学生的责任感能否得到提高,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强化大学生对责任主体的认知,认识到自身作为责任主体的重要意义。主体意识的强化促使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分化为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理想的我通常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是个体对自身未来的一种想象和希望;现实的我通常指个体当前的自我发展水平。[3]通常情况下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产生了主体自我教育的动力。大学生主体在自我教育的动力激励下产生接受责任感教育的需要,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促使大学生自觉接受责任感教育。自我教育以现实的我为出发点,以实现理想的我为落脚点,自我教育的过程是缩小两者差距的过程。在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中,首先我们要确定大学生责任感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注重个人利益,忽略社会责任;注重物质享受,缺少精神追求;注重个人发展,忽略家庭责任。这些问题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其现实行为的反映。当大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觉醒,会产生自我教育的动力和热情,缩小与理想的我差距,责任教育的目标也就顺利实现了。因此,我们应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把强化主体意识作为培育大学生责任感的逻辑起点,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状况,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责任动机,诱发责任行为。
(二)凝练责任感培育内容
理想自我的形成还需要对自我教育的内容进行认识,即认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内容。责任主体对自我教育的内容认识越深刻,越能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动力。当然,责任感培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大学生主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进行责任感培育。
责任感培育涵盖入学教育、暑期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文明离校等多个层面,贯穿大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时期,重点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一年级新生加强个体责任,在校规学习、学风建设、环境适应中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明确自身责任使命,学会对自我负责,对集体负责。二年级学生中以专业拓展、暑期实践、志愿服务为突破点,通过学术沙龙、课题调研、支教等形式,推进责任感教育的深入。三年级学生着重加强创业就业教育。通过职场模拟、生产实习、课题项目等形式,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四年级是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通过职业道德、就业创业、文明离校教育活动,帮助毕业生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强化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走向社会迎接挑战。
二、创新自我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效率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进行的,是自觉的行为,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4]自我教育一般包括自我学习、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自我反思等。自我教育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自我教育的完成情况,从而影响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效果。创新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大学生真正在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活动中自我学习,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壮大高校主流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5]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还是采用灌输授课模式,大学生被动、被迫接受道德教育,这样的效果显然是不高的。因此,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探索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要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流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同时加强家风家训、爱国等传统文化宣传,提高大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由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转变,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角。课堂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习课本上责任感知识,不如直接感受深刻。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大学生分小组进行实事热点问题调研,拍摄反映社会问题的微电影,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辩论赛、讨论会、观看传统文化影片等。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思考社会问题,正确认识承担责任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立实践基地
责任感培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实践过程。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自觉要求,促进责任感的形成。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远远不够的,在学校内外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机会,为责任感培育提供场所。实践基地包括献血服务、扶残助残、敬老服务等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实践基地也应该体现专业特色,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其对自身、对集体的责任感。理工科类院校可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展生产实习;师范类院校可跟不同的学校合作授牌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实训。学校内部的实践基地也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内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这些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提供物质支持。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学习专业知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其个人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大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形成责任自觉意识,提高自己的责任行为能力。
(三)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作用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5]第二课堂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重要保证。学生组织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载体,起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中,要重视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学会对集体、他人、自己负责。[6]同时,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的一系列具有德育教育作用的、形式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能让大学生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活动中的自我教育加深大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和认知,也增加责任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三、营造自我教育环境,提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外部条件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环境影响人思想品德的发展。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才能提高自我教育的实效,促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实现。高校环境一般包括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网络环境,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同化大学生的行为。因此,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为培育大学生责任感创造外部条件。
(一)构建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校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的建筑与布局,图书馆、宿舍、教学楼、绿化等。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应该是舒适的、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生在心情愉悦中接受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
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加大图书馆的资金投入,购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两学一做等关注社会书籍,关于传统文化、中国史世界史等文化书籍,关于大学生励志、成长成才等相关书籍,这些书籍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培育社会责任感,也让大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成长,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培育个人责任感。在宿舍建设方面,完善宿舍生活设施,良好的居住水平增强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培育集体责任感;同时在宿舍公共区域张贴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感等宣传海报,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培育社会责任感。在校园景观建设方面,增加体现校训校风校史的建筑,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设置名人雕塑、校友风采、名言警句等,通过榜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二)创设校园文化浸润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能够更好刺激大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将德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认知,可以帮助大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第一,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校风学风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水平。高校要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展现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培育责任感。严抓考试作弊、学术腐败、论文抄袭,以实际行动改善校园责任感缺失的现象。第二,树立校园榜样。通过榜样示范展示优秀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励鼓舞大学生,以其优良品质和高尚行为激发大学生责任感的生成。[8]开展十佳学生评比,树立爱岗敬业、创新创业、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优秀学生标杆,促进大学生以其为榜样,促进责任感形成。第三,发展朋辈文化。大学生在朋辈群体关系中更容易交流与互动,相互影响更大。在大学生之间开展朋辈学习、心理帮扶,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促进帮扶目标的实现。开展朋辈群体活动,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的责任感在过程中得到提高。
(三)创造健康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给大学生提供学习信息资源,在开阔大学生眼界的同时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当然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掺杂着多元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的冲突,这些也会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确保网络环境健康良好,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是进行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新的突破口。完善校园网建设,净化网络空间。在校园网设立道德教育、社会热点讨论、爱心服务等专栏。利用QQ、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将责任感教育的内容传达给学生。从制度上净化网络空气,控制黄、黑色垃圾信息侵占网络空间,及时把控校园网络信息的健康性、安全性,避免大学生接受不正确信息的影响。鼓励大学生自主经营自媒体,学生作为主题经营公众微信号,自觉选择、传播良好的网络信息,增强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在的责任感教育的过程。
四、完善自我教育评价机制,保证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效果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自我教育也需要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调整自我教育方法和内容,引导自我教育科学化,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实效性。良好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因此需要从大学生对责任感的认知、行为两个方面进行,同时也需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领导的因素。
(一)进行责任教育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自我教育主体进行改正错误,检验自我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接受了责任感教育与自我教育之后,对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以理想的我对照现实的我进行自我批判,在反思中以自我实现为标准,完善自我。
责任教育自我评估的前提是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的责任感现状,了解自己是否存在“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勇气不足”的“三不”典型现象: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不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什么事情都不去关注,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都不关注;不能勇敢面对和承担责任。其次在自我教育之后,大学生能用积极的态度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对于责任感培育产生的效果,即责任意识、责任行为的改变有清楚的认识。自我教育的良好效果也体现在大学生的行为改变上:认真学习,规划未来;关心国事,关爱他人;有勇气做一些体现自身责任感的事。这一良好的教育效果也会进一步促进自我教育的持续发展,从而为责任感培育增添动力。
(二)建立责任教育目标实现考核体系
自我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因此责任教育目标考核体系的主体依然是大学生主体。责任教育目标考核,能够反映自我教育内容是否正确、教育方法是否科学,更能反映出大学生主体对责任感的认知与行为情况。
一是大学生对责任感的认知情况,包括对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个人责任感、他人责任感等责任感内容的认知情况。大学生只有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形成责任认同,形成承担责任的毅力、勇气和信心,才会有践行责任感的行为。二是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情况,这是较明确的考核内容,主要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的行为中。社会责任感反映在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关爱集体;家庭责任感反映在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亲人;个人责任感反映在认真学习、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然责任感反映在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建立责任教育外部环境考核体系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自觉地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受教育者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中,除了大学生之外,高校教育者、部门领导也需要纳入考核体系,完善高校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提供自我教育良好外部环境。
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需要将平时开展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活动情况和实效纳入工作评价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校园文化活动数量,都能体现出学校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效果。数据指标也能客观地反映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促进德育工作的改善,使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更好结合起来发挥作用。高校实践基地数量、学生组织运行状况、校园环境建设情况,是高校为自我教育提供必要条件的考核指标。为了落实考核工作,高校应该实时追踪自我教育环境的质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教育空间,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培育责任感,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五、结语
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把人生价值的追求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联系在一起。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德育教育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内容、创新方法、营造环境、进行评价等过程,最终实现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1.
[3] 张官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4] 黄蓉.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5] 沈壮海,段立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其发挥—基于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6] 朱九思,蔡克勇等.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7] 李红革,王威峰.自我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9] 张宏宇.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