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俊
(孝感市安陆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孝感 432600)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为非静脉曲张性疾病导致的出血,主要出血部位包括吻合手术后的吻合口、胰胆管、食管以及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部位,大部分出血是Dieulafoy病变、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以及血管畸形等疾病的并发症,全球每10万人就有100人左右患病,而且病死率>10%[1]。有效的止血及降低或消除后期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随着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内镜治疗成为理想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法。它可以提高手术的止血效果,降低二次手术率,从而降低患者的痛苦。目前,金属钛夹止血和药物注射治疗是临床常用的内镜止血方法,但关于其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比较报道仍然较少。笔者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治疗和金属钛夹止血治疗的有效率和并发症对比,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20~82岁,平均53.15±10.21岁。对照组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19~83岁,平均54.2±9.8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者禁食12 h,结合止血药物和补液等方法纠正患者的低血容量。在电子胃镜下进行急诊内镜检查,确认出血的部位。
1.2.1 治疗组 采用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治疗,在内镜下插入钛夹推送器,并将金属钛夹对准破溃血管的2侧,随后释放钛夹,从而将出血血管和附近组织的血流截断。每例患者最多使用5个钛夹,观察2~5 min,如果患者无出血,则结束本次治疗。
1.2.2 对照组 采用在内镜下药物注射治疗,用黏膜注射针注射药物(1∶10 000的肾上腺素),根据患者病情在血管残端或者出血部分多次注射,每次注射2~3 mL,总注射量8~12 mL。
1.3 观察指标 对临床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①有效止血。黑便转黄或者呕血停止,复查未见活动性出血,患者生命体征平稳。②即时有效止血。在胃镜下观察患者的出血停止,即时有效止血率=即时止血数(例)/总数(例)×100%。③疗效判断标准。如果3 d内止血则为止血有效,5 d后仍未止血或者出血复发则为无效。无效者须进行再次内镜下治疗或者送外科手术治疗。按照以上指标,统计有效止血率、即时止血率、72 h后再出血率及外科手术率。记录并发症情况,主要包括是否出血穿孔等。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软件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组止血率、再出血率、手术率比较结果详见表1。
表1 2组止血率、再出血率、手术率比较
治疗组的有效止血率和即时止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2 h后再出血率以及外科手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孔等并发症。
内镜止血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机械止血和药物止血[2]。机械止血为在内镜视野下通过结扎或者局部压迫进行止血。在临床应用中,止血夹是最常用的止血工具,尤其对于血管残端病变和活动性出血止血效果最好。药物止血,在出血及黏膜部位通过注射、喷洒止血药物进行止血。常用的药物有凝血酶、去甲肾上腺素、生物蛋白胶以及精氨酸钠溶液等。对于一些弥散性出血以及非动脉出血,药物止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它是一种方便、易行、效果明确的治疗方法,适合用于现场的紧急治疗[3]。目前,金属钛夹止血和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内镜止血方法,但关于它们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比较的报道仍比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采用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的有效止血率和即时止血率均显著高于内镜下药物注射止血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72 h后再出血率和外科手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和药物注射止血均可有效地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但金属钛夹止血临床效果优于药物注射法。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东伟,许树长,王志荣,等.内镜下金属钛夹与注射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9):931-932.
[2]张静,张佳莹,丁士刚,等.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4):582-587.
[3]孙普增,杨巧凤,侯传强,等.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胃镜下治疗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23(5):512-513.